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11美国恐怖事件与电脑游戏的关系 - 大狗之家 - Paul Zhao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57 次) 时间:2001-09-17 01:16:16 来源:Paul Zhao (nameless) 原创-IT

(请勿转载)

北京时间9月11日晚,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各地连续遭遇特大恐怖事件袭击,震惊和激动之余,出于职业原因,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游戏。我最担心的是,继“电子海洛因”之后,我们的游戏又将再一次被大众媒体授予“电子炸弹”的新头衔。而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解散微软公司

9月12日下午,英国的天空新闻台第一个跳出来,暗示恐怖分子可能曾使用过类似《微软飞行模拟器》(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之类的游戏作为其飞行训练工具。

喜爱飞行模拟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微软飞行模拟器》系列从2000版本开始被区分为“专业版”和“标准版”两个不同的零售版,微软公司曾不无自豪地宣称,“专业版”的模拟效果非常逼真,完全可以用于辅助正规的飞行训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广告式的宣言如今却成为了他们的罪名之一。

第二天,微软公司站出来对天空新闻台的这一说法予以了坚决的还击,据微软发言人介绍,《微软飞行模拟器》只能用于帮助已具备较高水准的飞行员提高飞行技巧,同全尺寸的飞行模拟器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微软公司最终还是不得不于9月14日以沉痛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表示将把与世贸大厦有关的场景从即将推出的《微软飞行模拟器2002》中去除,以免人们“睹物伤怀”。

其实,在《微软飞行模拟器》的前几集中就已经包括了华盛顿、纽约等许多重要城市的真实场景,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等标志性建筑。以下是我从加拿大某网站上下载的几幅截图(点击放大),该站站长用《微软飞行模拟器》成功地复制了驾机撞向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全过程。

或许在恐怖分子使用的电脑中的确装有《微软飞行模拟器》以及某个名为“撞击世贸大厦飞行训练:第一步骤”的自制关卡,但请别忘了,在游戏中,被撞的虚拟建筑不会倒塌,更不会有数千人死伤。更何况,即便没有《微软飞行模拟器》,恐怖分子难道就会善罢甘休了吗?

退一步看,假使我们承认《微软飞行模拟器》的确是恐怖分子的帮凶,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IE浏览器(可供恐怖分子查阅各种必要的资料)、Outlook邮件程序(可供恐怖分子相互之间传递信息)、Windows操作系统(可运行上述软件)一并视为帮凶呢?并且,如果恐怖分子使用的确是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公司的服务器上必定存储有恐怖分子的身份等用户信息,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把微软公司视为恐怖分子的同谋犯及包庇者呢?

基于以上考虑,我建议美国政府立即解散微软公司,以免造成更大的混乱。

老美书没读好

《微软飞行模拟器》是第一个受害者,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据我所知,有许多飞行模拟游戏都曾直接涉及过美国本土的恐怖事件,例如《卡曼契大战短吻鳄》(Enemy Engaged:Comanche vs. Hokum),其中的“黎巴嫩”任务大致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美国本土发现一枚即将引爆的核设置,并将肇事者锁定为黎巴嫩恐怖分子,由此而展开了一场针对恐怖分子的全面进攻。

SIMON & SCHUSTER公司即将于本月推出的即时策略游戏《真实战争》(Real War)的故事背景同9.11恐怖事件之间更是有颇多相似之处:2007年,美国继续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四处干涉他国内政。一次,东半球的某恐怖组织袭击了美国海军基地,美国空军旋即派机将该组织的基地夷为平地,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基地内竟藏有核弹头,美国被指控制造核攻击,各国决定联合起来对付美国……

在游戏中,你除了可以选择美国、俄罗斯外,还可以扮演伊斯兰恐怖组织,采用各种非常规战争手段打击敌人,从传统的炸弹事件到足以击沉王牌战舰的自杀性小船。这很难不令人联想起去年年底发生的美国“科尔号”驱逐舰也门被袭事件,当时没有谁会料到,“科尔号”战舰竟会被一艘背着炸药包的小艇给炸了。

想来这部号称“第一部以现代军事为题材”的即时策略游戏少不了要为“现代”二字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依我之见,从今往后所有涉及现实题材的战争游戏决不能再将自己同当局联系在一起,或者将拟真度作为卖点。游戏就是游戏,老老实实地呆在属于你的那块奇幻/科幻王国里,别动不动就想着反映什么现实,否则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免不了要拿你开刀。

接着想起了某记者描述的9.11事件后的一个场景:“……中午就看到两个包着头巾的出租车司机,被几个看来也很穿著时髦、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的男男女女,用小石头丢着打~老美真的书没读好,连印度人和中东人都认不出来。”

