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征税不如降息(1999) - 冷眼观潮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3 次) 时间:2000-07-26 00:09:18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征税不如降息
单小海

8月30日,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对储蓄存款开征个人所得税。沸沸扬扬了好久的利息税终于由传闻变成了新闻。
据新华社通电,开征利息税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储蓄分流,刺激消费;二是运用税收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消费疲软、内需不振,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老问题了。以往政府采用降息的货币政策,但是据说经过近几年连续七次降息后,降息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边际递减到微乎其微。所以,这次人大会议选择了开征利息税。
但是在我看来,征税不如降息。

征税不如降息的四个理由

首先,征收利息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
按照通行的说法,目前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利息税的征收可以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姑且不论这个所谓的“二八定律”是否经得起推敲,在我看来,通过征利息税来“劫富济贫”无疑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法。第一,如果是不义之财,应该通过法律来罚没,征税等于承认其合法;第二,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把钱都存在银行的;第三,在实名制等其它配套完善之前,开征利息税可能引发资金外逃,从而使利息税收入大大低于预期;第四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面对13亿人口,面对基数惊人的低收入人群,政府更应该考虑的是治本、是发展经济,而不是东挖西补来换得暂时的收入平衡。
其次,开征利息税,对个人存款,作用等同于降息。但是这20%的利息税只是部分减少了储户未来的收益增量,指望它来挤出城镇居民存款,并不现实。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在京津沪等地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尽管超过百分之五十三的被访者支持开征利息所得税,但同时有近八成的被访者表示仍将储蓄作为个人投资首选,并且有六成被访者认为未来的支出会增长,需要增加储蓄。
再次,开征利息税把企业和银行轻轻地撂在了一边,没有给它们带来积极影响。
而降息不同。降息能够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对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降低运营成本,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王石曾经在《万科》周刊上撰文指出:以房地产行业为例,98年国家用于房地产的贷款额度为1000亿人民币,按项目平均开发周期2。5年计算,七次降息后,仅利息支出,全国房地产开发99年比96年可以少付利息179亿,拉动成本下降7%以上。如果考虑到高息拆借的因素,降息可以拉动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低一成以上。这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激活市场,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房地产企业如此,其他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众多的国有企业,正处在解困转型的关键时期,降息无疑能够纡缓它们身上沉重的贷款包袱。而对对银行来说,降息能够使它们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而这些,都是征税无法做到的。
最后,从操作方便和成本上考虑,征税不如降息。因为前者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要牵涉许多部门,要产生相当的征收费用。相形之下,降息的财务成本和社会成本都要低得多。

政策选择暴露两个局限

这次政府弃降息而择征税,暴露出两个局限:
一是仍然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降息是通过货币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而征收利息税则是政府直接出面,把老百姓的一部分收益收上来,再集中使用。
这令人感慨。我们已经在市场经济的路上趟了那么久,但是一遇到问题,一遇到阻力,自然而然地就滑回到计划经济的老套路上。这可能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最大危险。
至于利息税征收后,使用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但我个人认为很难乐观。
二是在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上,缺乏全局观,仅仅是局限于从消费的角度看问题。其实,生产和消费是经济良性运转互为依存的两面,打个通俗的比喻,消费是拉力、生产是推力,只有两方面同时发力,中国经济才能踩大油门。
在当前,要激活市场,既需要刺激消费,更需要企业的健康壮大。如何给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降低负担,创造一个更宽松和更公平的环境,我想,可能是比挤出居民存款更为重要的任务。

发表于99年9月之《万科周刊》,《投资导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