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5 次) 时间:2001-09-13 11:26:35 来源:笨笨熊 (笨笨熊) 原创-IT
瀛海威,改来改去!
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中,我们几乎是同一时间认识了两个足以“彪炳史册”的角色,张树新和由她一手创办的瀛海威通信,给瀛海威这样一个描述应该算不得过分。
从最初它们极具煽情力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开始,瀛海威一直扮演着一个“互联网拓荒者”的角色,同时也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95年的“瀛海威时空”,98年的十佳ICP网站,之后张树新的“哗变出局”,2000年的“股权零收购风波”.瀛海威和媒体似乎一直保持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隔三岔五总能不失时机的弄出点新闻来给大家提个醒!告诉我们起码它还存在,还“正式”的活着!瀛海威很坚强,就象记者出身的张树新一样,不轻言放弃!
然而“新闻”多了,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的年代,瀛海威的新闻显然就是这个类型的,当媒体渐渐熟悉了这种平淡之余的宣泄后,瀛海威的故事已经不能象以前那样引人注目了,也越来越难讲了。透过层层风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瀛海威一波三折的商业模式,举棋未定的心态,和日益衰退没落的品牌价值。
或许永远不能抹杀的就只有哪个堪称经典的提问了,是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究竟还有多远?,数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拾起这个话柄时,免不了有些无奈后的伤感。只不过现在换了对象,该是我们给瀛海威发问的时候了。很可惜,至今他们仍然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他们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八月躁动]
不知道瀛海威人是不是有着独特的“八月”情节,就象冬眠过后的动物,到了时间总要出来活动活动,否则它会觉得不自在,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找食物的方式吧!
就在一年前几乎同一个时间段里,张树新曾就兆比特收购瀛海威部分股权问题同大股东中兴发集团闹的不可开交,当然也有人毫不讳言的将之比作“两个女人的游戏”(另一为当时瀛海威董事长梁冶萍)。成败与否,张树新最终还是未能如愿,而一直被看成神秘人物的兆比特也堂而皇之的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留下的是它和中兴发之间,在外人看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恰恰是这层捅不破的窗户纸在里面,瀛海威的股权纷争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
一年的时间里,瀛海威当初的毫言壮志显然与她现在差强人意的表现格格不入,瀛海威有6年的全国网运营经验,有分布在各地区的ISP经营牌照,电信级提供商的角色更是让它受益匪钱,这些都是瀛海威值得骄傲的资本。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ISP经营已经不是以前的状况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地方区域性提供商的纷纷参战,263、电信等超级大户对市场的蚕食,身处困境的瀛海威发现给自己留下的真的只有点残羹剩饭了。
然而有份喝的实属不易,当他们低头品尝时,却发现这份粥倒是稀的可怜。内挤外压之下,瀛海威不得不再一次酝酿着新的转型,新的故事。8月28日,在公司管理高层给员工的一份文件中,这样写道“公司目前面对的局面是庞大的人员开支,巨额的电信资费,昂贵的办公环境以及微薄的业务收入,公司如何继续经营,如何找到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显然公司的业绩并不理想,更确切点说应该是很糟糕,就瀛海威的市场规模而言,ISP的薄利根本无法支撑她的生存。就在不久前瀛海威公司总裁韩旭刚刚推出了全新的发展定位-面向信息化建设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名字很好听,概念是好概念,真正实施起来,瀛海威的胜券能有几分?
[股权之谜]
瀛海威的股权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即使作为创始人的张树新也不得不承认瀛海威背后中兴发集团的“神秘”让人搞不懂。以至于在新战略公布不久,韩旭就马不停蹄的在股权比例问题上自个表了态,以坚定大家对新瀛海威的信心。谈到前年的“收购风波”时,韩旭认为那只是一场“炒作大于实际意义”的闹剧,谁炒作,矛头当然是指张树新了。不可否认,在那场“战争”中,韩旭一直被放在“大肆批斗”的位子上。
“这样的纠纷以后再不会发生在瀛海威事业集团了。”韩旭坚定的说,“今天瀛海威的转型和业务构建是在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的平台上整合的,和我们的老股东,包括张树新女士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不免对这个戴着“新瀛海威”帽子的家伙有些狐疑,而所谓的“没有太大关系”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关系?