联想到我们的游戏,不禁哑然失笑,老美真的书没读好,连游戏和政治都分不清爽。

不仅仅是相似

与1999年的哥伦拜恩校园枪杀案相比,如今的美国游戏商们显然已经乖巧了许多,在群情激昂之际纷纷收敛起自己的商人本性,主动将一切与“恐怖分子”、“爆炸事件”、“世贸大厦”、“纽约/华盛顿”甚至“飞机”相联的关键词从游戏中删除。

JooWood公司的《第三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I)网站目前已被关闭,发售日期也被无限期延迟。这部即时策略游戏以中东石油问题为背景,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切断了石油输出,俄罗斯、美国为争夺对石油的控制权而卷入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之中。至少从内容上看,游戏同恐怖事件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只因涉及“阿拉伯”和“第三次世界大战”便遭了殃。

再来看看Fishtank互动公司的《激光飞车》(Beam Breakers),这款赛车游戏既无战争场面,又与热点问题毫不搭界,且背景设定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只因场景中出现了纽约、出现了世贸大厦便不得不打道回府重新改正;至于美版《合金装备2》(Metal Gear Solid 2)的被取消、网络游戏《绝密文件》(Majestic)的被中止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推而广之,是否凡涉及美国、涉及战争的游戏都将成为被审查对象?

尽管没有确切的消息,但我想《马克斯·佩恩》(Max Payne)大约也属于被禁之列,这部游戏的场景设定于纽约,且我们的佩恩同志既炸了大楼(幸好不是世贸中心)又炸了飞机(幸好只是直升飞机),在纽约警察眼里可不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恐怖分子吗?尽管大家都把他当作小马哥似的孤胆英雄并将游戏的中文名定为《英雄本色》,但我们的小马哥又何尝不是恐怖分子的一员呢?

美国各地的零售商已经开始纷纷撤下货架上的《红色警报2》(Red Alert 2),毕竟,美利坚民族的象征、代表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的自由女神在游戏的第一个关卡中就被炸掉,美国人大约也开始隐隐感到这确是一个莫大的耻辱。看来在遇到危机的时候,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还是很强的,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我们的政府在禁售《红色警报》时,不知招来了多少叫骂声。

据我推测,接下来《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中的某些地图可能会被弃用,汤姆·克兰西的反恐游戏《彩虹六号》(Rainbow Six)系列可能会遭禁售。不过世事难料,据说在美国最新的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有四本是关于世贸中心、拉登以及恐怖分子的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毕竟不同凡响,在这方面竟也是个例外。只是有些让人疑惑,莫非游戏对人类心智的影响力竟已超过了书籍?

暴力文化惹的祸

值得幸灾乐祸的是,美国的电影电视业所受到的冲击显然远在游戏业之上。据美联社报道,为表示对纽约、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州的遇难者的尊敬,迪斯尼公司下属的试金石电影公司推迟了蒂姆·艾伦主演的喜剧片《大麻烦》的首映日(9月21日),因为该片有一处情节涉及飞机炸弹云云。索尼电影公司已经停止在电影院和互联网上试映《蜘蛛人》的片段,因为影片中有一处描写了载有劫匪的直升机落在悬挂于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楼之间的巨大蜘蛛网中的场景。与此同时,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正在考虑更改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间接伤害》的首映日(10月5日),因为其中有某恐怖分子炸毁洛杉矶一座摩天大厦的情节。

在电视方面,据美国《剧艺报》报道,美国广播公司取消了周六剧场中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关于核恐怖主义分子的影片《和平缔造者》,代之以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真爱告白》,并用喜剧片《九月之痒》和《我为玛丽狂》分别取代了计划于14日播出的《X档案》和16日播出的《独立日》。在《独立日》中,白宫和帝国大厦均被炸毁。

其实美国的电影业素来喜欢在“美国遭恐怖分子/外星人侵袭”这一题材上做文章,而在导弹的保护伞下过惯了风平浪静日子的美国公民显然也乐此不疲,大约是想通过这些恐怖暴力的故事找回一些末路英雄的感觉。喜爱电影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当年的《暴走潜龙》,美国本土在第一集中便险遭恐怖分子的核打击,第二集中恐怖分子更是劫持了一列火车上的乘客作为人质,企图操纵一颗破坏力巨大的人造卫星撞击五角大楼底层的核反应堆,何其相似乃尔!

于是记起了当年某个顽固的老美对我说的话:“我们在文化上也许对你们是一种威胁,但这是由你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并不会强迫你们接受我们的文化产品,也不会阻止你们发展自己的文化。你们的选择与我们何干?”

瞧,现在我们终于发现,其实美国人也很脆弱,一到关键时刻便会拿自己的文化开刀。姑且不论游戏、电影是否真的对恐怖事件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至少美国人已经在行动上承认了自己的文化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暴力文化,是不可取的。这也给那些迷信暴力文化的人上了一课。

后记

这几天的所思所写几乎全是围绕着9.11事件,可没过多久便发现原本清澈的东西到末了却被越搅越混,用某人的一句话概括之就是:“咱这种小人物还不是活在媒体里,自个儿还觉得挺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