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LKING韩国CEO投资团续 - 佳人有约 - 温柔大盗李彤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1 次) 时间:2001-10-03 03:14:08 来源:温柔大盗李彤 (温柔大盗) 转载

主持人:
谢谢,代表了很多中国企业的心声。

观众:
我们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网,我想移动互联网最好的市场应该是在亚洲,大家已经看到NTT的成功,我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也是非常可观的,我希望能够跟业界的同行一起交流关于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正如刚才这位先生说的,随着.COM泡沫的破灭,很多风险投资已经非常谨慎,我们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观众:
我是中国电子商务世界杂志社的赵廷超,我们实际上跟中国的相关的部委也有很多的沟通机会,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在十五期间的信息产业方面的一些东西,看韩国的各位朋友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是否能够抓住机会。
中国可能现在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混合的经济,我们国家提出了十五计划。在中国来讲,整个十五计划期间,从中央领导和政府领导人,提出一个很大的口号,不知道在韩国怎么说,以前可能全世界的政府也会认为IT技术或者信息产业是起一个配角的角色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也就是说,以前我们国家提出的叫做以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推动产业化,实际上很简单的,在我们的事业里面,我们的IT部门、信息部门也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一个配角的地位。我们国家从十五开始,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叫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概念是什么呢?以前是推动,现在是带动,带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国家会在十五期间,整个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思路,会按照以信息产业领先的角色来带动传统企业,我们的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的革命。
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就是国家有一个叫做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它是一个跨部委的组织,以前这个组织的角色和地位提得很高,但是实际上操作能力比较弱,在十五刚开始,我们中国的国家总理朱熔基亲自担任中国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长,包括国家计委的主任也担任办公室的主任。从这个角度出发,整个的中国在信息产业或者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部署,我们希望韩国的同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跟我们的政府或者是部门,或者是跟企业做很多的合作。谢谢。

王晓松:
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跟韩国的各位风险投资方面的专家们一起探讨,韩国的先生们也很坦白,我也很坦白地谈一谈。可能刚才大家也看到了,今天来的中方的人比较少,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韩国的企业在中国来说,我感觉总体来说印象和形象并不是很好,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韩国的公司可能缺乏宣传,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我们可能比较听得多的是一些欧美的,或者日本的,甚至一些香港、台湾的公司,对韩国的公司了解得并不多,很可能是市场的宣传上和公司的宣传上有一些不足之处。
刚才也谈到了文化的问题,中国确实是在一个从传统文化向现代的企业文化转型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更多地注重一种实用主义。比如说参加这种研讨会,大家希望来到这里互相学习,或者我觉得能学到东西才会到这里来,如果没有很好的理由可能不一定感兴趣出席,而不是看到某某人的邀请,或者是由于一些其他的原因而来,而是更多地注重于我来这里就是有目的的,所以这一点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家来这里比较少的原因。
下面我就想谈一下,韩国企业在中国,当然也不光是韩国企业,包括国外的企业,我也是香港的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外国的公司在中国失败的例子很多,原因有几方面。一方面是国外的公司进入中国以后,有的公司比较简单,他认为我在国外成功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就可以做,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中国毕竟是跟其他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文化环境、市场的环境,如果韩国有一个成功的经验,直接拿到中国来做,有可能是不成功的。作为企业家,我比较支持王志东先生的想法,要耐下心来先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市场,然后再决定是不是把这个东西拿到中国来用,而不是韩国成功了,就直接拿到中国来,希望它成功,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
第二是人才的问题,一个企业能不能留住人才并不是靠待遇,包括企业的本身的管理,也包括企业对于人才如何信任和如何留住人才。我可能有一些偏见,但是有些朋友在韩国企业工作过,有这样的印象,韩国的公司管理比较死板,对于中下层的员工不是很尊重,或者不是很有信任感,这一点可能跟双方的文化有关系,但是我希望韩国企业到中国来,能够逐渐改变一些在韩国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中国不是很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中国的人才来工作。

主持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忠言逆耳,确实我们中国的朋友都是知道,尤其是那些白领,我真的认识一些高级白领,他们都不太愿意去韩国的公司工作,都会觉得不如去美资的公司好一点,在座的都是韩国企业的精英,应该有志于改变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白领人士和媒体中的形象。晓松也参加过前面的,类似的主题做过很多,也是都象你们一样,二三十个人跟中国企业家聚会,每次都是好几百人,基本上都是一通知就来了,而且一聊就聊很晚。韩国企业的文化,不是在坐的每一个人,可能韩国企业在中国企业的形象、影响力和吸引力,就比不上美国和香港的那种效果,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努力,这次的努力就是一个开始,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了解你们,然后更多地开展合作,这可能就是一个开始。
刚才韩国企业家也讲了中韩两国的协作问题。下面请新兴网事通的金向哲先生,他在韩国呆过,在中国网络热的时候做过很多网络业的事情,做互联网,做软件,他可能有很多的经验来讲。

