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博波折 - 专栏 - 田瑾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6 次) 时间:2001-09-07 19:37:06 来源:田瑾 (田瑾) 原创-IT

在浙江新利成功上市的当口,我们想到了曾为上市搏杀过的讯博,即便讯博看起来没有新利幸运,但是幸运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讯博波折

田瑾

张海虹可能没有意识到,关于讯博集团上市这档事他一直压在心底,而且上市的这个念头也从来没有打消过。不过,当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啜着清茶,回想起1999年底到2000年初,讯博一门心思“备战”国内二板市场的情形,他会用“浮躁”两个字来形容。其时,浮躁的不单是讯博一家,而是整体性的。作为讯博的老总,现在张海虹谈起上市的问题,平和了很多。心态平和的时候,意识往往最清楚。
讯博上市的历程,就是一个故事。而且,故事还比较“好玩”。
1999年,国内开二板市场的呼声高涨。热潮总是会推动很多企业往这个方向上靠。成立才5年的讯博自然身不由己。“有中介机构来找我,”张海虹说,“建议把讯博放到二板市场去发展。当时我们系统集成、分销、软件开发都在做,但是都不强。”由于上市对资金规模、销售收入等都有相应要求,于是张海虹认为这倒是一个机会,可以把分别做这些业务的讯博科贸、讯博信息、讯博石化、讯博软件“四合一”。“以产权明晰的讯博软件作为主体,把其余3家公司捏合到它底下,整体上市。”这是张海虹从99年10月开始酝酿以来,直到2000年4月,都在做的事。
是不是光捏到一块儿就行了呢?就算四合一,规模、收入等也未必符合要求。张海虹自然想到了增资扩股。于是找了大连市的一家投资企业,并很快签署了投资协议。没想到的是,那家企业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增资的事“吹”了。
这件事成为讯博上市路上的拐点。当兴冲冲奔上市而去的讯博不得不一下把速度降下来,它才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多的想清楚问题。
2000年8月,张海虹出国考察。其实是想到国外融资。眼界更开阔、资讯更全面带来的好处是,张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使产值跟规模都符合上市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企业的未来运作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合理的框架?”他已经开始这样想。企业到底要做什么?在哪个行业里做?在这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多少?他经常这样问自己。
张海虹开始注重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他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讯博明明从系统集成开始,又是OA,又是ERP,“战线比较多。”他说。
经过2个月的思考,讯博出现了戏剧性变化的一幕——拆分。从整合到拆分,前后不过6个月。在2000年底实施拆分的那段时间里,张海虹的压力小不了。先是经营分开,然后人事调整,最后产权分离。那段时间随着业务剥离,张说:“走掉一些老总。”
合了又分的讯博现在形成三大块:讯博石化、讯博软件与金狐信息。张海虹的思路是,只有在一个行业里做深做透,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竞争力。
回想上市的这一波三折,张感触良久;“幸好国内二板没开,所以后来压力也不是很大。”是不是没捏在一起上市成功,反而帮助讯博走顺了道路呢?张海虹不这么认为。他说:“这是两条路,很难说谁对谁错。其实捏在一起,如果能够资源整合,也能发展好,也许还能发展得更好。可能我还没有从整体上整合好的能力吧。”
不管怎么反思与总结,以金狐软件产品为重点的讯博开始在石化、电力等专业领域逐渐领先。“一些电厂的信息化建设做得很不好,或者计算机没有几台,或者有了也没有联网,”市场信息部的沈雯说,“但是我们会引导他们去做。”这就象一个老故事的翻版:甲与乙都到一个岛国去推销鞋子。去了之后,甲回来说:“不行不行,那里的人全是赤脚,都不穿鞋子。”乙去了之后回来说:“太好了,那里的人都没有鞋穿,市场太大了。”
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是它对市场的态度和它看市场的眼光。所以,“企业发展才是目的,而上市只是一种手段。”张海虹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