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宽带接入上演四国大战(上) - 专栏 - 田瑾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6 次) 时间:2001-08-31 16:57:01 来源:田瑾 (田瑾) 原创-IT

上海宽带接入上演四国大战(上)

田瑾

上海的特殊性并不止于是一个新经济的重镇。相对于北京、广州,上海在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上“全面总动员”,曾以市府1号重大工程的力度和广度推进上海宽带网的新建和改造。上海在宽带网工程建设上的遥遥领先,使它获得了做宽带接入千家万户的资源和底气。而上海本身就享有特许政策——广电网、电信网、电脑网三网合一在上海试点。
才半年不到,“三网合一”的提法改变为“三网融合”。转换背后的故事,明白人都能猜个八九分,从专家角度、理论上可行的“三网合一”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实现不了。知道“合一”能达到资源最佳配置效果的专家同时指出:“三网合一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上的,而在于各自利益的分割。”“给了政策2年了,一点成果也没有。”上海市信息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
市信息办下设的网络管理处专门负责“三网合一”。“现在叫三网融合。”网管处的人特意提醒记者。当记者数次提出采访,都遭到拒绝。对方说:“只要不谈三网融合,谈什么都可以。”
网管处的潜台词似乎印证了“一点成果也没有”这一说。反观市场上,上海的宽带接入正在上演四国大战,从开始的电信、有线、长宽,然后网通也参加进来。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也许放手让“攻城掠地”大作接入文章的运营商通过市场来合作与竞争,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占市场

网台分离独立成立上海有线通网络有限公司的“有线”在“攻占”市场方面表现得最急切。这跟有线通做市场的人有关。其市场部以30岁左右有做事的热情与理想的年轻人为主,所以,既然手中有不输电信的一张有线网,就要最有市场效果的把它用出去。
2000年100万户有线电视双向改造的工程做好了;2001年30万户双向改造也接近尾声,该做的基础工作全在井然有序地进行,有线通市场部的人知道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前有电信、后有长宽的格局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要想拥有更多的用户,有线通不是不明白,一定先要沥清自己跟对手之间的比较优势。有线通市场部经理助理程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要展开积极有效的宣传攻势,首先让大家都知道HFC有线宽带接入。”但是年轻人“大干快上”的冲劲仍旧限制在原来的体制之内。所以,市场上少见有线通的广告。在上海交通便利的地铁里,有一个有线通的巨幅广告,传达效果还算理想。负责这个广告投放的张健说:“力度还不够大。广告投放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等于白投。”在这个层面上,有线通不免羡慕长城宽带,因为后者机制更灵活,做市场的力度更大。宣传攻势乏力有些折损一心挑战电信的有线通在宽带新兴市场上的锋头。
既然广电网在宽带接入的竞争中实力很强,就说明有线通有它自己的优势。相对于电信,有线通手里握有一张牌,就是与用户直接打交道的有线电视街道站。从80年代一个一个小区建起来的分离的电视闭路系统,到上海有线电视整合这些“散兵作战”的小闭路“一统江湖”,再到进入信息时代眼下的HFC有线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街道站就象一个窗口,起了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日常负责替用户新装、迁移有线电视,并代理收费的这些街道站,无形之中获得了广泛的用户资源。程俊杰自然是清楚这一点的,遍布全市的街道站,都是有线通可以用来宣传宽带接入的有利阵地。
相比之下,电信的资源更多了。除了同样遍布全市受理新装、改装业务,收取话费的营业网点,电信的资源优势更凸显在是一种长期提供服务而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消费依赖,以及一轮又一轮新业务推广积累的宣传递增效应。不得不承认,电信的占先造成了一道门槛,对其本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后来者是一种阻碍。
所以,上海电信敢于在年初订下今年年内发展宽带用户18万的目标。目标虽好,可是消费市场“起来”总有滞后效应。何况宽带市场上掣肘的因素包括内容提供、有效服务等在内并不少,所以从今年市场的反映来看,18万是太超前了。市场“说话”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实情实时调整。半年过后,电信就发现市场并非想象的那么热。于是,现在将用户目标调低为实现8万左右,仅仅是年初目标的零头。当记者提出采访时,电信负责宣传的同志不但一口回绝,还坚决地强调:“18万的既定目标不变。”以及“电信现在是一个企业,不象以前政府让电信接受采访就能采访。现在电信不能再象以前一样站在明处。”云云。
真正在市场里打拼的电信市场部的人是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部的人告诉记者:“最新的数据是,到7月底为止,ADSL宽带接入的用户是3.8万。”这个数字,其实跟记者从电信的竞争对手:有线、长宽等了解来的信息差不多。这就说明,在竞争的市场里,对手互相都有掂量,并没有“掖”得住的秘密。
上海宽带接入市场的现有格局是:“大头”电信DASL用户3.8万,FTTB+LAN用户正开始在包括中远两湾城这样的27个居民住宅小区和7个商务楼开通、放号;有线通用户1万多;长宽用户6000多;至于今年3月份才加入上海宽带角逐的网通,主要以商务楼用户为主。
长宽上海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金吉吉在说到网通时评价:“网通进入上海的时间决定了它做不大。当社区布线完成之后,很难再跟第二个运营商签约。”随即用一个实际情况来证明,“居民能忍受第一次施工布线,恐怕很难忍受第二次。”他说。
网通当然不会服气“做不大”的说法。挟背景优势、发展神速的网通虽然在宽带接入上坚持宣传低调,但并不妨碍有做大市场的雄心与信心。数次约访之后,记者终于在网通落座文新大厦的新办公室见到了新任上海公司总经理周仁杰。周原来是上海联通公司的副总,技术上十分在行。
为什么至少晚于对手半年之后才介入宽带接入?“迟到”对于网通有多大的杀伤力?到底能不能做大,做到多大?对这些问题,周仁杰都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一再跟记者强调,网通具有技术上不可比拟的优势。技术这张图周仁杰了然心中,举例说明时信手拈来。他说:“光大会展中心的宽带接入是我们做的,所以刚刚结束的CeBIT Asia亚洲信息技术展的宽带接入支持就是我们,你应该感受得到。”并且特别强调:“谈接入并不是看谁谈得早,而是看最后谁有实力来做。”
周仁杰的观点起码说明了一个事实,网通虽然进入市场晚,但技术实力领先。于是上海的宽带接入市场“四国大战”就非常热闹了:有线与电信各有一个“网资源”;长宽“入市”早;网通技术强。4家运营商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一仗怎么打?
各有主张又密切关注对手的竞争者,在宽带大市场上,兼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双重身份,事情的复杂性也体现于此。这就注定了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博弈。

