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思过--韩国CEO投资考察团活动(三) - 佳人有约 - 温柔大盗李彤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1 次) 时间:2001-09-27 23:46:56 来源:温柔大盗李彤 (温柔大盗) 转载

主持人:
接下来的话题是有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以后的发展前景。在中关村或者中国高新技术网络界经营多年的企业界精英,对中国的中关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深刻的体会,有很多经验,有很多教训,接下来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在中国IT业算是领军人物的王志东先生。
我想给您做一个调查,想问问韩国的企业界有多少人知道王志东先生?
大约有99%的人都知道了。

王志东:
谢谢各位,大家下午好!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因为这个话题是非常大,我很难保证我讲得非常权威或者非常全面。但是有一点,中国的IT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也是最近这二十年的事情,刚刚好,我是从84年到了北京,之后一直是在中关村,在这个产业里面工作,所以我对整个中国IT产业的发展的状况还是深有体会的,我今天就想把我的这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认为,中国搞高新技术可以说历史悠久,四大发明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卫星上天也是。但是真正现在看来的IT产业,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有代表性的是从83、84年开始,按照我们国内一般的看法,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经历过三个阶段,同时也培养了三代的企业和三代的企业家。第一代是从83年到90年期间,这个期间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期,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旧有的体制里面萌发出来的,所以当时很有勇气的,所谓从国营单位,砸掉铁饭碗下海创业,这个阶段,中关村就产生了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说从最早的两通两海,以及后来的联想、方正、中软、长城等等。这一代的企业家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他积累了很长时间的经验,同时整个改革开放之后,以前所积压的很多的能量,通过走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往外迸发。所以你可以看到,直到现在,这一代的企业里面,还有相当多的,特别是联想、方正等等非常优秀的、很有实力的企业,是从那时候一直发展到现在的。
从90年今后,就是进入了九十年代,中关村,或者说整个中国的IT产业又开始酝酿了第二代的企业和第二代的企业家,第二代企业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经过第一代的市场化的教育,包括在这个市场机制、政策、人才观等等各方面的培育之后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在第二代企业当中,更多的有一些企业家或者技术人员,手里因为有了很多的技术,有特别的技术,有特别的客户等等,白手起家,重新创业,所以这样的一个特征非常明显。或者说在一种市场机遇,市场浪潮里面进行创业,而且很多取得了成功。比如说当时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巨人集团、新天地、金山等等,它有自己的产品,然后在市场里面重新做创业。
从1997年,可以说又是中国IT产业的又一个分水岭,97年前后,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以及在整个世界经济里面很突出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开始重视,所以在1997年前后开始,在中国的IT产业界又产生了第三代企业和第三代的企业家,这第三代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际化,国际化有很多的方面,比如说很多是运用国际化的资本,或者说用国际化的人才,也有用了很多国际化的观念,国际化的理念,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看到这个公司有点像国际企业的雏形,甚至有一些风险投资、商业计划等等都全面地引发起来了。第三代企业现在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包括搜狐、新浪,特别是这些互联网的企业,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从83年到现在这十七八年的时间里,中国的IT产业潮气潮落,产生了很多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你可以看到,包括我刚才所列的很多的名字现在可能已经找不到了,通过这个市场竞争,通过企业机制等等各方面的较量和探索,这些公司有了不同的归宿,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管理人员或者创业者会感受到一种做公司做着做着把公司做没了这样一种悲哀。但是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很多公司事实上走向了后来的转型,也就是说,很多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因为有某种市场的机遇,有某种特殊的产品整合等等,但是这种机遇往往不可重复,于是很多公司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之后,只好往其他的熟悉的或者说能控制的领域上发展。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包括已经失败的和现在还继续生存的,这些公司很多转向做贸易,转向做保健品,转向做房地产,转向炒股等等各种各样的产业。这就是IT产业转向一些传统的和其他的一些领域。
除了上面两种之外,还有一些公司很坚强地活下来,当然了,活着的公司也分很多种,有的是很艰难地支撑下去,但是也有很多活得非常愉快。
我们再看这些公司,现在活下来的,继续生存的公司都有什么样的类型,或者说在整个中国的IT产业界,有哪些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是比较活跃或者比较成功的呢?我们可以这么分类,第一个,很显然,最为活跃,或者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还是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其实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的市场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了,所以你可以看到,象很多的品牌,比如说IBM,microsoft、HP、Oracle,摩托罗拉、CISCO等等,这些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够找得到,而且他们的市场份额都在逐步增大,甚至在这些公司里面,有一些公司,中国的业务成为他全球市场业务的第一大。但是,同时围绕着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和他们的产品,还有一批本地的企业,围绕着他们而存在,比如说做带代理的,做增值服务的,做系统集成的,做培训的等等,这是第一大类的企业。
