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刊市场的“壳资源” - 传媒大变局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72 次) 时间:2001-09-16 20:48:37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IT

中国报刊的“壳资源”
刘磊

“借壳办报”与“壳资源”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有一批冠以PT、ST头衔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业绩很差、经营困难,但在上市额度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这些公司不但没有视作垃圾,反而被誉为“壳资源”。 一些想上市却又苦无途径的企业便对这些“壳”公司进行兼并收购,进而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
在我国报刊市场上,也存在这样一种“壳资源”。由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刊号的严格控制(现在更是到了几乎一个新刊号也不批的地步),于是一些新的投资者为了进入传媒领域,只能兼并那些发行量极小、经济状况恶化,但有正式出版刊号的报刊,采用它们的刊号出版自己的报刊。如同证券市场上的“借壳上市”使绩差公司“乌鸦变凤凰”的好戏屡屡上演,传媒领域“借壳办报”的故事,现在也越来越多。比如人民日报旗下的两份报纸《健康时报》和《京华时报》,前者用的是原煤炭部一家报纸的刊号(不是煤炭报),后者用的则是原《中国引进报》的刊号;财经报新贵《经济观察报》用的是山东一家报纸的刊号。
眼下,传媒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正有越来越多的资本盯上了传媒业这块诱人的蛋糕,所以“借壳办报”也会逾演逾烈。
正如证券市场上的“借壳上市”是因为对企业上市额度严格控制造成的,报刊市场上的“借壳办报”,也是制度的衍生物,是政府对报刊刊号严格控制的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传媒业产生的是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台湾报业在“报禁”下发展的历史。

台湾报业在“报禁”下的发展
“报禁”是国民党政府自大陆迁台后不久开始实施的,是台湾当局对报纸实行“停登、限张、限印”的统称:
停登,1951年6月10日台湾“行政院”发布训令,规定:“台湾省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为节约用纸起见,今后新申请登记之报纸杂志通讯社,应从严限制登记”(1)。说是“从严限制”,其实这之后就从未批准过一家新报纸登记。
  限张,1950年11月台湾“行政院”发布训令,宣布“以国际风云日益险恶,制纸木浆改作军用,纸浆减产,纸价高涨,而台纸公司报纸产量不敷新闻业之用,为使台湾宣传文化事业不致因纸荒而陷入停顿起见,势不能不就减少消费,增加储备方面,做通盘之筹画。”进而规定:“各报应自本年十二月一日起,一律减缩篇幅,至多不得超过一大张半,惟特定纪念日得出增刊,仍不得超过一张,此外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篇幅”(2)。后来曾在1958年放宽为2大张(8版),1967年放宽到2张半(10版),1977年又放宽到3大张(12 版)。
限印,是指报纸只准在登记发行处所在地印刷,不得跨地区印刷。这样,报纸要发行到外地,只能采用长途运送的方式。
在严格的“报禁”之下,台湾报业获得了一种畸形的发展:从1951年到1987年的36年间,台湾报纸的总发行量从台湾光复之初的17.5万份,发展到1987年的390万份(3),增长了近25倍,但报纸家数却一直只有31家。
虽然台湾在实施“报禁”的36间报纸家数没有增加一个,但还是陆续有新报纸诞生,就是采用“借壳办报”的方式。当时在台湾,报纸办得再差也没关系,即便停刊,其报纸登记证作为“壳资源”也是奇货可居,因为收购报纸登记证是创办新报的唯一途径。这造成了报纸登记证的价码越来越高:1967年王惕吾收购《公论报》的登记证创办《经济日报》,只花了120万新台币,到1978年余纪中为创办《工商时报》而购买《大众日报》的登记证却花了2100万元新台币。
“报禁”使台湾报业缺少一种充分、有序的竞争,当然影响了台湾报业的正常发展,但台湾的两大报系中国时报系和联合报系却充分利用“报禁”所造成的不平等竞争环境,抓住机会,不断壮大,事实上成为“报禁”最大的既得利益者。1971年,这两大报系所属报纸的发行数占台湾报纸总发行量的不足40%,而到1987年“报禁”解除前夕,却已经达到了75%。(4)从广告收入来看,1987年在台湾报纸广告收入排行榜上列前6位的报纸中有5家属于两大报系。(5)

台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考察台湾“报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和大陆目前的报业市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虽然因为中国报纸“刊号”的存量很大,所以“刊号”的价码并没有被恶炒到天价,但刊号“壳资源”的存在却是一样的。
虽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有明确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地购买书号、刊号、版号,并参与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活动。凡购买书号、刊号、版号从事的出版活动均属非法出版活动,坚决予以取缔。”(6)但事实上,“借壳办报”在当前的传媒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从台湾报业发展的历史看,这种“借壳办报”确实不失为在刊号严格控制下进入报业市场的捷径。
而台湾两大报系在“报禁”环境下快速膨胀的经验也值得目前几家强势媒体集团借鉴。政府对刊号的严格控制使报业处于不充分竞争状态,这就给现有的强势媒体集团很好的发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自1988年1月1日解除“报禁”后,虽然许多新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凭借在“报禁”时期积累下的巨大优势,在新的报业格局中仍然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直到今天,中国时报系和联合报系仍然是台湾实力最强的传媒集团。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目前的强势媒体集团如果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壮大自己,就能在新资本不断进入传媒产业的新形势下,凭借先发优势占据有利地位。

(1).《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第309页,方汉奇、陈业劭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 《台湾报业演进40年》,第50页,陈国祥、祝萍著,(台北)自立晚报社1988年第二版。
(3) 《中华民国广告年鉴(民国77—78年度)》,第31页,(台北)台北市广告代理商业同业公会1989年版。
(4) 冯建三:《从报业自动化与劳资关系反省传播教育》,载(台湾)《新闻学研究》第49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发行。
(5) 《中国新闻年鉴(1989)》,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转载自“中国版权网”。
欢迎光临“传媒观察”http://chuanmeiguancha.home.china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