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8 次) 时间:2001-09-26 19:20:22 来源:沈建缘 (沈建缘) 原创-IT
全向是保守型的企业,不夸张、不炒作,但我们相信,好不好自有用户和经销商来说话。——北京全向电子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李多
李多穿着蓝白相间的衬衣,和体的长裙,微卷的短发覆在额前,温存而有节制的笑容。看起来很美。我问她是否到了三十岁,她很有些自豪地笑道:“过了——!”
一个女子在三十岁之前的容貌,是先天的,她的美丽与否都来自于她的家庭和她的运气。但是三十岁以后,她经历过的生活渐渐丰富了她的心智,那时候开始,她的心智一点点改变她的容颜。因此,许多人都说,在三十岁以后的女子的脸上,可以看到她的一生,她的心灵,还有她是否真正美丽。。。。。。
中国的品牌
全向成立的时候,李多还在法国。当时,她已经拿到绿卡,生活安定而富足。但她却回来了——“当时全向需要人,我想那就回去先试试吧。当时,没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也许很多从海外回国的人都和李多一样,怀着一种不确定的希望,或者当作对自己的考验,或者当作一种冒险。但李多留下来了。
吸引李多的不是生活环境,而是国内的事业前景——“在法国,做技术的女孩几乎不可能再往上发展,我不知道自己在四五十岁之后该怎么办。可人总是要图发展的,如果这个社会不能向你提供任何机遇了,即使物质条件再好,生活再安逸,你也会动心回来的。”
“在国外看多了好品牌都是国外的,而次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挺受刺激的。中国人不比别人笨。我们就想做一个民用产品,把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作大。”——全向的创始人董兵是李多在信息产业部时的同事,共同的理念形成了共同的发展方向,全向开始专注生产MODEN。
1996年刚起步的时候,全向的厂房还只有100多平方,规模很小。董兵全力做技术研发,而李多负责经营销售。李多说:“当时全向有一个月出了126台MODEN,我对董兵说,如果什么时候全向一个月能出1K(1000台)我该高兴成什么样了!!而现在全向一个月(2001年2月)的销量已经是36K(36000台)了。”
说起全向的产品,李多非常骄傲——“现在,全向MODEN在同类产品中绝对是最高水平——比美国、欧洲的都好。无论外观、性能和技术含量,都是世界一流的。以前我从法国带产品回来做技术解剖,学习别人的优点。现在,我的很多法国、同事都喜欢用全向的产品,因为品质的确好。他们想不到这么好的MODEN是中国产的,尤其我的很多越南朋友,看到这么好的产品都说‘你们中国真不错!’听到这些,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了。我们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论挣钱,还是我在法国挣得多。但是我们在社会上能被人尊重,是一种更大的精神满足,名利就不是主要的了。”
全向的团队
全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全向的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有着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传统。同甘共苦、全力以赴是全向人信奉的理念。
从创业初期到现在,全向北京总部每周六仍要上班,因为全向分布在各地的四个分公司,以及工厂和产品支持部周六都有业务。李多说“全向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全是自己一手培养的,都是从底层慢慢做起来的,他们知道要下面的员工全力以赴,管理层必须带头做表率。总部管理层周六上班,其实就是为了让一线人员放心。员工在一线奋战,要吃苦我们也吃苦,我们大家是在一起的。全向就是这么起来的。”
李多和员工谈工作总是直截了当,有什么问题也直言不讳。“我喜欢自自然然去待人。凡事没那么多客套,没那么多官场,也许高兴了我们可以出去逛逛,有烦心事儿的时候,也可以一起聊聊。”她认为,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优势,时候耍耍“赖”,别人也不会把你怎么样,时间久了反而容易沟通。女孩子想问题往往能够独辟蹊径,于是在公司里有什么问题的时候,都是由她扮演红脸——“我喜欢嚷嚷,而我的搭档都温文尔雅(全向的另外几位领导都是搞技术的“谦谦君子”)。当一定要有人去说‘这件事你做得不对。’的时候,那么做这件事的人会是我。他们了解我,知道我的脾气,因为我是女孩子,也不会记我的仇。”
