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9 次) 时间:2001-09-29 01:24:03 来源:冷血少帅 (冷血少帅) 原创-非IT
“《中国青年》难题”的另类求解
海光提出的问题其实非常带有代表性,国内目前有一大批曾经辉煌如今却落伍的杂志,这些杂志如果不完成转型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在下曾经供职过的一家媒体也是此类:该杂志曾经在1984年前后达到过近80万的发行量,而如今却只有约10万的发行,而且广告也少得可怜。
至于中国青年,其实首先是要完成两个转型:一是杂志定位的调整;二是经营思路的转变。
媒体定位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受众定位;二是基于受众定位的内容定位;三是经营定位。中国青年今天的定位与15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读者群、广告市场在过去10多年中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
中国青年在80年代初期曾经是一本非常先锋的杂志(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打击“凡是派”),它的崛起是有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
从中国青年的体制而言,它不太可能转变成一份纯商业的杂志,它的中兴其实仍旧只能打“政治牌”。
如何打法,恕在下不能在这里详述(这里不是政治论坛,我也不想给donews和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我只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仔细研究一下“三个代表”可能会给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社会、中国媒体带来的影响,研究的越透,机会就越多;
2、仔细分析一下明年十六大以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分析的越透,机会就越多(提示:1、第四代集体还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和绝对权威吗?2、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出身是什么?)
3、研究一下西方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政党报刊”阶段,从中自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问题是:
1、目前的中国青年杂志社领导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足够的胆略?
2、中国社会10多年来的政治冷漠是否会长久地维持下去,甚至越来越严重?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是否会春风吹又生?
由海光的问题还想到一个问题:如今新生媒体和老媒体转型是否只有效仿财经或者精品、时尚这两条路?
在当今中国盛行的政治冷漠之风的背后也许正酝酿着一场强大的风暴,它的到来也许就在未来一到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