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2 次) 时间:2001-10-05 11:26:02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人物榜(三)
(1920—1929)
刘磊 方玉萍
1920:李大钊
1920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夜。就在这一年,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在北京成立,发起者就是曾经以《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个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李大钊。这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是《新青年》编辑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这使他与陈独秀等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而 1920年的李大钊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和陈独秀一起承担起在中国组建共产党的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于次年成立。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张作霖秘密杀害。
1921:鲁迅
12月4日,鲁迅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阿Q正传》开始在《晨报附刊》上连载。在这部中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文学形象——怯懦、贪心、无知、没骨气、欺软怕硬而又有着“精神胜利法”的阿Q。
3年前,鲁迅第一次在新文学领域小试牛刀,就以一篇《狂人日记》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立下了一座丰碑。其后,鲁迅又相继完成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等名篇。
但称鲁迅为文学家,不如称其为思想家更为确切。他的小说在于揭露中国的国民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杂文更是如投枪、如匕首,唤醒民众、攻击社会黑暗。但也许正如鲁迅的论敌梁实秋所言,“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但即便如梁实秋这样的论敌,也不得不承认鲁迅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
鲁迅去世后,被树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鲁迅更是一步步被推上了“神圣的祭坛”,成为20世纪中国最为显赫的文化偶像。
1922: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虽已是前清逊帝,但仍然是被人关注的“新闻人物”。1922年,他在紫禁城举行的大婚典礼更是旧京之盛事。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名义向“宣统大皇帝”赠礼,各国使节也纷纷前往祝贺。
努儿哈赤的这位后代并没有他祖先那般的雄才大略,但历史却一次次将他推向前台,让他来担当一幕幕闹剧和丑剧的主角,成为历史上唯一当过3次皇帝的人。
1908年,还在吃奶的他就被慈禧太后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在哭闹中当上了皇帝,当时他还不到3岁。
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溥仪成为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君主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但1917年的张勋复辟使12岁的溥仪再当上了皇帝,不过只当了12天,还没过足当皇帝的瘾,闹剧便草草收场。
1932年,日本人导演的满洲国成立。溥仪又被扶上了满洲国“执政”的宝座,次年更是登基做了满洲国的皇帝。
重登皇位是溥仪梦寐以求的,所以刚得知日本政府准备承认他为“满洲国”皇帝时,他以为光复大清伟业的时机到了。但很快他就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所谓“满洲国”皇帝,不过是一件被日本人把弄于股掌之上的玩偶!
日本战败后,“满洲国”自然树倒猢狲散,溥仪也成了阶下囚,1959年获赦。
1923:
冰心:
人类呵,
相爱罢。
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
向着同一的归宿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这如同天籁般的声音发自一位刚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就是冰心。1923年,冰心出版的新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冰心又开始写第一篇《寄小读者》。如果说《繁星》和《春水》是中国新诗奠基工程中两块功垂青史的砖石,那么《寄小读者》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中一块晶莹闪光的宝石,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在《寄小读者通讯之一》中,冰心写道:“我是你们天真队伍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时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
冰心的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而她也一直是孩子们的最忠实的朋友。
1999年2月28日,世纪的同龄人、被尊为“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安详辞世。
吴蕴初:
世纪末,“知本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早在70多年前,化学家吴蕴
初就创造了一个“知本家”的神话。
1923年夏,吴蕴初与实业家张逸云创办的天橱味精厂在上海开业。这家小厂在当时毫不起眼,但吴蕴初正是以这家小厂为事业的起点,发展为赫赫有名的“味精大王”,并被时人以“南吴(蕴初)北范(天津范旭东)”合称,成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者之一。建厂之初,吴蕴初将其产品取名为“味精”,汉语中“味精”一词也就由此而来。
1926年,吴蕴初将味精制作方法向美、英、法等国申请专利获得成功,创造了我国化工业产品获得国际专利的先河。天厨厂也从一个小厂发展为名震全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并将设备精良的日商“味の素”击败,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味精市场。这在当时洋货泛滥的时代,不啻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奇迹。
1929年,吴蕴初创办了天原电化厂,开创了中国的电化工业。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化学陶器厂、氮气厂等,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1924:冯玉祥