金向哲:
大家好。我接到通知非常仓促,所以没有做很好的准备。这方面的活动去年开始非常活跃,当然到今年以后,数量减少了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加入WTO也成为现实,所以肯定会发展成为很好的市场,韩国企业在中国也有很多很多的公司设立办事处,或者做各种事情。我所认为的问题是,分行业,主要是IT方面的话,硬件设备方面,韩国企业很多硬件设备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小企业的这些产品在追究的销路并不是很乐观,所以很多营业方面没有什么业绩可谈。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韩国品牌在中国的认知度并不高,尤其是IT方面,硬件方面,和美国、欧洲相比没有多大的竞争力。这也是影响营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把韩国的产品直接拿到中国,拿这种概念来营业,所以阻碍更多。但是美国、欧洲这方面,他们可能做很详细的市场调查,然后把生产方面做当地化,这样可能更适合中国的需求。
韩国的很多企业最高领导层到中国来,努力做他的营业,但是这个可行性并不大。我知道有一个美国的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在中国的营销额超过美国本地的营销额。他们主要得益于在事前调查方面做得非常非常的周密,事前准备做得非常好,我想他们就是得益于这方面。当然,韩国的风险企业也有很多打算进出中国,但是这比韩国的硬件产品进出可能会碰到更大的困难,因为在韩国的产品的认知度,在中国确实不如美国和欧洲,所以竞争力相对很低,选择产品的时候可能会受很大的影响。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确实有的时候不如欧洲、美国,所以销路想当然就不如他们。当然,认知度也是非常关键的,认知度非常低。韩国也有它自己非常强的项目,比如说手机。中国在手机和宽带这方面没有配套推出很完善的附加服务,但是韩国在手机和宽带网这方面的附加服务做得非常好,我想这也是韩国所具有的强项。韩国企业和欧美的一些大企业有很多不一样的部分。韩国企业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大概中国人想就业的时候,韩国企业是后选的,首选绝对不会是韩国企业,因为工资也不高,也没有多大的奖金。在韩国企业国外投资的时候,投资方是韩国的企业,最高经营者全是韩国人,所以那些很好的人才,认为在这种公司里呆着可能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比如说在欧美的这些企业,在那里发展很好的话,是诱惑力非常大的部分。这也是不能很好的吸引人才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还有,韩国企业可能会非常遏制人才的自我发挥空间。韩国管理的模式可能跟中国人的承受能力相比,就是很难接受的部分很多。一踏入中国就觉得所有的都是自己的,好象自己一下子能创造很多利润似的,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当然也有很多人采取很慎重的态度,也花很多时间,但是他仍然认为中国的事业非常难开展。我认为这些趋势总体来讲也可以总结为三种。另外,还有一个想补充的部分是人才的方面,中国的事业可能只能由中国人来做,如果韩国人参与的成分太多的话可能很难开展。比如欧美的摩托罗拉他们的的当地化程度非常高,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所以中国人在那边,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完全的外国企业,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企业,所以对企业的爱心可能会比在韩国企业的爱心要大大超过。但是在韩国的企业,韩国的驻在员太多,给人的感觉就是韩国企业,时时的会认为这是外企,就不认为自己能在这里长久发展,所以爱心就远远不够了。当然,咨询这方面,投资也挺大,尤其是欧美这方面,咨询费非常高,是营业额的20%,韩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他们想在中国边做边了解,咨询费几乎为零,所以在这方面做的时候非常被动。
在欧美这些公司,正是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他们做非常详细的长达一两年的市场调查,所以他们对整个的市场的了解非常透,韩国人的气质来讲,很少把咨询费认为是正常的开支部分,所以这方面应该有所改善才行。还有一个适口方式,适口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开展事业的时候,也把韩国的惯例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所以就没有那么大的可行性了。所以,韩国企业当中,职员和上司之间的分歧非常大,比如说中国人认为这样应该是可行的,但是韩国按照惯例来讲,觉得这样绝对不可行,这样最终导致大大灭杀积极性。
还有一个,最终裁决这方面也是,大部分都是韩国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做,所以第一步骤慢,第二时间太长。欧美这些企业可以比做野战军,有很严格的纪律,是分阶段开展某种事情的一个非常有计划的部队。但是韩国比较散漫。虽然韩国的公司在咨询费这方面节俭很多,但是一两年之内什么都不做,光是开设一个办事处,这样的经费估计也是相当高的,所以费用太多。韩国人在留住人才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有点不够,原先这些话都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韩国的很多的报社都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中国的有关人物方面的介绍,在韩国做得非常普遍,比如说王先生的照片已经在韩国的报纸上刊登过多次,所以韩国人认识他很多,但是在中国人,很少有人认识韩国企业的领导人,对韩国非常不了解,因为对中国来讲,韩国好象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似的。但是中国的大企业,确实对韩国没有多大的兴趣,对中小企业还有一些兴趣。有些人非常想了解韩国人,想跟他合作,所以最终他就采取到韩国旅游一趟,希望在旅游中能见到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是只是见到一些轮廓而已,并没有了解到他真正想了解的东西。所以总体来讲,中国的企业对韩国的IT方面的发展知道的太少。
所以我想提出一个建议,不要个别的一个公司这样子出面,而是有一个比较组织的,一个政府的角度出面,把这种事情做得比较有计划,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中国人购买产品的时候肯定注意到这个产品是中国制造还是进口的产品,还非常关心的是它的售后服务的问题,所以当地的厂家可能会销售产品的时候更有利一些。要真正进入中国的话,我真的建议,要做好市场调查这方面,很好地了解市场以后,再踏入中国,这是最好的方法。目前来讲,中国开发方面可能会落后于韩国,韩国在这方面可能比中国提前三五年的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有变数的,虽然现在有一万五千家的风险企业,但是真正把技术产品化的企业数目不会超过一千个,这个优势可能近期内会打破的,虽然有些发展机会,但是并不是那么乐观。
主持人:
最后请两位韩国的代表做一些总结发言。首先请韩国Ventur Leaders Club副会长,庆北大学经营学教授李章雨先生。