全向所有人的努力,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全向不是一个人的,是我们这一群人的,我们交流,沟通,我们一起面对挑战,我们这么多人出主义想办法,每一个政策、每一个决定都是共同讨论的结果。”在布置下单任务时,李多向市场人员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品牌”,第二“这个集体”,第三“团结精神”,第四才是“销售量”。李多从不给业务员下达死指标,或规定一个月必须销售多少。“我从不逼量,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人能多卖一台,决不少卖一台。我知道他们一定都在努力。如果没有完成,他们只需要告诉我原因,市场也好,价格也好,由我去调整政策。”
一个企业不是靠一个人可以壮大起来的。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人心拢到一块儿,“我们这么多年辛苦创业,最大的财富就是这批人。很多市场策略不是我策划的,是我们这群人做的。一个人是不能成大事的,我们全向的个人可能是一条虫,可是我们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我们团结起来,能创造出巨大的成绩,我们所有的力量拧到一起,别人就打不过我们。”李多说,“全向离开哪一个人都能活,但离开我们这群人,全向就完了。我不怕全向会出什么问题,因为只要我们这帮人在,全向就会重新起来。”
李多的幸福
李多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很少约束的家庭里,她养成了爽朗乐观的性格。李多的先生当时在法国工作,后来李多也去法国留学。大家都很羡慕她,但李多说:“在国外时间长了,心理压力非常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在法国办居留,欧洲人不用办,美国人不用办。只有中国人要办,黑人要办,发展中国家要办。你觉得自己是学生,是知识分子,可你和打工的人排在一起等待签证,当时心里的感受真的很不好。”
“我在北京的时候挺没有主见的,但在国外七年,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强、更丰富、更有承受力了。出了国你会发现没有人会来管你,照顾你,父母不可能负担你在国外的费用,当你觉得无依无靠,生活的压力都集中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学会了怎样去面对人生,你了解了社会。”李多到了法国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条牛仔裤,拍了张照片给父母寄去,家里一看,来了一封信:“你在法国过得是不是很惨?怎么穿那么一条裤子?要不要给你寄钱?”——当然不至于让家里寄钱来维持生活,但学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当时,李多让父母去法国探亲,但他们说“你没有自立,我们不能花女婿的钱。”
那时法国失业率高,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为了自己养活自己,也为了解决拘留问题,李多周末到餐馆打工,“好的人、坏的人,大人物、小人物,有的人特别文质彬彬,有的人特别世俗,包括餐馆的老板,有的抠、有的算计,我都遇到过。。。。。。”在这的几年时间里,她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李多觉得那其实也是一种锻炼,使她学会了怎样看人,使她真正成熟,长大。“当时我父母就要求我要自己养活自己。这使我能够独立地面对很多东西,直到现在我也坚持自己养活自己。”话虽这么说,李多还是认为:“女孩的优势就是可以耍赖,房租什么的当然都得他付了,再说了用他的钱天经地义啊,谁让他娶我呢?”
李多的先生也是做技术的,现在留在法国工作,李多每年还要飞回法国的小家与先生团聚几次。两人天各一方忙各自的事业,虽然难得见面,但说起自己的丈夫,李多还是满脸得意——“我先生是那种适应能力特别强的人,所以他也能轻易就适应我,我不喜欢做菜,最讨厌油烟味,从小也没什么机会练,做出来的菜既不好吃,也不好看,你想我还往上端什么呀?但在法国挺讲究做饭请客,所有同学、朋友只有我没有请过,所以每次我们赴宴,我先生他总会买一大堆菜给别人端过去,就是为了不把自己老婆最差的一面暴露给别人看。不过现在我会看着菜谱做做饭,有时居然也做得比较好吃了。”她说得很自然,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仿佛不会做饭这件事从来没有使她为难过,在我“异样”目光的注视下,她继续历数自己的其他“罪状”,“洗衣服我不管、洗碗我不管,我也不爱晾衣服,这些都是我先生干,但买东西的活一定是让我去,那是为了乐趣!
