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2 次) 时间:2001-08-30 21:04:14 来源:丁伟 (丁伟) 原创-IT
中国数据流向
中国电信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七大电信运营商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互联网以及卫星通信等业务上的多元化竞争局面。变数当然存在,环境只有改造,电信体制改革尤待深入。
数据通信是每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新宠”,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字,中国数据业务将从2000年的52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20亿元,增长率达128%;再加上IP电话从20亿增长到60亿的话,2001年整个数据业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80亿元。
到2003年至2005年,中国数据业务量以49%的平均年增长率发展,将有可能超过话音业务量。
但目前除了中国电信数据通信局占据80%以上(自称)的市场,没有谁能“抱得美人归”。
要形成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和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打破中国电信的市话垄断,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数据和互联网业务的“准垄断”。
否则,IP over DWDM技术再有爆发力也抵消不了垄断者的历史优越感,其它电信运营商再怎么投资建网,“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它们还有各自的战略定位和特殊情况,不会结成“失恋阵线同盟”或者“彩电价格同盟”,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数据业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
在固话初装费、手机入网费取消的轩然中,在有线电视网对称进入电信业的不确定中,在“假IP电话”事件的众说纷耘中,数据通信业务本身的光芒被无意遮掩住了。
截至2001年6月底,中国电信业的业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移动电话已取代固定电话成为第一大业务,占整个电信收入的44.7%;数据通信正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收入比重为3.2%。
日出时让恋爱终结。数据业务对外资政策早已松动,如果连“对内开放”都做不到,如果连中国电信数据局都自称不赚钱(去年中国电信营业收入1700亿元,数据业务不到100亿元,仅占不到4%),那么,加入WTO后的中国数据业务何去何从?
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和前瞻性。于是,在悬而未绝的“中国电信横拆还是竖拆”争论中,一个大胆而响亮的声音出现了:
——拆分中国电信数据业务!
(一)格局
近十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竞争已基本覆盖所有基础电信和增值业务领域。
作为电信业新的增长点和“第二大卖点”,数据通信(包括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用户数急剧上升,业务量呈跳跃式增长,多家电信运营商闪跃着身影,跑马圈地,奋力抢跑。
江湖说法
数据通信(Data Traffic)的一般定义:网络上电子消息(控制消息和数据消息)的交换。通信容量以带宽来衡量;通信速度则用单位时间内的比特数来衡量。
采访数据业务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并不等于说采访了中国电信再采访中国联通就可以水到渠成,也不会听完中广卫的“星球大战”就能想象吉通的“后来居上”。“七脉神剑”化不作一团剑气。
而且并不是每一家都能采访到,人在互联网时代脚步匆匆。在整个七月份,中国移动忙着GPRS业务在全国25个城市试商用,促使移动通信步入2.5代。采访到的还不是全部,没一家会“不吝赐教”地告诉其数据业务的来龙去脉、基础网络规模、有多少用户。谁也不情愿在台面上跟别家比较。吉通反问,“除了中国电信,哪家告诉你任何几个点之间可以提供数据通信了?”
甚至到了中国网通,采访完才发现主题已经换了。“我们6项产品线只有一项属于话音,这一项还有一半以上是IP电话”。不强调话音、数据,网通更倾向于IP与非IP之分。
说法是大有讲究的。有逞一时之气的偏激说法,有深思熟虑的保守说法。有的说法富有建设性,有的说法隔靴搔痒。而且,中国电信业从来不缺“说法”。当年ISP被卡住了脖子,三网合一的争论由来已久,由于体制制掣某通错失或坐失机会的例子屡见不鲜,运营商之间在各地“公案”不断。电信体制改革愈深入,触及到的行业背景就愈沉重,牵扯出来的商业利益就愈复杂。江湖风云变幻,此情此景只能用已经发表了40周年的美国经典小说《麦田守望者》最后一句话来描述:“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每一个事情)来。”
网上中国
随着国家电信政策开放,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大局已定,中国通信业务市场和通信网络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中国网通、中广卫、吉通通信和中国铁通七家并存。有能力承载电信运营业务的电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也跃跃欲试,等待准入。
主导电信企业继续保持一定增长,但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新兴企业则迅猛发展,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到今年6月底,中国电信业务收入比重已下降到52.4%,中国移动为37.6%,中国联通为9.6%。由于业务方向不同和竞争策略的需要,运营商之间有可能结盟谋求共同发展。
