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文章:探索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道路 - 已发表文章 - 王缉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2 次) 时间:2001-09-29 08:11:10 来源:王缉志 (王缉志) 原创-IT

在八十年代初中关村最早出现的民营IT企业里,科海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家。科海这个名字,是从“科学院”和“海淀区”中各取第一个字构成的。科海的全名是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它的创办人陈庆振,196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担任一些与国防有关的科研任务,后来调到了所里的科技处,管理绝密科研档案。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机会看到很多科研成果材料,他惊讶地发现,很多很先进的成果,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就变成了一堆资料,却不能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他觉得很可惜。于是他先后找到国家科委、计委、经委、科协等单位,呼吁要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希望引起重视,但是都收效不大。
在文革结束后,国家领导人很希望科学院尽快地搞一些能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成果出来,但是科学家的想法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由于被文革耽误了10年,中国的基础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拉大了很多,因此应该先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当时胡耀邦找了一些科学家座谈,提出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科学家的反应比较冷淡。但是,科学院的管理机关这时却比较着急了,因为如果出不了成果,国家给科学院的经费就可能会被削减。于是科学院计划局决定成立成果推广机构来促进此项工作,陈庆振被看中是做此最适合的人选,所以被调到了计划局。
在1982年,科学院在民族宫举办了一个成果展览会,展出了很多成果,如何把这些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中去呢?当时,象陈庆振这样的科技干部,月薪是60元,科研人员的出差补助是0.60元/天。如果到全国各地去推广成果,大家都不愿去,难度较大,所以他们决定在科学院所在的海淀区先进行试点。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海淀区政府的支持。当时陈春先创办的民营企业刚刚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陈庆振决定效仿这个做法,不要国家的投资,成立一家民营的企业来做这个成果推广工作。于是老陈从区里的“新菜田改建基金”里暂借了10万元、在北大西门外畅春园北的海淀公社里借了三间办公室,就这样创办起了科海公司。当时科海的口号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一开始,科海的人员跑遍了海淀区属下的所有企业,用科学院的成果和企业配对,结果谈了几十项,谈成的很少。原因是,企业认为科学院的成果是骗人的,根本不实用。例如,化学所有一项成果——人造大理石,当装修到海淀的一家面包房里做墙壁时,烤面包时室内温度一高,大理石就变形了。其实,人造大理石的耐温程度和它在制作时的固化温度有关,企业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生产的产品就不过关。而科研人员则觉得企业的素质太差,因为海淀很多企业是由于农民的土地被占了而改制所产生的,管理者连酸碱中和的道理都不懂,也不懂欧姆定律。这样,你看不起我,我不相信你,双方谈不到一起。虽然科研人员看不起农民,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其实也有很多东西不懂。例如他们不懂得要制订产品标准,制订工艺流程,他们的成果都只是在实验室里的东西。所以,把企业和科研机构拉在一起就搞成果推广,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
上述失败,使老陈明白还缺一个中间环节:应该有一个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的中间实验基地。于是他们又向科学院申请了20万元的贷款用于建立基地,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还在申请报告上加了5万元,表示了对此事的支持态度。这个实验基地建在了海淀区的一家倒闭的企业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就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虽然有了这个孵化器,还是出现了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例如,科研人员说,我们这个产品比进口的要便宜,利润率将高达100%,于是项目开干了,可是企业拿去生产之后才发现利润几乎为零。原来科研人员只计算了材料成本,没有把工人的工资、生产设备的折旧、运输费等工厂的其它成本计算在内。另外又如,当时这个实验基地还上了一个制作小电弧炉的项目,这个产品是为生产超导材料用的,等产品开发完成之后,才发现其实它在全国市场的需求总共才12台。这时他们才发现,并不是有了科研成果就一定值得去商品化的,还要看市场的需求和规模。所以,他们后来又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技工贸一体化”的口号。
17年过去了,科海关于科研成果商品化道路的探索经验,对于现在正在从事科研成果孵化器的公司来说,是不是还有借鉴的价值呢?

谢谢王老师! - Fishman - 2001-09-29 10:10:27

给我们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带来很多启迪。 做一个成熟的产品,是需要市场驱动的方式。

文章评论:《知识经济》文章:探索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道路 - crikes - 2001-10-12 13:32:37

谢谢王老师提供的历史资料。 现在看来,科海的失败由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科研的驱动力问题,很显然当时中科院的许多科研直接来源于政府计划或科技人员的想法。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产品开发能力(科研、中试、投产等一系列过程)本身就需要由一套强大的管理支撑。21世纪已经到来,睜眼看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各国的企业纷纷启动信息化进程。在欧美等国家,信息化的主题从ERP、CRM发展到今天的CPC(协同产品商务),cpc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产品开发过程的管理和信息化提升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看看国内,CPC尚未成为讨论的话题,转眼间忽悠悠WTO将至,到了尽快提升我们的产品水平(不仅仅是科研)的时候了!让我们关注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