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雷:不是传奇 - 专栏 - 田瑾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7 次) 时间:2001-09-29 17:13:55 来源:田瑾 (田瑾) 原创-IT

施雷:不是传奇

田瑾

“2年多前,一群追求新理念的人来到逸夫3楼,开始了一个新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复旦微电子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开头也就这样平淡无奇。作为这家“新星”企业的CEO,施雷说:“我是一个非常顺利的人。工作、家庭都很好。”
顺利的人是不适合写成“人物”的,大起大落的人才合适,起落都是故事,故事带有传奇。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传奇的施雷有自身现实的做事经历,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困难、劳累、贫穷等等阻碍发展的因素自动过滤掉了。这是他独特的地方——不以苦为苦。
不得不承认,这种“平常心”是施雷能够做企业、尤其是能够把企业做大的一个起点。因为有平常心,所以他低调;因为低调,所以他冷静。反过来,为什么他能有平常心?为什么他能够保持低调?
因为这是一个有心人。
1993年,施雷26岁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研究生院。此前,5年本科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念的;高中念的是“尖子生班”。“学生的经历非常重要,把能够读的书,能够积累的经验都积累掉。”施雷说,“毕业后到35岁之前,积聚不到财富,是被榨取的时候。但是能收获经验、教训、朋友,为要做的事准备资源。”
施雷说他完成这一阶段较早,大约在28、29岁。“到30岁左右已经决定投资做这个企业(指复旦微电子)。因为已经了解了相关政府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其它条件。”其实创业远没有描述这么简单,施雷对当初那段“艰难时世”印象深刻,不过在说起来时,往往一笔带过。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结婚时的房子是临时借朋友的宿舍;因为钱少,租住的家离单位远,又常常加班,结果为数不多的薪水全花在交通上了……他讲这些就象讲别人的事。因为这些并不是施雷关心的,他真正关心的是,积累起来的资源对未来事业有没有用。
他说:“当时的风气太浮躁。有些人过于看重薪水、过高地估计了不好的事业而踏进去。我看中的是集成电路产业,虽然当时很穷,但没有关系。”冷静的施雷得意于自己的眼光,他并不掩饰这一点。眼光的价值不仅是,当初只有380万人民币投资的复旦微电子,今天已经市值10个亿,而且在施雷尚未公开的发展计划中,它会价值更多。还有,它成为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放到更大的环境下,是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的一部分。财富是对有心的报偿。
所以,施雷具体了。他没有、也不愿意给自己套上“光环”。“好多写企业家的,我看都不是企业家本来的样子。”他说。施雷是什么样子?“我是个粗暴的人,我的工作方式非常粗暴;我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很精确的人。有人说我霸道、有侵略性,但我又很内向。”他说。
棱角分明有多个侧面的施雷,习惯语速很快的说话。在他迅速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往往让人感觉到他飞速运转的思维。这个“思想者”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是读书。他甚至特意提到了《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这个人一无所长,但是却左右逢源。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于是,施雷的提法是:聪明、学历、强壮等都不是能力,因为这些都有它的对立面;而判断、把握和随机应变才是能力,在这3个因素中,只要有2者,就可以成功。这是成功者对成功的经验总结,还是成功者对成功的“嘲弄”?
无法嘲弄的一个细节是,当记者结束采访,在等电梯的几分钟时间里,看着电梯对面墙上上海复旦微电子几个立体字(复旦微电子占据了上海科技京城C区的整个7层),问门卫:“会搬家吗?”门卫说:“不知道。”再问:“会扩展吗?”门卫答:“肯定的。”
走出号称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基地的科技京城,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