以倒戈善变而著称的冯玉祥,在1924年的发动“北京政变”,不啻是中国政坛的一次“地震”。2年后,冯玉祥再次作出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新举动: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结束后,他又率其西北军与蒋介石混战多年,直至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
在跌宕不定的民国初年,冯玉祥以及他的西北军势力在屡次三番的倒戈中不断膨胀。但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前后,他本人亦被其部下的倒戈所害,他手下干将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等纷纷被蒋介石收买,离他而去,使他几成光杆司令。
冯玉祥以生活俭朴、治军严格,在当日之军阀中别具一格。同时他还信奉基督教,据说他曾用大水管为他的士兵集体“洗礼”,从而有了一个“基督将军”的别号。1948年9月,冯玉祥在从国外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而遇难。
1925:王国维
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胡适等都推荐王国维担任院长一职,但他坚辞不就,仅任教职。这样,曾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的王国维,转而成为赫赫有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一。
到死都拖着一根长辫的王国维驰骋文史哲诸学数十载,在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但2年后,王国维在其50岁人生鼎盛之际,在昆明湖投湖自沉。演绎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有争议的“谜案”之一。他为何而死一直是个大大的谜团。一种说法是他忠清室反共和,为殉清而死,而王国维在清华的同事、同为文史大家的陈寅恪却不同意此说,他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1926:邵飘萍、林白水
奉系军阀统治下的1926年,是中国新闻史上黑暗的一页。在这一年,中国新闻事业的两位先驱倒在了奉系军阀的枪口下,他们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邵飘萍,这位前清秀才,从为《申报》撰稿开始其新闻生涯。1912年在杭州与人合办《汉民日报》并任主编,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1914年,《汉民日报》被查封,邵亦被捕,出狱后流亡日本。
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次年因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政府,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后返回北京,恢复《京报》。邵飘萍文思敏捷,文稿倚马可待,并且长于社交,常常能采访到别人得不到的内幕消息,他的采访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由于邵飘萍在报纸上的言论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1926年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邵即被逮捕,于4月26日以“宣传赤化从的罪名遭杀害。
给林白水带来杀身之祸的是在他主编的《社会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官僚的运气》
,文章的锋芒所向,直指军阀张宗昌。当天深夜他便遭宪兵逮捕,次日凌晨即被押赴天桥刑场。
1927:蒋介石
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似乎总是与“下野”联系在一起的。1927年8月12日,已经手握国民党军事大权的蒋介石在武汉方面、桂系等重重压力下被迫下野。但不到半年,蒋介石又趾高气扬地重返国民党权力核心。也许是有了这一次成功的“先例”,在其以后的政治生涯里,蒋氏又屡屡玩起这种以退为进的政治“游戏”,而结局也几乎一样:每一次“下野”都让其权力得以巩固。
“下野”的蒋介石虽然官场失意,但却“情场得意”,他如愿以偿地与宋美龄结婚。在12月1日,他们结婚的当天,蒋介石郑重其是地宣称:“我今天和最敬爱的宋女士结婚,是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事。我们结婚以后,革命事业必定更有进步,从今可以安心担当革命的大任。”,“我们的结婚,可以给中国旧社会以影响,同时又给新社会以贡献”。因为宋美龄的姐姐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加上宋家的美国及财阀背景,这桩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婚姻”果然使蒋介石在日后的政治生活中得益非浅。
1927年,只是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开始。这一年,他刚好40岁。
1928:张作霖
当上“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刚刚一年的张作霖,就被北伐军赶回关外老家,这时的张作霖一定还在盘算着如何重演前几次出关蛰伏又重出“江湖”的故事。据说,在他临离开北京时,其属下有人将“张大帅”比作六出祁山的孔明,说他“将九伐中原,勘定国是”,而张作霖“微笑不答”。
但张作霖万万没想到的是,已自诩为东三省新主人的日本人连老家也不让他回——把他炸死在回家的路上。一代绿林枭雄就这样结束他的一生。
就在张作霖被炸死前几天,当时的《时事新报》以寥寥数语概括其一生,很是恰当:
总观张之生平,初为游民,继为丘八,由丘八而土匪,而土
匪领袖,由土匪领袖一变而为清室将领,由清室将领而民国将
领,由民国将领而洪宪子爵,后复转为民国之奉天将军。自后
风云际会,飞黄腾达,由时势造成今日之地位,居然窃据神
器。当年不逞之徒,今日得意之人,张虽足以自豪,小民不在
水深火热之中几希。
1929:陶行知
曾留学美国,身为杜威门徒的陶行知离开了大学讲台,一头扎进南京郊区的农村,创办了晓庄学校。2年前,他创办这所学校时,是为了实践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这也是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开始。陶行知给晓庄学校所写的一幅对联道出了他办学的宗旨:“与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但他的努力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所不容,次年晓庄学校被封,陶行知也亡命日本。
回国后,他组织了“山海工学团”,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创立“小先生制”,继续其教育实践。陶行知倡导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等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在他1946年病逝后,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并由中共发起,在全国各地都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但仅仅过了4年,对他的评价便由天上落到了地狱。在中共刚刚执掌政权后不久,便在对武训的批判中附带对陶行知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要清除陶行知教育思想。
(欲转载此系列文章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