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的风险投资:老师资助学生 - 《企业管理视野里的风险投资》节选 - 孙继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9 次) 时间:2001-09-12 15:09:45 来源:孙继伟 (sunjoyway) 原创-非IT

节选自《风险投资运作管理的模式与案例》书稿 作者Email: [email protected]

闽东日报记者周宗飞曾经有一篇这样的报道,教师节之前,记者连续接到两个来自上海的电话说:“教师节就要到了,你能否帮助我写一写宁德十五中校长石水凤老师,我一直把她看作爱心使者,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挂电话的人叫陈洪榕,宁德霍童人,在上海经营一家钢材公司。

原来,陈洪榕1995年考入宁德五中高中部,由于家境十分贫困,才读一年,父母亲便想让他务农。时任班主任的石水凤老师知道后,亲自去做他父母亲的工作,把陈洪榕领到家里,管吃管住,还为他买学习和生活用品。陈洪榕告诉记者,在石老师家里,石水凤既是老师,又是大姐,更像慈母。

记者采访石老师时,石老师说:“我是来自农村的,深知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资助学生是应该的,不值得报道。”并借口有事,回避了。但记者向一些知情人了解到石老师资助更多学生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老师有许多,得到老师资助的学生更多,笔者并不愿意把象石老师一样资助学生的行为与功利行为联系在一起,笔者也完全相信石老师的善良和纯洁,笔者只是要由此引出在中国很普遍的老师资助学生的模式相当于西方风险投资早期的形态“天使基金”,因为“天使基金”绝大多数也是不求直接回报的。

当然也可以广义地理解回报,不仅是资产增值才算回报,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也是一种回报,自己被社会承认和尊重也是一种回报,自己的愿望实现也是一种。如果这样理解,把老师资助学生的行为理解为风险投资也并无不妥。尤其是在下列方面老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与风险投资非常相似:

一是对资助对象的评估与选择。老师资助学生一般来说也是更愿意选择有培养前途的,而不是谁有困难就资助谁,因为老师的财力毕竟有限,资助对象的发展潜力越大,老师有限的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就越高。风险投资也要评估项目的增值潜力,增值潜力越高,风险投资越愿意投资。

二是后续教育和参与管理。老师资助学生后,还会对被资助学生的学生和生活情况继续关心,一方面是希望学生继续努力、不要辜负老师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因生活压力影响学生发展。风险投资投入某个公司后也会继续关注,并参与管理,一方面是希望公司有更好的经营和发展策略,另一方面是希望公司不要因管理问题或外部环增问题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这些方面老师资助学生与风险投资也很相似。

三是风险承担。老师资助学生也可能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会可能遇到败德的学生为非作呆,成为社会的败类。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创业企业也有可能失败,甚至可能违法乱纪。

四是周期性投入。如果老师资助的学生中有一些特别有成就,老师会对资助学生更有积极性,会增加资助的数量和金额,当然也有可能与先前受资助而成功的学生一起资助新的对象。风险投资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些案例比较成功,用于投资的资金更多,会增加风险投资的数量和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