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攻击波---重点打击对象:马云和阿里巴巴》 - *通风报信* - 昆明海王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70 次) 时间:2000-07-18 11:49:41 来源:昆明海王星 (昆明海王星) 原创-IT

世界屋脊上的巨轮——阿里巴巴网站
文章来源:CHINABYTE

【作者】天华

  1999年伊始,国内接二连三亮相的所谓B to B网站往往以会员众多、信息丰富、潜在市场份额巨大等概念在国际风险投资界热炒,在网络泡沫的顶峰时机推出,随后再以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业务机会巨大、已经获得欧美大型采购集团定单等虚拟价值将国内外许多企业拉进了网。更有甚者,干脆对企业叫嚣:“要么上网,要么死亡!”
  面对“死亡”的威胁,许多企业尽管不明就里,仍然情愿或不情愿地入了会——反正不要钱,又没有任何义务,没见到好处但至少没坏处,试试何妨。接下来,客户数量直线上升,“注意力”一夜生成。继而,“注意力”也成了经济。最后,原本在经济领域并无任何建树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网站创意人可以宣称,要到世界企业峰会上作“亚洲经济和电子商务”主题演讲,其口气之大俨然以“著名经济学家”自居。

  事实上,这类泡沫网站已经岌岌可危,之所以还能风光,一是因为风险投资尚未用完,二是风险投资商为将风险转嫁给别人,仍不遗余力地继续粉饰包装这些“著名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和他们的“成功业绩”以便让下家投资商甚至公众钻进口袋,自己逃之夭夭。

  这类网站在真正意义上讲,并不是商务活动,也不具备商务运营基础,不过是昙花一现。阿里巴巴就是这类泡沫网站的典型代表。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各地的演说中总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因为我不懂,所以我成功。许多媒体将此作为噱头大肆渲染。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泡沫论调,而且极为荒谬,误导公众、误导社会,遗患无穷。这是一个专业的时代,不懂就不可能成功,尤其是对于成长发展中的年轻人,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成功。被国际金融炒家们当骗人工具神吹乱炒一通就是成功?时间将告诉他们,这样的“成功”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1. 阿里巴巴缺乏甚至没有商务的真正内涵。

  所谓商业行为无非是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或者两者兼备而获得收益的活动。阿里巴巴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免费信息沟通平台,让潜在交易双方在平台上相互结识,联络。因为是无偿服务平台,且将交易双方同时引入平台,自然获得市场动力,大量信息涌入,人气剧增。但作为网站的经营者,阿里巴巴从何处获得经营收益却是一个迄今仍然无从下手而漫无边际的题目。不知道从何处获得收益,自然不能称之为商务活动,也不可能持久存在。

2. 阿里巴巴的网站平台基础不具备实地运营条件。

  阿里巴巴为了产生会员众多这一效果,采用自由登录模式让用户随意注册登录,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全不负责任。阿里巴巴虽然宣称自己是B to B模式,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事实上谁都可以随意编一个名称注册成阿里巴巴的会员。随意录入的信息造成大量无效内容甚至欺诈陷阱,给原本就难以监控管理的互联网商务带来更大的隐患。

3. 阿里巴巴的网站运作模式不具备商务运营的基础。

尽管阿里巴巴一再宣称自己是电子商务新模式,是商业搜索引擎将来的模式,是企业交易平台等。但这类国际贸易B to B网站对商业实务和商品属性却缺乏概念和理解。在阿里巴巴上搜索的结果往往是一大堆无序无稽的信息堆积。以商品类别来定义搜索途径的阿里巴巴网站会给任何一位用其搜索引擎的客户一大串同类商品的罗列,如保温瓶,一旦阿里巴巴网站的数据库中有一千家保温瓶供应商或采购商,那么使用者就必须面对这一千家潜在客户的信息犯愁:一家家地查看,那恐怕需要作业一个月份,可是不加取舍地随便选几家,似乎又觉得放着这么多的潜在客户不去了解颇为可惜。当无序信息量非常大时,与没有信息相比只是略好一点,并无多大价值。如果我们把事情提高到营销供应链管理理论这样的经济学角度分析阿里巴巴网站,那么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对于采购方来说,稳定供应链上的客户是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这就与阿里巴巴所强调的信息资源丰富,客户数量巨大的优势相抵触。

