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纲漫谈之六:大汉帝国 VS 古罗马帝国 - 狼言狼语 - 老狼曰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0 次) 时间:2001-09-18 01:10:41 来源:老狼曰 (老狼曰) 转载

中华史纲漫谈之六:大汉帝国 VS 古罗马帝国
——————————————————————————–
相关贴子 回复此帖 加入新帖 放入精华 删除此帖 移动此帖
——————————————————————————–

【051g3】 于 2001-9-17 22:25:50 加贴在 军事天地 :
中原一刀 8月22日 20:31:34

——————————————————————————–

第六集:大汉帝国 Vs 古罗马帝国

大汉帝国尤其是西汉帝国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军事强大的帝国典范。大汉帝国基本继承了秦始皇的政治制度,但放弃了法家治国思想转而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大汉帝国对中华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不仅为后世王朝提供了许多治理大帝国的经验教训,而且还为中华主体民族留下了一个名称-汉。

汉帝国草创初期,由于秦末社会动荡和楚汉战争,人口较少国力疲弊,而且北部还有从秦帝国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在汉高祖刘邦的白登战役失利之后,汉政府转而采取了和亲政策,实际上是与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一样的国策:韬光养晦。但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外交部的一个副司级干部曾恶狠狠地开导我说:韬光养晦就是说暗藏杀机。汉帝国基本上也是这个想法。这一手当时争取了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发展国力的时间,通过吕后时期的“无为而治”到文帝、景帝的“文景之治”,大汉帝国的子民在数百年的战争之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环境,通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四代的经营,人口剧增,国家走向富强。其间,汉帝国中央政府还通过削藩、战争的政治军事手段消灭了地方割据的苗头,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全国人力物力的控制能力,为未来的对外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

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即位之后不满于向北方匈奴交纳贡物的屈辱地位,更加不满于匈奴对汉帝国北方疆域的不断侵掠和破坏,因此倚仗强大的国势,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先是试图利用匈奴的麻痹大意,调集几十万大军打一个马邑伏击战,没想到走漏了消息没有成功,但至此双方关系完全破裂。汉武帝命大将卫青、霍去病几度北伐,养精蓄锐的汉帝国大军在几次决战中都获得了全胜,匈奴被打得不但不敢南下,而且还让出了漠北的大片疆域,有些匈奴部落干脆投降了强大的汉帝国。青年将领霍去病最后一次率军大规模出征,所向披靡,留下了“封狼居胥”的千古美名。匈奴势力在汉帝国大军的不断打击下趋于衰弱,自武帝后未能再对汉帝国造成威胁。这是汉帝国最重要的军事胜利。

然而汉帝国此时的扩张已经不局限于北方,而是全方位的。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与西域诸国结盟,由此发展而成了世界贸易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汉帝国的丰富物产如瓷器、丝绸、茶叶等不但出口到西域诸国,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直达古罗马帝国,使得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自此知道有一个更为强大富庶的东方帝国-CHINA。西域的许多特产也引种到中原地域,丰富了汉帝国的经济。汉帝国对西域早期还是采取了友好结盟的态度,到后来则逐渐演化成了军事征服。汉武帝向大宛国索要“汗血宝马”,大宛国拒绝从命。武帝大怒,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攻打大宛,将大宛国王斩首,掳得宝马而归。武帝由此还做了一首「天马歌」庆贺。从此之后,西域诸国无不悚然而惧,奉汉为主。在南部,武帝派出大军灭掉了南越国,将现在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地区尽数划入版图,不但恢复了秦帝国的原有版图,而且还扩张到了北部越南设置郡县直接管辖。在越南官方的「越南通史」中,这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次北属时期。在东部,汉帝国派出大军利用朝鲜国的内乱征服了辽东及朝鲜北部。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已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军事扩张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雄才大略所致。汉代前四位皇帝的积累使得国力空前强盛,汉初连帝王将相都没有马车只有牛车,等到武帝征匈奴时已经是动辄数万铁骑大军。汉帝国子民不仅有着相对于周围的落后部落的强烈民族文化优越感,而且仍然有着从春秋战国时期继承流传下来的尚武之风,这两者的结合使得许多有志之士都把开疆辟土作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举,所以才有张骞十三年只身通西域之壮举,所以才有傅介子率几个使者就敢孤身灭了楼兰国之传奇,所以才有校尉陈汤“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豪言,所以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坚贞不屈之气节。这种民族志气的昂扬、尚武开拓的意志是汉帝国对外征伐屡战屡胜的重要原因。我们今日中华民族要走向复兴,不仅要重建一个强大的经济,而且更要注意民族志气、民族意志的锻造,否则最多也只能成为文弱的宋朝而不能建立汉唐的不朽功业。