”家庭给了李多严格的教养和要强的性格,而丈夫的爱和包容给了李多整片的天空,让她可以自由地来去。。。。。。
“寻 常”的 女 子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李多也不例外。我见桌上随手可及的地方放着口红,问她是不是会经常修饰自己,李多说:“是啊!经常要弄弄的。我在公司风风火火,但放假的时候,你再见我,可能会觉得女人味多一点。”(说完她笑了)。对李多来说,离开了工作岗位,她只是一个普通女人。晚上下班后她喜欢和同事们一起吃饭,买衣服、逛商店是她业余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必做,但她从不要求衣服有多高档,只要自自然然,喜欢就好。至于星期天怎么过,李多坦白喜欢睡懒觉,然后回家蹭一顿饭吃——“因为我自己的冰箱大多数时间都是空的,家里的饭总是比外边的好吃。”
曾有看手相的人对李多说:“你永远不会有出头的一天,上面总有人压着你!”李多却说“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要让我当一把手,去搞研发、搞产品立项,搞公司经营规模,我一定烦死了。”
李多先天不好动,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一次运动会,永远都是当观众,从来没有到体育场上真正地参加过比赛。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她说,“成就一件事情要看天时地利,如果尽了全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我也不会钻牛角尖,给自己加压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听老天安排,不是听我的。只要我尽力了,做不到我也不勉强。”李多坚持在工作中得到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人不是机器。必须学会去调节每日单调烦琐的工作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人也许可以“能力”无限,但他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李多选择该玩的时候玩,该放松的时间放松,工作的压力完全在工作中释放。她从不过高地要求自己,称自己为“没追求的人”——“我永远都没办法让自己变成那种很坚强、很强硬的女人,更不会24小时全想着工作。所有的工作我付出了、努力了,就觉得心安理得,否则给自己加压力也没有用。”李多就是这样工作着也快乐着。对她来说快乐不是别的,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完全的认同,因为“不管这种状态是什么样子,你还是你,这是永远变不了。”
临走时,李多说:女人在生活中要掌握主动权,不能被动地被生活去左右,但也不能太过强求。女人的美,不在漂亮,不在年纪大小,在于精神,你决定不了很多外部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快乐。
她说,很高兴我在周五的下午去“打搅”她,让她可以痛快地聊聊天。她总是这样,在枯燥的工作中也能给自己开心的理由。而这也许也正是她快乐和美丽的原因和理由。
我并没有要求结果,直到现在我也不要求结果。我不去设计回报,不去考虑回报的多少,重要的是我为社会作贡献了。去努力,去付出,只要方法正确,回报一定是有的,那就是将来老的时候不至于后悔。不管别人怎么看,你自己不理亏,觉得满足,觉得活得挺踏实,就好了。。。。。。
李多简历:
现任:北京全向电子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
特点:烦恼从来不过夜。
最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特别有风度、有“派”的老太太。
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喜欢买东西,不喜欢洗衣服、洗碗。
最大的心愿:50岁退休,然后去旅游。
文章评论:大音稀声————北京全向公司总经理李多 - 摩天居士 - 2001-09-26 22:20:53
我认为,如果以行业和市场为背景,重点写全向是怎么发展的,突出董兵这个技术高手,本文更值得一看。因为:现在写人的也太多了,应该在思路上有所突破!以突出技术含量和行业全景为主!刘韧写的不错,是因为他那时从这种角度写人的很少,而且别人写的不好,而他下了很大工夫,所以他成功了。但如果现在都学刘韧,这类文章也就不行了,而且永远写不过刘韧。 上面是从战略上看问题,再从战术上看。我从文中只看到李多的生平和一些特点,却实在不知道她有什么超人之处(她一定有,但你没写出来,而且没有结合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写,和公司的具体发展结合太少),这么写,我觉得大街上随便一个人似乎都是李多,那这样的文章对人还有什么教益和启发呢? 我之直言,请勿见怪。
RE:文章评论:大音稀声————北京全向公司总经理李多 - 摩天居士 - 2001-09-26 22:29:12
你写的全向、中晶、佳都,都是业内很有名、很赚钱的公司,但业外人士很多人连王志东、郭为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对全向、中晶、佳都的头子感兴趣呢?而业内人士看这些文章,又都希望看出业内的一些门道,但业内人士懂行的人很多,所以写这些知名度不高的实力派人物,绝对应该从市场、技术、营销方面来写,而且要深入、细致,少写他们吃喝拉撒以及过去的苦日子。我猜测你觉得一流人物也许都被人写完了,你想挖掘一些二流人物来写,但写法应该改变。 这方面有一匹黑马,就是《计算机世界》报的孙小羽,他最近写的几篇文章都不错,绝对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