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变化的弦外之音 - 《中国财经热点冷观》节选 - 孙继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 次) 时间:2001-09-10 15:09:40 来源:孙继伟 (sunjoyway) 原创-IT

新企业有有一大堆C*O,仿佛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称号已经过时或者是已经贬值。前几年许多人当上了经理,于是朋友们见了面经常问“当经理了吗?”,这两年有许多人成了带O的管理人员,于是朋友们见了面经常问“你O了吗?”。有人开玩笑地列出了从CAO到CZO的所有C*O的名单

当然这只是玩笑,但CEO、COO、CFO、CTO、CIO、CKO、CMO等称呼确实在新企业里是很时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实际上也是企业形式上尊重个人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中国,公司所有者和日常经营管理负责人最早通常分别被称为“东家”和“掌柜的”。后来,引进国外的“经理”称呼后,觉得很好听,意味着会经营管理,于是把日常经营管理负责人称为“经理”。

西蒙决策理论提出后,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观念得到推广,于是把员工也称作经理(manager本来就有管理者含义)似乎也不算错,还可以表示对员工的尊重。至少部门负责人应该称作经理。这样公司负责人就自然是总经理了。后来发现某些部门(尤其是事业部)负责的管理职责也很全面,称为“总经理”也能表示对他的尊重。这样公司负责人就升格为“总裁”。总裁似乎有“裁决”的含义,权威性更高,但是为了尊重分管各业务的副总裁,把他们称为财务总裁、技术总裁等。如此一来,公司负责人的称呼只能再进行创新,实在找不到简短的、没用过的权威称呼了,只能用三个字(Chief Executive officer)拼起来的“首席执行官”。于是又衍生于一大堆C*O。

节选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财经热点冷观》一书 作者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