汉武帝不仅对外扩张方面是一代雄主,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重大改革。他任用桑弘羊等人推行平准制,将煮盐、铸钱等重要工业收为国家经营,大大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农业方面由于铁器、畜力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技术也有所革新。文化方面武帝重视文学事业,汉乐府制度在武帝时达到了繁荣,汉乐府中有许多精彩好诗,琼瑶「还珠格格」那部滥剧中的主题歌就是从其中一首「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中抄来的,现在的娃娃们还以为是琼MM的作品。此外,汉代而且出现了司马相如等一大批以汉赋闻名的作家文人。武帝自也是一位写作的好手,做过许多精彩的词赋。宋代大词家辛弃疾就曾写道:“千古茂陵辞在,甚秋风、解拟相如。”意思说武帝的「秋风辞」是了不起的杰作,怎么能说是摹仿司马相如呢?所以毛泽东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有欠公正。

但武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这是他听从大臣董仲舒的建议而确定的。因此为什么汉帝国在经过了百年基业,在百家中从开国时继承的秦国法家制度演化为道家的无为而治最后终于选择了儒家呢?这是因为作为统治者虽然需要法家这样的严刑峻法使百姓畏惧害怕不敢作乱,但完全依靠这种极端的刑罚制度维护统治易引起百姓的反抗。而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且儒家极力鼓吹的君臣伦理关系更是统治阶级所最愿意听到的。所以汉武帝作为一个家天下的统治者选择从思想上控制社会的儒家作为国家主导思想体系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此时的儒家也放弃了孔子“六艺”的要求,而完全把重点放在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哲学上。儒家思想此时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到后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后期的儒教已经与孔孟的儒家相差深远,其中奴性成分越来越重,民本思想之类积极的因素越来越少,终于成为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道枷锁。在汉代社会还盛行的尚武之风、奋发之气到宋明之后已经完全不见了,这其中儒家文化的毒害难辞其咎。

但我个人认为汉武帝其才略在中国历代名君中只能算是中上。原因有二:首先汉武帝任人唯亲是臭名昭著的。之所以汉帝国能北破匈奴、西占西域、南取百越、东征朝鲜,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而非主将的谋略。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皆为外戚出身,因亲见用,如果说卫青、霍去病还在历史上表现出了一些指挥能力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志气,李广利完全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大宛围攻数月部下损兵折将,还有脸上表请求退军。要不是汉武帝龙颜大怒,汉帝国征西大业就完了。即使是众人推崇的霍去病也有问题,倚仗皇帝的宠幸公报私仇,借围猎之机公然射杀名将李广之子(其子当时已然封侯),岂是名将所为?而千古传诵的飞将军李广“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始终不得重用。而中国其他名君可都是以任人唯贤著称的。其次,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出征匈奴一次战马就死了几万匹,又是封禅、又是出游、又是御驾亲征,没完没了的折腾基本上把汉代四帝打下的家底在他这一代给糟蹋干净了。后来汉帝国政府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他也觉得玩得有些过头了,所以封丞相为“富民侯”,又开始重视发展经济。西汉后期之所以出了问题与汉武帝的挥霍有直接的关系。

汉武帝时另有一件盛事,便是司马迁「史记」的成书。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家,更是一位大文学家。「史记」的诸多精彩篇章是世界文学的瑰宝。鲁讯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非常之中肯。无论是之前的「左传」、「国语」,还是后世的「汉书」、「三国志」都没有达到「史记」的境界。司马迁记录事件以忠实历史为原则,为此不惜触怒老年已是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太史公由于为李广之孙李陵辩护而身受宫刑,但太史公忍辱发愤著出这样一部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实在不知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也许正如司马迁自己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世传兵法。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司马迁自己便是这样一个圣贤人物!

汉帝国在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其后昭帝、宣帝、元帝也还可以也不是什么昏君,基本守住了家业,而且在元帝时还出了一出昭君出塞的佳话,相当于把南匈奴给招安了,从此南匈奴开始融入到中华主体文明之中。但外戚掌握政权的风气在霍光辅政时已经很严重,最后出了个王莽篡了汉室江山,改国号为新。王莽主政之时,汉帝国的由于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社会矛盾已很尖锐,这王莽又有点妄想狂,推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措施(剑桥中国史上说王莽是个社会主义者),逼得连地主阶层也开始反对他。在以农民为主体的赤眉、绿林起义之后,汉皇室的宗族势力也乘机起兵。起义军通过昆阳之战击败了新军主力(据说是汉光武帝刘秀以三千人马大破四十万新军,可能吗?怪不得后来左宗棠说此记载如梦话一般。)经过多年混战,汉室宗族刘秀最后依靠河朔地带的豪强势力再度清剿了各地割据力量,重新统一了汉室江山,史称“光武中兴”。因为刘秀在洛阳建都,因此历史上称为东汉以区别于在长安建都的西汉。