在固话领域,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三家经营。中国电信在话音业务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联通在天津、重庆、成都三地“败走固话”,业务重心仍放在利润高的移动电话上。铁通依靠铁路沿线优势,但7月1日之后遭受初装费取消重创,对中国电信的威胁相当有限。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移动通信,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截止6月20日,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3000万户,联通在移动电话用户和长途光缆线路的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26.3%和23.4%,随着今年年底CDMA网络的建成投产,其市场规模还将大幅度提高。移动占73.7%。3G牌照仍待下文。
长途电信领域群雄并起,IP电话已大量分流传统的长话业务量,并将促进中国向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下一代电信网过渡。中国电信IP通话时长的市场份额为76.5%,中国联通为18.4%,吉通公司为3.6%,中国网通为1.5%。不过,目前IP电话业务比较单一,综合传输数据、音频、视频业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落入了打价格战的俗套,还有“假IP电话”的“暗涌”。
各大运营商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构建宽带网络,抢占市场先机,宽带网的基础地位日渐突出。中国网通已经完成12000公里、容量40G的光纤骨干网建设,中国铁通新开通9800公里、400G的光纤骨干网,中国联通骨干网将超过4.7万公里;再加上中国电信原有的“八横八纵”光纤骨干网,宽带市场已成燎原之势。
数据卖点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及IP骨干网数据量每6-9个月翻一番。199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为117.5万,到2001年6月已达到2650万,预计2005年将达到2.5亿至3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nternet市场。
互联网的应用和数据传输的提升,使数据通信市场扩展迅猛。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数字,2000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达1601.7万户,中国电信1565万,吉通公司36.7万。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4万户,数字数据(DDN)35.8万,帧中继及ATM业务4.4万,分别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截至到2001年6月底,中国数据用户新增400.7万户,达到1292.9万。预计2005年末,数据用户将增长到6300万左右。
基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7月15日,西藏阿里光缆通信工程正式开通,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区不通光缆的历史。到6月底,全国光缆线路达到125.9万公里,长话业务电路255.8万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1.89亿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6亿户,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24万个,数字数据网(DDN)节点机端口66.3万个,IP网路由器端口1051.4万个,宽带业务网端口7.78万个。
必须予以注意的是,目前数据通信仅占电信总收入的3.2%。据业内人士透露,数据业务的基础建设差得更远——每年投入不到电信市场的8%。
从窄带迈向宽带,中国的数据通信正“长大成人”。如何发挥公用网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利用专用网和建设宽带网,并与众多增值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一起,提供各种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数据通信业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00G=40G
几家电信运营商对数据业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样态,有着迥异的历史和未来,单从对骨干网容量差别的不同态度就可略见一般。
2001年7月份铁通新开通的光纤骨干网带宽400G,并可平滑升级到1600G。“我们的网络规模要比网通大,我们经过的点密度要比它强。”铁通技术总监周惠林说。但承认“跟着铁路走,光缆是既有的,等于上了一套波分复用设备,40波乘以10G,所以是400G。”
但40G的网通并不感到锐气顿失,其光纤铺设管孔里共有96芯,“目前只用两芯就点亮了40G!”随时可以扩容,而且网通到香港的骨干网带宽已经达到1600G了。就象CUP升级一样,从40G到400G,会有“时间上的进步”;然而,IP over DWDM本身,“即使40G也是很先进的技术了”。
吉通则大不以为然,吉通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孙向东说,“做带宽是跟业务量走的,我也可以说我的网是80G。Anyway,你根本不会去测,就是一个说法而已。”
容量的大小其实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不是关键的差距,而是凸显了新老电信公司综合实力以及体制、气质上的较量。
“G”更多的在于“IP/DWDM这样一个新的运作模式所带来的低成本和业务的开放性”。从带宽来看,中国并不缺光纤容量。但“不说是你多大,一来就好”,用得好需要经验,这将表现公司在执行能力(Execution)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曲线”,事情从不知道到知道到会做,到用得好,是一个Learning Circle,学习曲线越缩短,核心竞争能力越强。从1999年就选择IP方向的网通认为自己先行一步有优势,怎么去突破这个曲线,让IP/DWDM带宽用得好,将比传统电信公司来得更直截了当。
(二)垄断
中国电信不仅同时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本地网和接入服务,还掌握着延伸出去的竞争性的长话和数据业务。
数据“准垄断”
目前的中国电信业格局远非完善,是否形成有效竞争还有争议,但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仍是最大的运营商,拥有最大资产和覆盖全国的光纤骨干网和本地电话网以及城域网;数据通信市场仍以中国电信为独尊。中国电信的带宽出租和拨号用户数均占80%以上,专线用户数也已达到70%以上。
