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mail--互相理解 - 自珍苑 - 张瑛宸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1 次) 时间:2001-08-29 18:47:42 来源:张瑛宸 (北京纤纤小女子) 原创-非IT

日期: Sat, 25 Aug 2001 03:02:34 +0800
  主题: 互相理解
回复 回复全部 按附件按正文转发 删除 原信显示 前一封 后一封 返回

我和你妈都看到了你的信,很感动,你终究是我们的女儿。女儿大了。
前几天因为网络老断线,沟通起来特别难,我就想有感而发写一篇杂文给你,正在想着就看到你的这封信(严格说起来不应该叫封,可是我一时又想不起合适的词),正好就此聊一聊沟通问题。
我用的是sdsl宽带网,速度确实很快。但是就怕断线或断电,一旦断了再想接上很难,有时候几乎要十几甚至二十多个小时。据说影响接通的原因主要是设备性能不稳定、线路太长(距离机房超过3公里)、线路材质差,由此我就想到人的沟通不也是这样吗——双方的思想、状态、情绪、环境都不稳定,或距离太遥远,或沟通渠道不良的时候不也是很困难吗?其中最要紧的是第一项——双方的稳定程度。
咱们是两代人,各自的稳定程度是很不同的。我们可以说是超稳定的一代,虽然经历了不少政治运动,经济上也一直很拮据,但是如果自身没有出现大的挫折(如政治错误或违法犯罪),人生的道路是很稳定的。从毕业到参加工作后基本上是“一纸定终身”,不管调到哪个单位都有“调令”保驾,一直到“去见马克思”(所有的人都是革命者)都不会流落在社会上没有着落,所谓“铁饭碗”是也。就连农民也都在公社的体制下不容许成为“盲流”,牢牢地被捆在老家的土地里。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超稳定的社会存在必然产生超稳定的社会意识,这既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我们不必自己去为生计发愁——“一切依靠组织”;不幸的是我们在主观上没有了自己救自己的生存要求(变懒了)——“一切依靠组织”。
改革开放后这一超稳定状态被部分打破,下岗工人、军队复转干部、大学毕业生、农村和城市新生劳动力(包括你和你弟弟以及你周围的一些人),没有了“调令”的保驾,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机会。这些人的社会存在是不稳定的,他们的思想意识就传统意义而言肯定是不稳定的,是极其活跃不安于现状的,是在积极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一群。他们会有很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动,极少数人就此走上反社会的道路,绝大多数人积极适应了当今的社会要求,成为了我说过的“当代英雄”。他们对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的理解也和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实际行为当然也不同。当前两代人的“代沟”之宽之深是“五四”前后“代沟”差别最大的时期(“五四”前后是封建专制与民主政制的差别),这足以形成沟通上的不畅。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具体到个人与个人之间,具体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引发双方都会产生的困惑:“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呢!”进而产生隔阂或逆反情绪,互相“看不惯”,从而又加宽和加深了“代沟”。稳定的思想与不稳定的思绪沟通起来当然有困难。
仔细想一想,两代人的很多矛盾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其隔阂又岂止是三公里!父母们经常会说“我们是为你好!”子女们则会说“你们根本不懂!” 父母说的是老理儿,子女说的是新情况,两者怎么沟通呢!这就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共同语言。 父母这一辈人往往喜欢谈生活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轻人往往喜欢谈生活实际,“现在的世界很精彩”。哲理与世界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呢?只有一条办法——结合。从根本上讲,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中,也只有一条办法,互相之间耐心交流,互相尊重,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老的要勇于面对现实,包括小一辈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小的要敢于接受哲理,包括老一辈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互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历史就是这样传承的,既不能无视过去,也不能小看未来。特别是当今,有知识的老一辈的人们也并不固执,在时代的冲击下,在邓小平的思想感招下,已经相当开放了,早已经不再是脑袋上留着小辫的“遗老”了。现在的改革开放不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代的人们所开创的吗!只不过在一些很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一时看不惯的东西罢了,很快就会有区别地接受的。同时,老人一般都有老人的心肠,对年轻人特别是自己的子女非常容易宽容。相反,年轻人则显得不够大度,对老一辈的人往往显得不够耐心,恃宠而骄,常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用比较尖锐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就会凉了老人们的心,伤了他们的感情。共同语言是要双方共同建立的,这是我要说的又一层意思。
我想说的第三层意思是沟通线路的“材质”问题。adsl和sdsl主要区别在于上传下传的对称和不对称,传送的速率又与线材的直径和质量有关,人际的沟通不是也有这样问题吗?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我再展开说了,你是很聪明的,又有文学想象力和哲学思辨能力,我倒是很希望你来做这一段文章,我来拜读一下。今天这封信还不能算是对你那封信的回信,因为我似乎是在谈一些大道理(谈禅),还没有就你的信直接谈看法,我还会再给你发信的。

今天是你妈53岁的生日(其实“七夕”也不是个太好的日子——别跟你妈说是我说的)你还没有忘,你妈很高兴!(她还没有学会给你发信)真是个好闺女,“贴心小棉袄!”恐怕**已经忘了,这个臭小子!你妈其实也很惦记他,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老爸

文章评论:父亲的mail--互相理解 - 宋兵甲 - 2001-08-29 21:57:32

看了以后,想起前不久我和我爸之间的一次聊天,我在昆明工作,父母夏天来云南看我,那天他们从泸沽湖回来,晚上很晚了,我和我爸在喝茶聊天,我问他当初在越南打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可以带着老婆去泸沽湖游山玩水,他笑得很灿烂,说这就是幸福生活,我有点理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桃花影落飞神剑 碧海潮生按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