第二大类,就是中国最广泛的,最成功,最有优势的,也是最大规模的一种类型,这个类型最典型的第一个就是电信业,中国的电信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不管是固话还是无线,十几亿要用到电信系统,所以中国现在有七大电信公司,当然跟老大比差距比较大,但是他们还是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这个市场还能够继续地放大。除了电信市场以外,其实还有很多的IT产转向了制造业,包括微机、外设,包括信息家电,相关的企业等等,这种制造有本地的公司,也有香港、台湾和其他地方转入进来的,或者搞合资,或者其他方式。制造也是中国IT产业里面占的份额相当大的一部分。
除了这一块以外,在中国本地产业里面,本地IT产业里面,做得比较成功,也比较成规模的,就是第三类,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因为国际化的企业的产品,不管多么先进,最终还要跟中国的市场环境,跟中国的用户,跟中国的具体的管理文化相结合,所以这样一种结合就使得很多的待开发的发展空间。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比如说做各种系统集成的,系统集成服务,然后是各种各样的行业的方案,行业的软件,其实这个市场外面未必能看到有多大的品牌,但是有相当大的市场的重量,而且它也容纳了不少的从业人员,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在这个产业里面第三个大类,而且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类。
第四类,在国内这些产业,我说的是一个比较边缘性质的业务,所谓的边缘业务是属于什么呢?比如说一些比较小型的一系列的软件,所谓的小型,我并不是说它是小儿科,它是专的一个市场,很直接的一些功能,它面向大众,或者说它找一些大企业的盲点,照顾不到的地方,比如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象做游戏的,做字典的,做小防病毒软件的,做一些小的工具的等等,其实这类也非常活跃,在国内很多地方,甚至说在国内打开每台机器,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这些产品。除此以外,很多围绕着IT产业的,边缘性的产品,比如说图书,一些培训,这也是中国在很多的从业人员所关注的地方。
按照这样一个结构,其实你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这么十几年里面,虽然我们也有很多的发展,但是你可以看到,基本上在一些大型系统里,或者产品化的系统上面,其实做得并不成功,按我的一种体会,这十几年里面,不管是我自己参与的,还是旁观的,你可以看到,在过去曾经试图过,从做操作系统,做支撑环境等等,其实都有很多人希望努力,希望做这方面的业务,但是,这些业务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很多的领域,因为一些领域一起来,直接面临了跟微软、奥瑞克等等国际化的市场做竞争的话,它并没有足够的优势。像刚才说的这几个领域,可以说是通过这么多年业界的发展,最后得到了一些或者说沉淀下来的产业。
在边缘业务里,国内还有一个比较上规模的行业,是属于分销,不仅是对软件,对硬件的分销的渠道也是很多,业界所开发的。
从更加宏观的一个角度去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环境,这个市场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想,可以归纳成三句话,第一句话,市场足够的大。你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过去这么多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整个经济增长的指数一直在6—8%,而且可预见的将来,它还会保持这么一个数字,其实经济高速增长,加上人口、地域、企业等等方面足够的多,这样就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规模,特别是从今年可以看到,北京奥运申办成功,这个也对中国新技术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光北京政府在奥运方面未来五年就有三百亿人民币的投入,那么其他产业的相关的投入,加上全国其他城市的相关的投入,是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的产业的规模。其他的话,一些数字大家也可以看到,比如现在的电信网络也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两年前的一个报告数字是两千七百多万,我估计现在应该也在三千万上下了。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数量。甚至我在前几天听到一个学者给我们做演讲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中国要达到小康水平,意味着每个人一天要消费两个鸡蛋,就是通过直接吃鸡蛋还是通过吃各种面食等等。吃鸡蛋要养很多的鸡,养这些鸡要有很多的饲料。结果算出来,澳大利亚的饲料全给中国人的鸡去吃,还吃不够。这就表明中国这个市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当然包括高新技术领域,都是有很大的市场规模,而且有非常大的前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应该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得多。
第二个,政策环境日益成熟。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三年了,在这二十三年里面,你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很多的政策方面,不管是人的政策,行业管理的政策还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今年年底,中国进入WTO已经成为定局,进入WTO,证明整个中国的政策会更加成熟,更加开放。跟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就是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按照我们在业界的一种感受,这个问题我不敢说完全能够解决,但是我敢说,这个问题一天比一天好转,就跟我一开始做软件产业的时候,不可思议,一个软件居然不加密,没有加硬件就可以销售一样,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之后,关于软件知识产权的问题,其实从技术上又给予了很大的保障。另外,一些特殊的政策,现在在中国,关于软件、半导体、电信等等,很多高新技术方面的,在人才、税收、资本市场等等,各方面的政策其实是明显的倾斜的。
第三句话,是人才、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绝对是离不开人的,所以人的政策,人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可以看到,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中国的人才环境,从两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一个方面,中国在外派留学人员二十年,现在这些人已经陆续回来,也就是说在国内说得最多的“海归”,海外归来人员逐渐增加。另外在最近十几年里,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在外企工作,他自己挣了大钱,但是同时外企也给这些人很好的培训,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培训。培训完以后,这么一大批的人才,目前也有相当多的部分是离开了外企,进入了中国本地的人才市场。所以这样的话,就通过国外的不同形式的培训,为中国IT产业培训了相当多的人才。