中国电话用户突破2亿户,除了中国联通今年上半年长途电话注册用户224万,中国铁通目标发展500万固话用户,中国电信可以说拥有99.9%的市话份额。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市话垄断的核心问题,但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不管电信业怎么重组,本地网要引入竞争非常困难,这在国际上都是。
但垄断并不令人完全绝望。随着各运营商数据网络规划和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电信已开始面临压力,市场份额会逐步减少。今年4月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增长率自1978年以来首次低于10%,1-6月进一步下降到6.4%,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也有垄断染指不到的地方。虽然寻呼行业日薄西山,市场当属完全竞争。中国卫星市场实际上也已全面竞争,“即使不分,也谈不上垄断”。中广卫主要经营卫星通信业务,正在进行集团重组;成立初衷就是做数据通信的吉通公司,曾经作为两大国际出口互联网单位之一,打破中国电信的ISP接入一家垄断局面,去年其数据规模还是六大运营商的第二位。
当然数字还不值一提。2000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1601.7万户,中国电信1565万户,吉通36.7万户。
ISP的困境
中国电信对于数据资源的霸占、互联互通问题、独立计费政策不仅阻碍了基础层竞争,而且直接导致了接入层运营商别无选择。最近一次的电信资费调整,就使众多接入商陷入了一个更尴尬的“明降实升”的生存局面。
肯定还记得,前几年ISP“是一个让人看不到什么前途的行业”,主要受制于出口带宽,90%的钱要付给电信。而且,中国电信也是第二级的骨干网,在国际上通过海底光缆从美国接入千万级的运营商,这也是最早中国的网费高举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ISP们处于要不停滞,要不被电信收编的困境。当时的ISP都盼望着网民到1000万的日子,“就可以挣钱了”。
其间,瀛海威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瀛海威20万用户的时候,中国电信仅仅3万。但是ISP们“雾中开车”,戴着镣铐跳舞,只是电信的附属,容量最多2兆,“勒住了脖子”,不死不活。中网、国联等“拓荒者”如今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
在经历1997和1998两年的阵痛和沉默后,ISP在1999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与应用开始业务转型,即以接入业务向ASP转移,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而互联网接入作为ISP的主营业务,其费用一直在不断下调。争夺接入市场仍是ISP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中国1999年底有跨省经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70家,本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520家。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城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是,由于网络资源的限制,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电信,成为当地电信公司163服务的代理并兼营ICP、寻呼、系统集成、移动电信产品销售等其它业务。有许多全国性ISP没有组建自己的网络(ISP通常租用中国电信的DDN专线组建主干网),超过一半的ISP主干速率低于2M。
到2000年12月,在2000’亚洲电信展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对国内外媒体描述中国电信业市场格局时概括为:六大“基本”电信运营商、四家“内部”骨干网和接近3000家“增值”业务经营公司,其中,“已经登记、发了许可证的ISP将近600家。”
对等互通
1998年卫星接入市场兴起的时候,拥有卫星信道资源的中广卫很犹豫。这吐露了除中国电信以外的所有ISP的心声。如果国家不出台对等互联政策,“我们作为一个用户去接入,那么所有的运营商,包括联通、吉通、网通、移动,如果想做互联网,没有一个能做得起来。”
“说白了不好听的,中国电信可以不跟任何一家接,都没有问题,但没有哪一家离开它能活的。”
2001年6月12日,铁通公司与中国电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加强战略合作。7月6日,双方又正式签订了“网间互联及结算协议”,两家公司间的互联互通工作暂告一段落。与此同时,铁通于6月8日正式启动了与中国移动的互联互通谈判,接着又向中国联通发了启动互联互通的函。目前,铁通已经在全国29个城市与电信及其它运营商实现了互联互通,全国范围的将在9月初一一落实。
尽管有“互联不能少于2个点以上,但具体哪个点就大有讲究了”的忐忑和“认识并不一致,越到下面越牵扯企业利益”的复杂,铁通还是强调,信息产业部和地方通信管理局都给予了铁通“道义和行政”上的极大支持。
旁观者清。北电网络(中国)公司总裁毛渝南在铁通新闻发布会上一语道破天机:“北电网络在全球许多地方承担了不同运营商网际间的互联互通工程。从技术上讲,互联互通没有任何最新技术和创新项目,说到底是行业管理者制定的游戏规则。”
铁通没有IP电话牌照
IP电话(Internet Phone):又叫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电话,是指应用于IP网络上实现话音及传真信号传输的一门全新的集成业务数据网络技术。
说到游戏,2001年8月搞得沸沸扬扬的“假IP电话”更象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游戏。
IP电话1998年放开的时候,有三家企业试点,第一季度统计是联通第一;但过后结果就一下子倒过来了,最大的占到了70%以上,3个月有那么大的出入,这“给懂行的同事产生了疑问”。当然有很多说法,说有的企业没报上来,统计数字不准确。“但刚开始经营IP电话,不可能突飞猛进,很可能采取了其它手段。竞争不是完全公平的。”
而真假IP电话最关键的,是电话传输的承载网是IP网还是电路交换网,并不一定要IP数据包走公用互联网。但目前出于安全、质量、利益种种因素,“没有一家电信运营商是这么做的”,都是走专线或部分电路交换网,没有全程端到端的IP通信。区别只是在于,利用电路交换网程度上的区别,即“谁比谁假多少”,这就是所谓“假IP电话”的起源。谁比谁假的多呢?