1996年瀛海威的前身为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公司总经理为张树新,出资人为张树新和他的丈夫姜作贤,到后来张从美国考察归来,公司开始向互联网服务转型,瀛海威正式诞生。
1996年10月,当时的大股东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占接近75%的股份,而张夫妇仍然把持着剩余的股份。
1997年7月,老瀛海威与后来收购风波中浮出水面的兆比特合资成立“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即我们一直言说的“新瀛海威”,其中后者占90%的股权,老瀛海威则只保留10%的股权。
而这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新瀛海威得以全身而退,相比之下 ,老瀛海威成了一个典型的资不抵债的“空壳”企业,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承担下原来的债务纠纷,这点也直接埋藏了后来瀛海威高层集体哗变的苦果。
2000年8月,中兴发以“零收购”的方式将其在老瀛海威中的75%股份悉数转交到兆比特名下,而张树新在这场争斗中以失败告终。
2000年9月,12月,香港意科控股公司分两次完成对兆比特的全额收购,至此意科全部拥有了新瀛海威中90%的股权。而张树新等在新瀛海威中的股份也成了提不起来的牛尾巴。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中兴发身上,这个一直筹划运作的幕后“英雄”,仔细分析下,不难看出中兴发通过中间兆比特这个“跳板”角色的接手,很巧妙的完成了从瀛海威的撤离,而兆比特最终也得以在意科身上套现出局,那么作为最后落点的意科总不会是个傻瓜家伙吧。从意科的出身,我们了解到它的前身为辉煌控股,主营传统业务,而借着瀛海威高科技概念的成功移植,意科在资本市场上赚到的油水不比中兴发少。
[“新”瀛海威]
从上面的分析中,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无论是原来的中兴发,还是后期入主的香港意科,都从瀛海威身上得到了不匪的利润。就象一个受压迫的奴隶一样,瀛海威的价值也在期间差不多消失殆尽,而新近灌输的所谓“全面信息企业解决方案”概念所利用的也只不过是瀛海威这张依然散发着香味儿的皮而已,它毕竟还能够吸引不少看客来观摩!瞻仰!
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意科会不会象当初的中兴发一样,造完势,赚的满盆满钵后扬长而去呢?8月15日,就在瀛海威正式宣布转型的一周后,大股东意科似乎已经开始行动了,20多名港籍高层旋即消失,其中包括3名负责公司运营的高级副总裁,如此匆忙给了我们太多的遐想空间,意科不会这么快就要打扫战场了吧?
紧接着的就是瀛海威在业界“堪称独创”的裁员计划了,记得当初新浪实施“一小时走人”方案时,曾引来了不少外界人士的争议,残忍了,不讲人情了等等。到现在看看瀛海威亮出的底牌,我们只能说句“I服了Y”。
现在评论这样的裁员方式是否恰当,以及后来媒体大写特写的员工“集体诉讼危机”,对我们乃至瀛海威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刚刚步入轨道的新生公司,这样的团队究竟有没有竞争力,在所谓的“全员竞岗”高压下塑造的企业文化算得上健康吗?
就在上个月,新瀛海威的母公司意科宣布斥资收购了两家财务及管理软件企业-珠海天心商用软件有限公司和深圳万能软件公司。无疑这两个臂膀式角色的加入给瀛海威一直津津乐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前景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然而潜藏在背后的是,有了万能的低端财务和天心的高端管理产品支持,加上瀛海威原有的网络集成方面的优势,他们就能一下子强大起来么?未必!
首先诸如用友,金蝶等市场的先入者可不是傻瓜,在他们看来愣头愣脑的瀛海威虽然只是个刚入圈的毛头小伙,但潜在竞争意识告诉他们不要放松警惕,可见真正留给瀛海威的机会并不多;再者合并后团队的磨合、业务的整合、企业文化的融合等都存在着诸多的变数,象韩旭自己说的那样,过不了管理的门槛,一切都可能是空谈。
回头看看瀛海威走过的路!希望这次转型不只是概念上的追逐,也希望资本能够给她多预留点发挥的空间!
笨笨熊 2001/9/11 QQ:2939225 首发:天极新闻-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