第二,中国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经过二十年的创业,一个公司的起起落落,其实这个起落本身在实践当中也给中国培养了大批本地的、本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我尤其是在做新浪网的过程当中,接触过台湾、香港、美国和大陆的各地的人才,虽然中国的人才也有很多需要改善,需要继续培训、改进的地方,但是从总体素质来讲,他已经适合这个市场,比以往大的市场。尤其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很好地把刚才说到的这两方面的人才进行很好的结合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以前大家所说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这可能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对的。我们现在可以更加看到,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也逐步会变成在国际上有足够竞争力的人才市场。
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我们展望中国的IT产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市场下面,本地有很好的市场机会,过去又有很好的积累,市场本身也完全国际化。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认为中国很快会出现一个在国际化基础上的本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个企业可能不仅仅是一家,会是一批。从目前看到,比如说联想,至少在整个亚太区,在PC制造业方面已经名列前茅。所以我觉得,在相应的其他的领域,中国的市场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机会,去培养出这样的企业出来。
最后,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讲关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状况。中国的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在国内兴起,95年到现在经过了两次的产业高峰,第一次高峰是95年到97年左右,主要都是以搞网络接入,很多人都雄心勃勃,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个高潮从97、98年就平了下来,平下来不等于说信息高速公路就做不下去了,而是这个高速公路最后建成了,而且是集中在电信产业,比如中国电信等等。从98年开始,就转向了互联网的应用,尤其是内容的应用,所有ICP的发展,这个发展从98年兴起一直到2000年年初,以三大门户网站上市为代表,达到了一个高潮。高潮到来以后,我们在短短的半年多年的时间,第二次产业浪潮也走向了下坡路,走下坡路并不等于互联网的应用被消亡了,而是说它已经变成熟了。同时,也并不等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不下去了,我认为,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应用的高潮,新的产业的高潮马上就会起来。所以我认为,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随着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宽带的普及,随着奥运会、WTO等等这种机遇的到来,中国互联网产业从2001年开始,未来的两三年之内,肯定会迎来第三次产业高潮。
在产业的应用方面,我简单地讲,其实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现在去看,第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第二这个产业的本身也相当的成熟,只要有时间,只要有投资,不管是宽带、无线,还是什么,这种基础设施都能够很快地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应该还是网络的应用,只要有足够有吸引力,足够有价值的网络运用的出现,才能够触发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市场去培育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在中国互联网应用方面,以往更多的是依赖于一种模仿,对美国互联网的模仿,这种模仿现在看来是有它很大的局限性的。中国应该在未来这次产业高潮里面,在网络应用方面应该有新的突破。
在这样一个高潮和这样一种所谓网络应用的突破的过程里面,我认为在中国应该很注重两点,第一点就是要充分学习和应用一个平台的策略,所谓的平台,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它是开放的标准化的、可再利用的公共基础,以这个为基础合作、联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最后向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低成本的、高效的应用方案。这种平台策略,所有最成功的自然是微软的Windows,我以前的也运用了这种策略,而且取得了成功。这并不是强调个别的技术或者个别内容上的原创,而更加强调的是它对技术内容的整合能力,建立标准化,说白了,就是它对市场的一种理解和一个推进作用。因为在中国的IT产业,过去比较多强调的是技术,强调某种高新技术,而不注意这种整合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市场化的能力,这一点是中国的IT产业以前所欠缺的,未来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就是合作联盟的原则,在中国,很多的产业互相之间很容易就形成一种恶性的竞争,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这种降价,甚至于一种公开、直接或者间接的诋毁等等,通过这样做市场的竞争,其实这样一种竞争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而且对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就认为,一个产业,一个企业要很好地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一个大的产业价值链之中,在这个价值链之中,他和其他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形成一种利益互相关联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或者有了这种产业价值链之后,共存的一种状态,根据这样的状态共同发展市场规模。在中国,应该更加强调产业内的一种合作。其实你要看国际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的产业都是基于合作的,最有名的一个产业价值链自然是微软的Intel形成的WinTel,以及围绕该核心的其他PC与外设的厂商、系统增值商等等,这样一个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这是它一个发展的重点。
所以我认为,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界,目前急需的是发展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联盟,突出在各个产业之间、各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完善整个产业价值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它就可以建立,可以迎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的第三次创业高潮。
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志东离开新浪之后的首次这么长的演讲,韩国企业界有没有问题要问?

