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5 次) 时间:2001-09-24 17:42:36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人物榜(一)
(1900—1909)
刘磊 方玉萍
1900:慈禧
1900年的慈禧太后留给历史的虽然是一个仓皇西逃的背影,但在世纪之交,这个已年
近古稀的女人无疑仍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人。
自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兰贵人”,这位叶赫那拉氏的后代一直是咸丰众多嫔妃中的一个。但由于她的亲生儿子载淳于1861年继承了皇位,她也被尊为“慈禧皇太后”。从此,“慈禧”这一名号便与大清国最后的一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慈禧以其美色和慧根成为咸丰皇帝的宠眷,又以果决和心计取得垂帘听政的权柄。从1861年开始“垂帘听政”,她纵横捭阖,将同治、光绪两朝的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古今未有之变局”,她使出浑身解数撑持着风雨飘摇的老大帝国,直到1908年病逝。
1901:李鸿章
应该说,李鸿章是属于19世纪的,虽然他病逝于1901年。不过这位当年的“中兴名
臣”留下的遗产却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也是属于20世纪的。
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灭捻军、办洋务,李鸿章的后半生几乎与王朝末世的每一个
重大事件都联系在一起。对他的评价,在其生前就已是毁誉参半。但即便与其政见常有不合的张之洞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晚清政府中为数不多的见识卓越的大员之一。正是以超出同侪的见识,李鸿章不遗余力地推行洋务,这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中国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近代工业以及采矿、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等产业,无一不同李鸿章的推动有关。
除了洋务,李鸿章还长期作为晚清政府外交的实际主持者及军事统帅之一。而他最为人所诟的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经手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和约》这两份“卖国条约”,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李鸿章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被当作了“卖国贼”的典型。而关于此点,作为李鸿章“政敌”的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不久就立即写了一本书《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说道:
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
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
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
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
其舌而已。
梁启超所言确不失为公允之论,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史家的认同。
1902:梁启超
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创办了《新民丛报》,宣传新思想、新知识,正是在这
办报的过程中,他独创了一种热情奔放、汪洋恣肆的“新文体”。
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人,少有人未受到梁启超文字的洗礼。正如吴其昌的评价:“在此16年间(1896—1910),任公诚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也。革命思潮起,梁氏之政见既受康氏之累而落伍,梁氏有魔力感召的文章,也就急遽的下降了。可是就文体改革的功绩论,经梁氏十六年来的洗涤与扫荡,新文体(或名报章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
还有人评价说:“日本译自西洋之科学的名词及其他学艺之术语,如经济、伦理、哲学之类,皆为梁氏用入己文,此类译名,即随梁之文势而普习於中国。严几道氏虽极图自立,创译‘讲学’、‘名学’、‘爱智学’,然至今仍以不甚通透之日本译名最为通行。”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可以看见梁启超的身影。戊戌变
法时,他是与康有为齐名的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失败亡命日本后,虽思想与“革命派”日渐对立,但他对西方政治思潮认真的探索,给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养料;民国成立后,他又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者;护国战争中,他是主要的策划者之一。
20年代后转而治学,至1929年病逝,年仅56岁,但他留下的《饮冰室合集》却有煌煌148卷,700万字,一代学术大师之地位已是无可动摇。
1903:邹容
1903年5月,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这位年仅18岁的翩翩少年在书中以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慷慨激越为革命而呼吁。在《革命军》出版不久,《苏报》案发,邹容不愿偷生,主动投狱,2年后病死狱中。
邹容的《革命军》把长期蕴蓄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阶级仇、民族恨,无所顾忌地呼喊出来,
犹如一声春雷,炸开了万马齐暗的中国大地。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评价的:“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自命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在民国建立后,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
1904:张元济
张元济在1904年的一次选择,无疑是世纪之初,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