文章评论:上海宽带接入上演四国大战(上) - 王缉志 - 2001-08-31 22:35:32

好文章。 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已经开通了长城宽带网(5类线入户)。开通的头一周上网速度非常快,接下来就经常上不去网,每次出问题时给服务中心打电话,多数是没人接,如果有人接,回答是:“是呀,是上不去了,我们也奇怪呢!”最近,情况有好转,网络基本稳定了,但是速度和我原来用ISDN时差不多,刚开通时很爽的感觉没有了,我猜测是出口带宽调整窄了。 我们小区有1000多户,登记接入的据说有100户左右,但是平时我通过“网上邻居”看到的大约是二十来户。当然这不说明问题,因为有些联机的电脑可能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出,实际用户不到总户数的10%,在中关村的居民区尚且如此,其它城市也可想而知。 接下来,出现另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小区局域网,黑客猖狂,病毒泛滥,我装了天网的防火墙,还是不时有黑客进来,而且在“网上邻居”里看到的电脑里几乎都有FUNLOVE病毒存在(我的查毒软件报告的)。同样,我可以随意进入有些电脑里,可以看到别人的照片和可行性报告一类的文件。这例子说明网络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我研究过美国网站上关于ADSL和CABLE MODEM谁好谁坏的辩论,发言的都是用户。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技术不是问题,谁服务得好,用户就说谁好。 就我所感受的长城宽带的情况来说,他们的服务很糟糕。反映在以下方面: 1. 服务电话经常没人,有人也解决不了问题; 2. 对小区内局域网没有管理,网上应该有个可以互相联络的地方 3. 长城宽带有个网站,但是显然刚开通,在上面查不到有用的东西,我注册了,留了联系电话,结果有小姐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要申请开户,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建立用户的数据库。 …… 我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觉得和我期望的相差太远。 宽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文章评论:上海宽带接入上演四国大战(上) - executor - 2001-09-01 01:27:44

我用的是有线通,整体感觉还可以。唯一不足就是装了4个月,CABLEMODEM就换了两个,两次的时间都超过了有线通承诺的3天,希望能加强服务、维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