说到游戏,拥有固话和数据通信牌照的铁通却迟迟拿不到IP电话经营牌照,更象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游戏。铁通的IP电话网现已覆盖全国28个大中城市,并将扩展到100个城市,总容量达到2400个2M端口,总投资3000万美元。获得经营许可后,铁通的IP电话业务可以通达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铁通“主要的差距就是IP”。这是铁通一个比较致命的制掣,也是“假IP电话事件”中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插曲。
“IP电话的经营牌照,我们正在努力!因为现在有固定电话网的电信运营商,不给IP的就只有我们。我们觉得不公平!”
“我们给信息产业部打了几次报告,得到的答复是:你们慢慢来,固网经营好了,这方面会给你的。我们问,为什么有些运营商没有固网反而给它,我们有那么大个网,为什么还不给我们?他说,我们正在努力嘛。我们不知道给谁努力,批准的在努力,我们申请的也在努力,我们不知道努力到谁那儿才能解决问题?”
虽然如此,铁通“会放弃IP的努力,总部没这么讲。”只是不明白症结在哪儿,“有的电信企业全牌照,但是IP网三、四年都没发展,说明它不需要。铁通需要,还要让我们努力。”铁通幽怨的有理。
(三)拆分
数据局从中国电信剥离出去,一方面是保证其它ISP与中国电信的163、169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电信的数据局具有中国最强大的IP分组交换能力,完全可以用于IP电话,但是为了保护其传统长话利益,在内部受到很大抑制,IP电话偏偏不由数据部门经营。把数据局划归到一个“体制上最有利于其发展”的电信企业,不但将使这部分国有资产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益,而且可以实现增值。
政策变化
可以确定的是,由于中国基础电信业务仍是受政府管制的行业,新加入者将会把目光放在管制相对宽松的数据通信领域。
目前中国电话普及率仅为24.4%,而达到45%以上才符合通信业的一般规律;中国互联网注册用户占人口总数还不到1%,而美国去年底就已经占71%以上。另外,中国整体经济水平还不高,市场购买力有限。据国际电联统计,2000年世界人均电信消费近200美元,而我国仅为十多美元,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你可以说市场前景很大,但差距明显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这些数字显得触目惊心。这也导致在讨论WTO对中国电信业利与弊时,中国电信到底拆分与否的举棋不定,忧心重重。
试探性的变化正悄悄蕴酿。未雨绸缪。
2001年6月1日,信息产业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试点,但不包括城域接入网,也不意味着拥有ISP许可证就可以做宽带接入。
6月份,信息产业部官方网站(www.mii.gov.cn)发布通告,对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电信条例》所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进行调整,以适应电信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市场。增值电信业务目录是调整重点,原本电子邮件、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九项分类,调整后则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卫星网、互联网等五大类共19条。此举将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证券界人士预期正拿广州“奔腾一号”光缆与卫通战略合作、并在内地合资有线电视的香港中信泰富(0267)将成为受惠者。
此外,调整后的基础电信业务分类对移动通信业务明确分类,包括模拟移动通信业务、数字集群通信业务、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及尚未开展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业务等。
同时,许多广电能够经营的项目也出现在增值电信业务中。但新目录并未对宽带接入进行归类。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仍属于基础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实行经营许可制度。
2001年7月10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在第五届国际互联网研讨会上表示,国家将允许有线电视网进入电信市场。但看起来,对称进入还待政策突破。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广电离商业化运作还非常远。世界上也没有广电进入电信业的成功先例。铁通技术总监周惠林参加过一次广电进入电信业研讨会,“外行人慷慨激昂,我们电信的同仁不以为然。市场上见分晓!”