李章雨:
你好,我是李章雨。从八七年开始,我对中国的IT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关注着,所以对它的盛衰看得比较清楚,当然有危机、挑战与机会同时并存的状态。
还有一个,现在的合作双方的当事人是有一个合理适口的年轻的人,所以他们的适口可能会比老年人的适口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想,这样的话,双方的合作,在效率方面是不是会有所提高?
第三,市场已经趋于全球化,中韩两国合作,能做的事情也相当多。现在当然也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我希望这些项目能通过这种交流会,以及各人私下的交流方式很好地开展下去。etalking主要是做网络这方面的会议,希望不管是韩国还是中国,两方面都是很好的合作机会。谢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接下来我们请Standard Telecom代表理事金容国先生发言。

金容国:
谢谢主办单位,以及为这次活动奔波的有关人员,今天的会议内容,我想很多发言非常有意义,内容很多,我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这次机会,或者通过其他的会议,进一步促进韩中两方面的合作。我们公司以前在中国出口产品也不少,目前我们把这个产品改变为CDMA方面的产品,办事处主要是在香港以及广州,我不知道中国人因为什么原因,反正访问我们公司的中国人非常多,当然,为了能建立一个更有效的营销网络,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希望有一个长期的、可行的模型,我认为,短期行为最终是没有多大的前途的。我们主要是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做了一个服务中心,这方面有一部分的投资,但是也计划着近期内设立一个R&D技术开发研究所,这是我们计划中的。其实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初衷,而是很多中国当地的企业家们提出的,他们愿意跟我们共同设立一个研究所,大家相互间有一定的资本投资,相互之间的信赖对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韩国企业首先得认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还得非常地认可韩国的企业,这样双方的合作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这个跨国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必需的。谢谢。

李章雨:
我代表VLC向大家问好,我们是一个传统的企业,所以金会长今天有点别的事情没有到场,委托我向大家表示我们对这边的关注,我们也希望以后有更好的双方交流的机会,这样长久做下去,可能有很好的双方的发展机会。到场的韩国企业都非常好,而且他们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公司,郑相基先生是我们国的代表,还有KTB,韩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白基雄先生;还有具载晌先生、吴规则先生,风险投资方面的专家。我们Ventur Leaders Club有很多教授,赵昌基先生,在半导体设备这方面有非常好的技术;韩东勋先生;李环秀先生,半导体流通方面的;李中贺先生,主要做机顶盒,出口到世界各国;赵俊熙先生,软件行业,手机方面的解决方案;韩软,中国有一个办事处;田夏震社长;李友哉,是游戏软件;卜金贤;金浩新先生。
中国代表,周文先生,金二淑女士,非常代表性的咨询企业,韩国IT产业推动公司,是软件政府有关人士,金永信先生,软件咨询员,是一个政府机构;刘和容先生,半导体产业;金喜焕先生,主要做超高速调制解调;金容国先生,手机。洪性范先生,第一代成功的风险企业家;还有李炳山先生,他主要负责做中国方面的业务;赛曼特的钟根先生;余英先生,是大用户解决方案,是CEO;金日出先生,EBSTB的张涛勋先生;李秀满先生;延边科技大学的李承立;韩阳大学的韩正和,风险研究所的所长;刘春信先生,咨询专业公司,电影协会的会长,主要做电影方面的事业,他们的事业领域非常多。金正泰先生,崔炳哲,医疗信息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郑惠新先生,也是大会主办。邹培舒,卜劳简,是一个诗人,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兴趣。我们这边的成员非常多样。

主持人:
如果有谁想见那个企业可以提前去问讯处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