经济评论:阔佬们来了,又走了(1999) - 冷眼观潮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1 次) 时间:2000-07-26 00:19:07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阔佬们来了,又走了
单小海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一本叫做《财富》的刊物突然火了起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小报,“《财富》”、“《财富》500大”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词。
这一切,只是因为今年的九月,一个叫“99《财富》500大全球论坛”的会议在中国的上海召开了。据称,数以百计的跨国公司首脑们参加了这次论坛,在这个崇尚财富的年头,这自然吸引了众多的表情负责的目光。
阔佬们来了,又走了。现在,我们该问自己:“《财富》论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大?强?大就是强?

有意思的是,关于《财富》论坛的中心词,同时出现了两种说法:“《财富》500大”,和“《财富》500强”。
在《FORTUNE》杂志上,这个排行榜的标题是“The Fortune Global 5 Hundred”,副题是“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直译过来就是“《财富》全球500家最大的公司”;再看排行依据,尽管也同时列举利润、资产额等项目排名,但最终是以“revenues(总收入)”来决定一家公司在500大排名中的位置。
因而,在《财富》榜上,最大(总收入)并不意味着最强。以蝉联冠军宝座的通用汽车为例,其98年度利润为29。56亿美元,位列42,而它的老对手福特汽车的利润高达220。71亿美元,是通用汽车的7。46倍,却因为总收入比通用少169亿而“屈居”殿军;另一方面,98年度亏损了44。5亿美元的日本住友银行仍然排在了第173位,因为它完成了209。5亿美元的营业额—–在98年度的500大中,年度亏损的有64家,其中亏损达10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5家。
那么,“《财富》500大”就是一个更为贴切的简称。
为什么诸多的媒体仍然要将“LARGEST”译成“强”,不外乎两种可能:1、有意为之,以使这一活动更吸引,使自己的报道更卖座;2、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仍然是挥之不去的“大”情结:大就是好,大就是强。
不清除这样顽固的集体无意识,大谈什么“核心竞争力”就显得有点奢侈了。

我爱你,外资!

中国方面所给予这次《财富》年会的待遇之高,恐怕是《财富》和它的500大们都始料不及的。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渴望再度成为跨国资本的大众情人。
自92年后,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截至98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2671亿美元。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是无需多言的事实,仅98年一年,涉外税收即达到123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4。38%。
但是,从97年开始,中国“全球第二大资本流入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跨国资本对金融风暴后的中国经济走势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南非以及东南亚等地分流了部分的国际游资。当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投资体制和投资规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99年1—6月,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同比下降了19。8%,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9。21%,新批外资企业同比下降了16。7%。
当外资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时,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
所以有评论称,是次《财富》上海年会,中国政府希望能够掀起新一轮招(外)商引(外)资的高潮。
但是,资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尤其是这些投资经验丰富的跨国资本,会因为一场热闹的聚会和一堆漂亮的承诺,就一头扎进中国的怀抱?
我手头有另外的一组数据:目前,财富全球500大中,已经有逾400家在中国投资,投资项目多达2000多个。也就是说,撇开严防死守的保护产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
显然,外商投资已经进入瓶颈期。今天,最迫切的任务已经不再停留在让国际资本了解中国,而是如何让它们放心、大胆、有利可图地进来。9月初,外经贸部发言人在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表示,中国将在金融、保险、电讯、商业、外贸、航空等十大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并将允许在华外企发行A、B股。这可以看做送给跨国公司的一份厚礼。据悉,一个大胆的、全方位的开放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从500大看5大

