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还是圈套(zt) - 百草园(转载非IT) - 厚颜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9 次) 时间:2001-09-29 23:57:33 来源:厚颜 (厚颜堂主) 原创-IT

圈子还是圈套
文/QQ lulu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圈子。

  圈子有时会让你像中魔一样在期间沉沦,有时又像一个带屏障的套子,阻隔了你的视野和向外发散的能力。

  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这么一画,唐僧等人就有了一个安全的圈子。是呆在圈子里等待享受,还是冒着危险踏出圈子去寻找食物,唐僧、八戒和沙僧各有各的想法。

  在圈子里SPA

  因为有共同的东西,才会形成圈子。保罗·福塞尔在畅销一时的《格调》一书里指出:你怎样穿戴,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者看不看电视,你吃什么饭,或者什么时间吃饭……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等级的指示计。等级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我们的圈子却是生活中现实的存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这个“分”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一本杂志曾经以《你是哪个圈子的?》为题大做文章,一时间众人大谈自己的圈子,似乎你如果还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就一定离老古董不远了。

  看看周围,每个人最先有和最容易有的圈子,恐怕就是同学了。同学圈子的建立从学校开始,相对单纯而简单。但同学圈子能够保持长久和密切的却不多,尤其当价值观念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时,相与谋的东西就少了。

  现在似乎很流行“第一圈子”和“第二圈子”的说法。通常“第一圈子”中 利益的比例很大,因为将彼此串在一起的往往是工作,但利益并不排斥朋友,有时甚至是驱动圈子更加紧密的一个原因,只是这样的圈子未必是轻松的。

  通常在“第一圈子”里游荡的人们多数都有过身不由己的体会,但规则却是大家一起慢慢形成的,轮到你不情愿时已是无法脱身,只要你还想在这个圈子里继续你的利益,你就得服从这个规则。所以人们还会给自己挤出点儿空间,以便荡漾于身心都可以放松的“第二圈子”。

  “第二圈子”很像Spa,[Solus Par Aqua],因为这里的成员大多有共同的爱好,也许是共同的价值观念,也许是情感。总之这样的圈子相对比较松散,也比较默契,因为大家的目的取向很明确,就是至少要快乐。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维系圈子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晓申在电脑软件公司做管理,没有人想到每天穿着套装的她,还是一个骑着马风驰电掣的女牛仔。晓申在她那个追寻牛仔文化的骑马圈子里,一边交流着各自骑马的趣事,一边寻找着中产阶级回归自然的感觉。这感觉让晓申很迷恋,她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在这个圈子里度过的。这样的圈子和业余生活让她足以应对公司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烦躁。

  与圈子的游戏

  忘了是哪位名人说过,老友的感觉是酒足饭饱后的那一道咖啡,惬意而舒服。然而很多人都会发现,交到真正朋友的机会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尤其当我们超过30岁时,能够很快交到一个知心朋友的机会几乎等于零。因为这个时候人的价值观念已经固定,就像一个久经情场的人难再爱一样,对朋友的口味也逐渐挑剔起来,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友情很难让人信任。于是我们越来越依赖原有的圈子,而这个圈子也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越变越小,最终成了一个带屏围的圈,套住了你的视野和向外发散的能力。

  阿元是一家娱乐报社的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阿元有一个娱记的圈子。这个圈子里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大家泡吧、赴诗会、开新闻发布会、搞策划,彼此之间都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利益、稳定自己在圈子里的地位,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否则圈子里的事情你有可能就是最后一个知道。

  为了维护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位置,阿元经常临近子夜才从各种场所赶回家,把自己打扮得时髦而流行。在聚会中还得有各种新鲜话题和小道消息,否则很容易被人认为“最近没出来吧?”阿元为这样的圈子和圈子带来的生活感到有些疲惫,但她很难真正脱离它,因为各种工作、利益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圈子的,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小小年纪便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触。

  茵属于那种外表聪明能干骨子里依赖性很强的女人,她在工作圈子里打拼已经是身心疲惫,所以在生活里非常依赖朋友的圈子。

  她丝毫不否认自己享受生活的能力有些差::“有时候周末在家里想想,有什么好做的呢?平时上班就很累,休息时间就不再愿意出去疯跑,无非是与老公逛逛街,与朋友们聚会聊天。30岁的人,外强中干,看看周围,可以轻松聊天的朋友也就三五个,慢慢地大家的话题聊来聊去,没有新鲜的东西。人的感觉就有些淡淡的,没了兴奋和冲动,竟有了些中年的感觉。”于是,茵就这样被圈子征服,生活得规律而无新意。

  人的惰性注定了你对圈子和生活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打破一下平日生活的曲线,
  就会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新鲜的气息。

  在圈里还是圈外

  说来容易,别让圈子套住你。我们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子中吗?人的惰性注定了你对圈子和圈子生活方式的依赖性。其实茵大可不必30岁就过上淡如白开水的生活,如果她打破一下平日的生活曲线,比如参加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多认识一些外向开朗好动的朋友,就会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新鲜气息。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也可以改变聚会的沉闷。

  《现代汉语词典》里如此解释圈子:特定的范围和领域。既然是特定的,必然有其区别于平常的标准。而要符合这个标准,人就要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于是,圈套就此形成。圈子从圈住共同东西的范围和领域变成了阻碍人迈出脚步的套子。

  别让圈套套住你的最好办法,就是多有几个不同的圈子。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能够在不同的圈子里找到乐趣,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圈子的局限,自然就容易避免圈套。当然,要维护几个圈子,又必然会消耗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卢珊是典型的SOHO族,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她需要接触各种圈子,以保证自己与外界的联系。

她的业务圈子里,大多是客户和朋友的关系,她与他们联系的方式是电话和网络,她经常会用FLASH做许多漂亮的小玩意送给这些朋友,大家彼此一乐。快速简洁的方式让她的工作很愉快。

  卢珊还炒股,几个道上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经论纬,这个圈子的聚会地点经常在一家证券公司的大户室,因为利益是共享的,消息也是共享的。

  另外一个圈子就是纯朋友的圈子,卢珊喜欢旅游,每次出行必先读书,再画地图,然后按图索骥,开了车过去。回来写了游记发在报纸上,便有同好者寻了线索找来,一来二去,因为这样的原因交了不少朋友。

  卢珊说“这个圈子没有利益,完全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才走在一起,所以轻松愉快。大家在一起交流最近的旅游心得,相约更大的旅游计划,很是舒服。我奉行的标准是不同的需求去寻找根据不同的圈子,这样就能适得其所,我也因为它们而变得丰富了。”

  本来有圈子是因为要寻找利益或者快乐,一旦圈子成为了圈套,那打破它,建立新的圈子,或者扩大圈子,也就在所必然。

http://211.101.157.61/trendsmag/client/article_detail/article_detail0.jsp?id=1366

文章评论:圈子还是圈套(zt) - 厚颜堂主 - 2001-10-02 21:53:37

经典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厚而不黑,忍而不恶,是为仁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