4. 阿里巴巴的总体运筹是模糊不清的。

  其实,对于从事贸易的网站来说,如何处理好“信息广博客户众多”与“最佳供应链是供应商越少越好”这种直接冲突才是经营者必须运筹帷幄的核心问题。至少迄今为止阿里巴巴尚沉醉于他们拥有多少会员、这种规模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多大的经济价值这样自欺欺人的状态中。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制约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几乎是零,所以才会有马云十分自豪地宣称的情形:“每天都出现阿里巴巴仿冒网站”。而阿里巴巴的市场运筹似乎也很奇怪:目前的阿里巴巴网站上以简单链接方式连通潜在交易双方,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故形成了阿里巴巴当前的客户规模。客户的特点是具备与对方直接沟通能力甚至国际贸易作业能力。阿里巴巴目前的功效仅能使潜在交易双方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相互建立联络。已经相互建立联系的网站会员继续使用网站平台的意义则十分渺小——因为寻找客户即市场行为中鉴别客户的行为仅是商务活动的一个环节并且是短暂时间行为,绝非长期行为,尤其是跨国贸易的业务,往往是大规模、长线、固定供应链关系。

5. 企业交易平台概念与阿里巴巴的网站基础与运营模式是相抵触的。

  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宣布在3个月之内建立企业交易平台,据悉该网站还对交易平台概念做了细化,即以行业分类建立国际贸易交易平台,让企业在交易平台上完成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作业。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迄今仍然沉湎于网站的游戏中,因为无论你怎样筹划你的电子商务,都必须弄懂生意是怎么做成的,无论是物理平台上还是网络平台上,生意都是要以交易双方为主体,物流、资金流、商品检验等辅助服务方为旁系主体来进行的。你不对企业讲清楚你网上的业务流程是怎样完成的,对供应商的定单是谁下的,如何订下的,那么阿里巴巴在这交易中究竟算哪把手,仅凭对企业和公众说“现在你们看不懂没关系,今后就明白了”在今天是绝对行不通的。

  阿里巴巴网站上数十万客户的规模使得其交易平台计划只能是再一次为人作嫁或者根本无法展开。阿里巴巴网站的现有数据基础不具备交易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而变更整个网站的数据库结构,将所有数十万家客户的信息再做一次变动决非朝夕之功,工时会超过目前阿里巴巴网站已经消耗的全部工作量。而奢望从交易平台的运营中获得任何收益也没有操作性。因为如此巨大的客户规模将使得网站在这种数量级的交易单数和交易金额下无所适从——既不能从事传统中介人必须履行的组织货源、安排储运、报关订仓类的业务,更不能将从洽谈签约到议付结汇一揽子自己完成,因为没有这么大的人力资源和运筹管理能力。

  我们来设想一下阿里巴巴的交易平台成功运作的前20天的情形:
  阿里巴巴宣称,在本网站每隔20秒,就有一次商业机会。假设每10个商业机会能成交一单业务,阿里巴巴每天可以成交430单业务。这成交的业务如何继续作业呢?转交给供需双方直接履约?有一方不具备进出口作业能力或资格怎么办?阿里巴巴自己作业吗?那要看阿里巴巴准备雇佣多少人来作业了:一单国际贸易业务的履约,一般要耗费20~30个工作日,如果每天400单业务,那么至少在20天之内,阿里巴巴需要每天安排出800个员工去实施履约流程,在最短的循环完成之前,阿里巴巴就已经派出16000个业务员了,这可能涉及到全国甚至全球的当地作业,阿里巴巴恐怕至少要准备20000个员工去实施履约才可能将其现有的客户照顾周全了。这大概就是马云描绘的世界顶级企业的情形——500至800亿的产值,国际十强!

  问题是现在阿里巴巴有多大的实力去实现这些业务?目前的阿里巴巴有这个理想却完全不具备这个实力,除非阿里巴巴再去吸引100亿美元的投资。如此可见,阿里巴巴惟一能做的无非是像其他已经具备帮助客户成交能力的网站一样,收取会员费。我们已经分析过,当前阿里巴巴的成功之处就是提供无偿信息沟通服务获得了市场动力,而阿里巴巴现有的浅层次服务内容对任何会员都不具备长久的吸引力,收取会员费,将使会员逸散殆尽。

  似乎是穷途末路的阿里巴巴居然又将酒店订房、专业广告等行业性服务拉进自己的“全球商人的家园”,“全球最大的、最成功的B to B”沦落到如此境地,不禁使人悲哀。有人道,阿里巴巴是船大不好调头,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阿里巴巴不仅是只巨轮,而且建错了地方,建造在世界屋脊上的船,越大越难弄下海,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轮,就根本不存在下海的可能性。反过来看,既然是“国际大泡沫”,下海何为?从喜马拉雅山直接升天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