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5 次) 时间:2001-09-12 17:21:51 来源:骆磊 (loklei) 原创-IT
中国何时才能将科学技术真正的转变为第一生产力?
《参考消息》2001年9月11日第16版的《华商驰骋世界经济舞台》中有这样几组数据:
“华商掌握的流动资本和股票资本达3.5万亿美元,几乎造就了一个日本的年国内生产总值;”
“世界前100家最大华商财团,资产总值在3700亿美元以上;”
“新加坡华商掌握着全国80%的各类公司,资产总值约1800多亿美元;”
“美国华商兴办的企业5.6多万家,资产总值在1400亿元以上,仅投资股票、债券、财政证券就达800亿美元;”
“欧洲25个主要国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总资产超过300亿美元;”
“加拿大华商从1986年开始购买投资“万国博览会”的204亩土地,滚动式开发写字楼、大型酒店等不动产超过80多亿,每年获得5亿多美元的利润,使温哥华从一个沉睡的海港城市变成为一个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中心;”
“美国12万一流科学家中华人和华侨就占了3万多人,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20个部门主任中,13个是华人或华侨;”
“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主任是华人,IBM的11个研究所里的2000多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其中公司副总裁和首席总工程师陈世卿更是设计超级计算机的灵魂人物。”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号自1985年实验发射以来,有1400多华人参与工作,约占全部技术人员的1/3以上。”
假如这其中50%的资金和人才在中国,将会是什么情况呢?中国搞改革开放最缺的就是“人才”和“资金”。而当您看了以上数据后有何感慨呢?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二流的学生奔外企,三流的学生没人要
1999年中国高考一扩再扩,竟在原基础上扩了44%,可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和力度。而就在高考后的第十天——7月1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托福考试报名点在占满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后,在操场外的校园马路又婉蜒延续了约300米。而最早的排队者在17日晚上就已经在等候排队了。
美国的托福考试就像是收割机一样将中国的一流学生都收割走了。为了等待收割,这些大学生们在学校无时不刻的在努力的学习英语,毕业的时候用中文写的东西,错别字连篇,以至被成为“中文文盲”,而参加“托福”考试有的学生竟能拿满分,甚至使美国人怀疑是否试题泄露?!
1999年2月2日的《经济日报》报道,l月22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公布,该院在中国的“人员招聘反响热烈,已经有500名高层次科技人员申请加盟,申请还在不断涌来”。
而当我们的三流学生拿着本本到处找工作的时候却遇到了诸如“多少年工作经验,本地户口”等等条条框框的限制。
外企优厚的待遇和用人机制是吸引人才的根本。
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用人机制使一个个优秀人才纷纷跳槽。而高薪并不是外企最吸引人的地方,而是其良好的用人机制。外企十分注意人才的培训,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经济日报》2月2日的文章同时报道:“按照该院(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计划,6年投入8000万美元,可供支配的科研费用将达到平均每人几十万美元,这在国内没有哪家科研单位可与之相比。”
微软是一个企业,是企业行为,中国科学院只是一个科研机构,不具有企业行为,因而不可能像微软那样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培训,因为它没有那个财力。
科技倘若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再高的科技也不具有任何生产力。
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报道:“某某研究所研究的某某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听着很振奋,很鼓舞人心,可是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创造经济效益了么?不得而知。科研成果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倘若不能,研究的技术再高也是白费,这使的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一下我们的科研目的。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填补某项空白,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鼓舞一下人们么?这是在浪费金钱,浪费资源!
为什么人家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很好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呢?因为人家有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钱又是从何而来?因为人家将科技转化为了生产力并且创造了经济效益,创造的经济效益拿来继续投资搞科研,行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中国拿着钱搞科研,不能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然更不可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拿来的钱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中国的科研走的是直线,美国走的是圆圈。
中国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和用人体制,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科研体制,走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路子,企业、国家共同出钱搞科研,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使科研机构变成科研公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中华民族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