象征。
因戊戌变法而被革职的张元济在这一年获得了重返宦途的机会。但他却轻轻放过了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而理由更是让时人惊诧:
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撰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我国
民义务。平心思之,视浮沉郎署,终日作纸上谈兵者,不
可谓不高出一层。
在当时那个年代,弃仕途而入商海,并且自认编小学教科书比做官还有“高出一层”,不能不说是惊世骇俗之举。但正是他的这次选择,使大清朝少了万千官吏中的一个,却使中国出版事业有了一个开拓者。
3年前,张元济受聘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版教科书,以实现其“扶助教育”,使“民智大开”的宏愿。除了教科书外,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主持下,还出版了中国第一份国际时事杂志《外交报》、影印出版了许多珍贵的古籍如《百衲本二十四史》,编辑出版了大型辞书《辞源》等。他们创办的《小说月报》培养了巴金等一大批知名作家。
1905:孙中山
1905年对中国近代的反清革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终于联合为一个革命的大团体——同盟会,而孙中山也就是在这一年里被公
推为中国革命的“盟主”。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不归路,直到病逝北京,临终之际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革命事业,他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虽然孙中山毕其一生之努力仍未看到革命完全成功之日,但“国父”之称已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1906:章太炎
6月29日,因“苏报案”入狱的章太炎刑满出狱。这在当时成了轰动上海滩的一件大
事,他出狱当天就与同盟会派来代表一起登上轮船,东渡日本。到东京后,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同盟会,后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作为革命者的章太炎,不仅因“苏报案”而驰名天下,早先他的一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就曾传诵一时。民国后,又曾因反袁而被软禁并以绝食相抗争。正如他的学生鲁迅在其死后追述其革命经历: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
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
而革命之志,终不屈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
精神,后生的楷范。
然而章太炎之留名于青史,不仅在于他的革命经历,还有他的学问。其古文大师的地位并世无双,他在东京一边投身革命,一边设坛讲学,有所谓“十大弟子”,而这十大弟子也是个个名成功就,其中就有经学大师黄侃、钱玄同以及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
身兼革命家与国学大师的章太炎性兼儒侠,不避流俗。据说民元后,因对南京政府人员安排不以为然,便在同盟会死难烈士追悼会上送“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对联,其真情至性可见一斑。
1907:秋瑾
如果要评选一位20世纪中国最具传奇性的女性,被孙中山誉为“中国女子的楷模”的
秋瑾大概是当之无愧。生于浙江绍兴的秋瑾,身上少有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气质,却多豪迈之气。她自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善填词作赋,亦长于骑马击剑。
1904年,秋瑾赴日留学,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并被推为浙江主盟人。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鼓吹男女平等、暴力革命。1907年回家乡绍兴,谋与徐锡麟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被捕遇害。13日,秋瑾也因事败被捕。
被捕后的秋瑾面对审讯,大义凛然,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15日,英勇就义。
时年31岁。
1908:张謇
1908年,清廷的“预备立宪”正在进行着,而张謇正是当时立宪派的头面人物。
也许没有人比张謇这位“状元实业家”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过渡性。一个赶上科举制尾巴的旧式文人,并且成为科举制下最幸运的人——在1894年高中状元,却在中状元后不久就离开翰林院,毅然“下海”,摇身一变为中国第一批成功的实业家之一。他在家乡南通创办了20多家工厂,其中的大生纱厂后来跻身于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之列。
张謇不仅以“状元公”之身,干起了旧文人不屑的工商之“末业”,而且还广泛地涉及教育公益事业:在南通创办了从幼稚园、中小学到师范、女师、职业学校在内的堪称完整的教育体系。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剧场、医院、公园等,在世纪初皆可谓“新潮”之举。
张謇毕生从事的事业都体现了这位“状元公”的“前卫”,从一个旧式文人到成功的实
业家、教育家,张謇的一生正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个缩影。
1909:詹天佑
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写下了中国人自己造铁路的第一页,并且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科技成就之一。在修建过程中,詹天佑攻下了关沟段地形险峻、八达岭隧道处石质坚硬等道道难关,在八达岭的青龙桥,他更是傍依山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铁路工程师。
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詹天佑应该说是晚清洋务运动的“硕果”之一。有意思的是,这位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才生后来还被清朝廷授以“工科进士”。
——摘编自《百年中国纪事》,刘磊、方玉萍著
新华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