提问:
最近两三年以来,很多韩国IT产业方面的企业家,进行合作开拓IT产业的市场,我听说,2000年一年当中,差不多一百个韩国IT产业的企业家来到中国,但是我看,成功的企业,成功的实例很少。所以请问,你觉得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想听你的看法。

王志东:
从1999年到2000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一方面是整个中国创业的一种热情,包括媒体的关注,包括整个从业人员的热情投资资本市场等等,热情很大。但是同时,由于国际互联网泡沫的存在,这个泡沫使得中国的产业界形成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它比较浮躁,大家讲究投机,甚至并不尊重传统经济的规律。所以在这个阶段,在中国,不管是合作的,跟韩国也好,或者其他国家合作,还有自己开发,自己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了很多,但是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从业人员都有点浮躁,有想投机的心态。在这个阶段,很多的公司的基础没有建立好,比如说他的管理结构,整个的商业模式等等,甚至于包括他的成本结构,人员的工资,互相挖人等等。所以我觉得,99年到2000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这个时期里面成立的公司,有一大半都是非常危险的,它需要承受一个很艰难的转型期,甚至有很多都会失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的原因。
反过来看,到了今年再去看这个产业,中国的产业经过以前市场刚开放的时候,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后来不断地变化,最后又经历过国外资本市场的冲击,“狼来了”也喊过很多次,跟国外的公司到底是合作还是竞争,包括整个互联网经济,所谓新经济的一种大起大落,经历过所有的这些事情以后,我相信到现在再去看这个产业界,大家会冷静很多。所以我觉得,现在再重新创业,不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而且现在再创业,他能够吸取以前很多的教训,大家都有足够的经验,能够建立起踏踏实实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出来。

主持人:
你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家,在中关村经营了这么多年,你觉得在中国能把企业做成一个企业家需要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王志东: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虚心、耐心和冷静,这一点很重要。第一个,他要善于向传统学习,向海外学习,有一种学习的心态。第二个,在中国的市场需要一个过程,必须有足够的耐性,一种韧性。第三个,在市场上各种的变化,不管是大起还是大落,一定要有冷静的心态,因为在中国,各方面的诱惑真的很大,我经历过的很多公司,比如说房地产热一起来,就坐不住了,股票市场一起来,可能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出国淘金,也坐不住了,如果都是这样的话,你的企业就很难发展起来。

提问: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对韩国IT市场到底了解多少?而且最近韩国的IT技术进来比较多,您对他们的产品和技术有怎么样的看法?第二个问题,我周围的韩国朋友也非常感兴趣,最近王志东先生忙于做什么,而且最近互联网的ICP在中国也不好做,您将来还是做ICP的领域还是其他的领域?

王志东:
第一个,我对韩国这方面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我还没有去过,但是我的印象里面,第一个,韩国在很多的IT产品,包括制造业,包括一些相关的方面都非常的发达,而且完全是国际化的。第二个,韩国在互联网方面普及得非常迅速,因为当时就包括那边的门户网站,特别是宽带的应用等等,都是很全面的,这是我的一种了解。第三个,我也了解到,韩国人其实跟中国人相当的友好,因为我以前也跟很多搞这种经济研究的人讨论,很多人建议说中韩之间应该在经济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所以这一点我是完全赞成的。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过去这几个月里在忙什么,其实我最主要是冷静,面壁反思,因为我觉得,在过去十几年里面,中关村的打拼,几乎没有时间很好地冷静下来做各方面的思考,所以这几个月是很难得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中国的机会,我并不同意中国目前创业是环境不好,相反,我认为中国现在是创业的最好的时机,并不是说哪些公司已经上市了,可能日子不好过,因为资本市场的压力,每三个月一次的业绩的压力,但是你现在要创业是最舒服的时候,因为没有人让你的企业会怎么样,相反,你有足够的时间,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业务,所以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刚才说了,中国的市场环境非常好,足可以培养一批新的企业。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可能过了两三年以后,一个新的Star up公司,各种业务成熟了以后,都恢复了,这个周期的配合更重要。我见过很多的投资人,他以前是做二级市场的,股市上上市前和上市后的资本运作的,现在不少人都转向,想投一级市场,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环境,说美国那边的日子不好过,不等于我们不好过,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关于有关领域方面,我能够很明确地说的就是,我肯定会在IT产业,而且肯定会跟网络、跟软件等等是相关的,但是我并不认为现在还值得做纯粹的ICP的业务,互联网到了今天,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的前景,现在如果还把自己局限在ICP的话,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会丧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