但东汉的业绩比西汉差的远了。一部东汉的政治史就是一部外戚与宦官这两大集团轮流掌握政权的历史,自第二个皇帝汉明帝以后,东汉就没有什么象样的皇帝了。东汉有几件事和人物值得一提:首先是班超经营西域。这班超是个大英雄,早年习文,是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后来烦了决定投笔从戎,自愿前往西域恢复在西汉帝国在那里的政治影响。但与当年李广利带着大军前往大宛不同,班超只带着几十个哥们就去了。就凭着这么“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班超就能纵横西域二十余年,以高超的外交能力与军事打击结合对西域各国各个击破,最终恢复了汉帝国的宗主地位,驱逐了匈奴在这里的影响。班超这个功绩我认为只有后来西班牙皮埃罗几十个人灭亡了南美的印加帝国能与之相提并论。因为如此显赫的战绩,班超被封为“定远侯”。顺便说一句,班超一家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杰。班超之父是史学家,班超之兄班固著有「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连他妹妹班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在班固去世之后,执笔最后完成了「汉书」。其次是印度佛教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这是中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关于佛教的正式记载。佛教此时在印度还处于鼎盛时期,因此影响较大也不奇怪。据说那时就已经有印度高僧来中国传教了。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大事。中国在此之前没有什么象样的本土宗教,佛教的到来填补了这一空白,迅速称为国人的最爱并几度成为国教。佛教典籍从此开始不断传入中国。第三是东汉的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张衡。张衡是古代中国一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测试地震,发明了水动浑天仪把自己的浑天学说用模型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件创举。他的诗文造诣也很高,不但有艰深的「两都赋」,还有通俗的「四愁诗」-「我之所爱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是不是很棒?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外戚轮流秉政,政治黑暗,致有党人之祸,士大夫阶层遭受重大打击。而且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不聊生。张角等三兄弟以“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组织了遍布全国的黄巾大起义。东汉政府组织各种力量镇压,地方豪强势力趁此机会开始了割据,帝国中央政府权力衰弱,中国在四百年的大汉帝国之后又迎来了一个大混乱的年代。

「按」:论坛里有弟兄们喜欢讨论古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哪个更伟大的问题。我研读过「罗马史」一书,也研读后来现在西方学者的相关的一些有关古罗马的著作。古罗马虽然对外征伐无数,真正有份量的对手也就是一个伽太基。伽太基起初在海战上占有优势,后来罗马人改进了海战中以战船相撞击决胜的传统战法而代之以船上放带锚吊桥拖住对方然后以步兵冲杀的战术来发挥罗马军团步兵优势,由此逐步取得了海战胜利。后来庞培又作为大法官组织剿灭了地中海海盗集团,开始称霸地中海。但伽太基出了一个西方军事史上的第一名将汉尼拔(我们中国象他这样的至少有几百个)在西班牙殖民地练兵后率领大军和战象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平原,罗马帝国的本部大后方。罗马帝国集中了主力军团与汉尼拔决战被精心准备的汉尼拔以少胜多几乎全歼(这次战役从汉尼拔的临战指挥和战前精细的准备程度上确实可圈可点,对此有兴趣的可以找罗马史读一下)。但汉尼拔顾虑罗马帝国的军事潜力未敢直取罗马而是执行以战养战的策略蹂躏意大利半岛来消耗罗马帝国的军事潜力。罗马帝国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重整了军队,派兵横渡地中海打到了伽太基的老家,有点象我们的围魏救赵。伽太基元老院果然把汉尼拔从意大利调回,双方决战,远道而回的汉尼拔被以逸待劳的罗马将军西庇阿打得大败,伽太基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罗马人又用了极为卑劣的手段寻找借口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摧毁了伽太基城,奠定了罗马帝国基业。关于罗马帝国消灭伽太基的历史不知有人贴过没有,特别有现实意义,建议大家找来读读,对于大家认识目前美国的许多战略有参考价值。除了三次布匿战争之外,罗马共和国没有什么强大的敌手,更没有象匈奴这样全军骑射的强劲对手。凯萨的战绩被西方人吹嘘得不得了,实际上凯萨也就是征服了高卢行省,而且曾经登陆不列颠岛,而那时的高卢人、不列颠人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有没有掌握青铜技术都很难说,社会组织也松散,怎么可能是组织严密的罗马军团的对手。凯萨「高卢战记」中总是说高卢部落如何作战勇敢,无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吧。所以我说西方人尊称的凯萨大帝与秦始皇比起来无论文治武功都无法相提并论,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此外,罗马帝国主要是一个海上霸权、是贸易霸权,崛起过程中最主要的战役是包括海战在内的三次布匿战争。而秦汉帝国是大陆霸权,军事力量由步兵、骑兵组成,而且在汉击匈奴的战役行动中,骑兵是主力而非罗马军团中的辅助角色。所以如果真发生关公战秦琼的故事,罗马帝国在陆上不是秦汉军事力量的对手,而海战真不好意思秦皇汉武根本没听说过。

罗马帝国文化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重视科学思辨、重视人文精神、建立了民主和元老院制度、还有严密科学的罗马法典。我曾经参观过意大利、西班牙的古罗马建筑遗迹,确实印象深刻,令人叹为观止。但罗马帝国的总体社会经济水平跟汉帝国是没法比的,罗马帝国地域虽广真正发达的也就是沿海岸线上的贸易城市和意大利本土,其他地方都落后得很。而汉帝国自关中至齐鲁乃至南部楚之地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开发,经济文化已很发达,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央政府管理有效,所以综合国力汉帝国远在罗马帝国之上。

所以,汉帝国强在政治上、军事上(陆战)、经济上,罗马帝国强在海战、强在科学艺术精神上以及独特的民主制度上。汉、罗马各有千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大国,对至今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