7月20日,AT&T亚太区同中国电信达成双边协议,在香港地区和中国内陆之间提供帧中继服务。根据IDC最近统计,近几年亚太区市场对帧中继等数据服务需求将每年增长13%,从1999年的167.5亿增长到2004年的310亿。更多的进入者虎视眈眈。
中国的数据通信业务理该有所作为,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理应占据一席之地。
分与不分
2001年7月24日,中国电信数据局网站(www.cndata.com)内部区出现了这样一道贴子:“中国电信数据局会分出去吗?这个传闻已久,据说9月份就有明确消息,哪位兄台有内部消息,请指点分析其可能性。”贴子很快被更新掉了。
对于是否分出数据业务的争论已经在业界和民间泛起,见仁见智。
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阚凯力建议:在前一轮中国电信重组的基础上纵向切分,将自然垄断业务市话与竞争性业务长话或数据分开,并且进一步横向切分长话和市话或者把数据业务并入其它运营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韩德强教授则从“普遍服务”的角度,提出:如果电信体制改革完全市场竞争,长话与市话分离,移动与固定分离,数据业务与传统业务分离,取消交叉补贴,各电信公司将放弃高成本低收益的农村电信服务,进一步拉大电信鸿沟,从长远来看缩小电信市场规模。最近一轮电信资费调整,长话特别是国际长话资费大幅下调,而市话则略有上升,已体现这一倾向。这种“劫贫济富”的电信体制改革,必将使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电信服务,中国电信业也将失去由于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而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
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唐电信副总裁邬贺铨并不认为数据分出来就合适。数据有一个培育过程,网业分离也不像电力公司那样发电业务与电网分离,电信企业有其特殊性,怎么能“脱离群众”呢?从长远看,数据和电话业务由一家经营,有利于中国电信业向宽带数据方向发展。
从中国电信的角度考虑,5月23日发表在数据局网站内部区的一篇文章揭示了部分真相:
“想想移动是怎么脱离的吧!它的翅膀已经很硬了,当年已经占到电信营业额的45%,而且基本上由电信垄断,所以才有人会建议把它分出来,削弱一下电信的实力。这里面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策/(机构、部门间)关系因素,还有市场发展的考虑。”
“我们再看看数据吧。现在它好象只占到全国电信业务的12%左右,大多数地区数据业务部门好象都是后娘的孩子——无权无势,没有地位!再有国内数据市场已经挺热闹了,几个通加上电信,还有一些做IDC的商业NSP,国家肯定不会考虑让数据独立,再说电信也会拼命的(它不会让移动的事情重演)!”
“所以呀,要我说等数据独立恐怕我们的头发都白了!何况独立出去也没什么好处——谁来投钱建网呀?指望小小的数据吗?!”
回到你们杂志的名字
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TCP/IP中的协议,负责将数据消息拆分为包,并将这些包从发送者按一定路径传输到目的网络或站点,然后在目的地将包重新组合成原始的数据消息。
怎么能不分呢?时代在变。在核心业务话音收入接近饱和,数据业务虽发展迅速但比例很小的情况下,新老电信公司都逼上了独木桥,必须面对一个Everything In IP的时代。最深刻的影响在于,通信产业的基石从公众电话网变成互联网和数据网;电信运营商将向网络运营者的角色转换。
新的通信需求驱使电信业质变产生量变,语音、数据以及图像等融合越来越成为趋势。“数据业务其实是把信息给数据化了”。应该给数据一个广义的定义,“应该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感觉来定义,会比从电信运营商定义来得好。”
网通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郑中威打了一个比喻,“80年代WinTel联盟,Intel出CPU,微软做Windows。”当然,IP比Windows更开放。“这个比喻对跟不对的地方,它实际上不是一个产业垄断,与WinTel人为地设计塑造出来的产业规范不太一样,而是一个行业自动结合的结果。自然的力量把IP变成一个公认的标准,整个电信业发生了一个新的动力,这个新的动力让以前很昂贵、不容易攫取的数据或信息被大量地数字化了,更有限度地沟通了。”
在网通,你能听到关于“理想与使命”。只有比传统电信公司有着不同架构和气质的网通,才会说“中文将是世界上最大的Internet市场。”而这不在于“光脚的还是穿鞋的”,这是互联网的真正落脚点。灵光一闪,中广卫在提及铱星沉浮时感慨说,“人类终极的目标是个人通信!走到哪儿都能打,不管打什么,全球一个号,走到哪儿都能找到你。”
尽管理想抗不过环境,但理想永远令人激奋,互联网颠覆一切实现一切。
“这就回到你们杂志的名字,《知识经济》!企业需要数据化,百姓需要更丰富的生活、更多更便宜的沟通方式。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数据业务未来应该把知识或者价值、感情,透过一个最有效的传输途径,让每一个人能够分享。我们很有条件把数据业务变成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不仅在中国用,还可以要输出,这种输出还更容易,用光纤1秒种到达全世界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