从近几年《财富》500大的排行来看,一般制造业的入选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利润都在递减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知识密集型公司跻身500行列并迅速攀升。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密集型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令排行榜上的其他公司艳慕不已。如微软(284位)的营业收入收益率高达30。9%,英特尔(121位)的营业收入收益率为23%,而500大98年度的平均营业收入收益率仅为3。84%。
中国是次有6家企业进入500大,其中5家位于大陆,这着实让不少国人自豪了一把。但是仔细打量中国的这“5大”,我们却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国有独资,行业特殊,政府色彩浓厚。。。。。。这些特征让我为它们在500大中的前途担忧。
抛开这些不论,“5大”的盈利能力如何?
中国石化集团是排行榜上位置最高的中国企业(第73位),它98年度的营业收入为340亿美元,利润1。94亿美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5%。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同行埃克森(EXXON,第8位)吧:埃克森98年度营业收入为1006。97亿美元,不足中石化的3倍;利润为63。7亿美元,是中石化的32。8倍;利润率为6。3%,是中石化的12。6倍。而《财富》提供的另一数据是:埃克森的员工为7。9万,中国石化的员工数则达到了119万人!
另据统计,500大里的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上市不仅能够将企业带入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发展,使企业的经营更科学、更有效益,从而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超越创业阶段后,规范经营尤为迫切。因为我们没有类似“新教伦理”之类的道德软约束,更缺乏市场经济活动积累下来的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所以,尽管中国的证券市场本身仍然有待规范,尽管中国的上市企业中也不乏红光等圈钱公司,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想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上市仍然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怎样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来规范公司行为,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政府和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活力之源

98年初,为扶持海尔、北大方正、长虹、宝钢、华北制药、江南造船六家大型企业集团在2010年前冲入500大,政府许诺每年给每家企业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技术开发费用,“使每家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比例争取与国际大企业相同。”
笑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凭什么给一家竞争性行业的企业额外投开发经费?(注意,这里的“投”不是“投资”)退一步说,就算这个政府部门有权这么做,这行为本身对其他企业也是不公平的。给长虹投,为什么不给康佳投?给北大方正投,为什么不给联想投?
吴敬琏老先生曾经在《万科》周刊上大声疾呼:“制度高于技术”。而我要说,制度,合理的制度、公平的制度也同样高于“倾斜”,重于“扶助”。
与海尔这些“大企业”所受到的诸般关照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处境却令人心酸心寒——尽管从投资上看,它们占用国家资源最少;从就业上看,它们解决就业人口最多;从税收上看,它们远远超出了国有大型企业的纳税总额。然而,它们仍然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个人投资开办企业的诸多限制与刁难。尽管8月30日通过了《个人独资企业法》,但要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其实,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在香港,有超过30万的中小企业,占香港企业总数的98%以上。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维系不坠,这30万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同样,有研究表明,台湾之所以能够在是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岿然不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众多的中小企业。在风暴中,这些中小企业表现出灵活的弹性和惊人的抗风险能力;反观日本、南韩,政府曾经出台政策,与大财团致力于联手捆绑打造航母企业。而今天,这些庞然大物却大多已被雨打风吹去。一个令人慨叹的例子是韩国的大宇集团,这家去年排名18位的公司今年迅速地从榜上消失。
“小的是美的”,这句老话对当前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有效。尤其是在当前居民投资意欲不振、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怎样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国人投资创业?怎样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怎样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活力?这些都是远比选拔什么“种子队”冲刺500大更有意义的事。

中国市场意味什么?

也许是出于真心,也许是出于客套,跨国公司的首脑们似乎都在热烈地讨论中国的市场潜力。看得出来,这再次激发了传媒的自豪感。
但是对企业来说,一个停留在“潜力”层面上的市场是毫无意义的。某地曾经上演过一个叫《冰糖葫芦》的小品。“全国十三亿人,每人买一串,就能卖十三亿串,一串赚一毛,我就成亿万富翁了!”这是主人公的梦想,也是今天不少企业家的逻辑。
市场摆在那里,开发了、占领了才有意义。而“市场占有”这个指标后面,往往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争斗的累积,是一个漫长的投入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必然意味着成功和利润。据不完全统计,在进入中国的外资项目中,有超过1/3是严重亏损,1/3是勉强维持,只有不到1/3的跨国公司是盈利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欧洲汽车业巨头,在500大中排名第59位的法国标致公司在合资标致项目持续的巨额亏损后,于98年黯然地撤出了广州。
人均收入偏低,社会保障系数偏低,居民的消费意欲和消费能力偏低,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这道难题,跨国公司同样绕不过去。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跨国企业谈中国市场,我们咸与论坛的中国企业家们却都在大谈“实施经营全球化,指日进军500大”。看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不独婚姻是然。
从必然性来讲,中国企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毫无疑问的。但我更欣赏步步高的段永平先生的一句话。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打入500大的计划时,这位年轻企业家回答说:“在国内做好了再说。”

发表于99年10月之《万科周刊》,《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