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5 次) 时间:2001-08-29 13:05:15 来源:吴小龙 (吴小龙) 原创-IT
美国纽约切尔西北部一幢宽敞的办公室楼里,一间管状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宽度大约只有办公桌的一倍宽,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是碧绿色的。网上杂志Inside.com的接待员身穿淡蓝绿色的三角小背心,双肩毫无顾忌地裸露着,右肩上的文身也显得非常显眼,她衣着打扮跟整个环境似乎特别协调。那是什么?“噢,那是会议室呢。”她笑颖颖地回答着访客的问题。
的确,这不是在《纽约时报》。那样的氛围和格调是典型的新媒体的风格。20世纪90年代,大批的新媒体公司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地区涌现,而Inside.com却是诞生在纽约,而且在纽约这个传统媒体的王国里生存得挺好。曼哈顿会成为21世纪的新媒体王国吗?
传媒在网上也占尽优势
这是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但是,令人惊讶也让因特网的纯粹主义者们懊恼的是,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有一大批的独立新媒体公司把纽约曼哈顿作为他们的基地和总部而已。相反,倒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传媒公司,利用他们在技术、内容、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雄厚的财力,在发展势头上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新媒体公司。媒体评论家、《富裕的媒体,可怜的民主》(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一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预测说,网上的新闻媒体很快也都会是那些媒体权势集团的天下。“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媒体公司有着很多优势。只有傻瓜才会跟他们去网上拼个你死我活呢。”麦克切斯尼如是说。
《华尔街日报》依靠其纸质媒体的名牌栏目报道,对网民实行收费,从而开辟了报社收入的第二渠道,也使得网上媒体本身不再那么依赖已经进入低迷状态的网络广告。美国广播公司(ABC)也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的黄金档名牌节目《今晚国际新闻》(World News Tonight)来推广自己的网站。而且,传媒的“哥利亚”们(注:哥利亚是基督教《圣经·旧约》的《撒母耳记上》中记载的非利士族巨人,为大卫所杀)都可以全部买下挣扎中度日的“大卫”们,或者至少眼下的日子要过得滋润得多。麦克切斯尼说,坦率地讲,目前的媒体巨人也已经在网上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使得独立的新媒体几乎不可能单单依靠因特网就进入媒体行业了。
麦克切斯尼认为,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对那些小型的媒体公司是最后的一击。他说,美国在线花大力气为的就是赢得市场占有率,它跟时代-华纳的合并不用说是一笔精明的买卖。当然,美国在线也会从弗吉尼亚迁到纽约。
新媒体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坐在他那园形的碧绿色会议室里,库尔特·安德森穿着高翻领的毛衣,戴着玳瑁镜架的眼镜,他为自己这样的小媒体公司极力辩护,认为他们的发展机会和施展空间依然很大。2000年春天,他和迈克尔·赫西科恩一起建起了IT类的Inside.com网站,同年12月,他们又推出了Inside的印刷版。
他们始终相信,因特网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新闻业界的景观。赫西科恩说,陈旧的新闻媒体模式在节奏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网上新闻传播不仅时效更快,互动性强,而且可以及时修正,还不受地域的限制。赫西科恩认为,目前新媒体需要的是增强竞争力,打出牌子,那就必须要按照人们所期望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内容和信息。Inside.com也许比纽约的新闻网站APBNews.com和Pseudo.com要做得出色,不过,问题在于,虽然一些网上读者也痴迷于多媒体互动的新闻,但目前的网络媒体还是很难从他们那里收到钱。
Feed杂志(feedmag.com)的母公司Automatic Media是纽约一家在网上发布前沿内容的公司,今年1月,在Advance Publications的资助下,该公司又建起了一家流行文化网站Plastic.com,网站的内容主要从Wired News, Spin, Inside.com, The New Republic和别的一些网站上来。Plastic.com创造了一种buzz,尽管Pseudo的创始者们也清楚地知道,那个buzz连租金都付不了。
纽约对因特网交易类的杂志倒可能是一片坚实的土地。两本在纽约土生土长的以 “硅巷”(Silicon Alley,指纽约曼哈顿许多小型电脑软件设计公司集中的街区。)为主要报道对象的通俗杂志Silicon Alley Report和AlleyCat News,在经济上都能应付自如,尽管Alley在广告上眼下遇到一些困难。有意思的是,这两本杂志在网上都不是很张扬。Silicon Alley Report的出版人贾林·麦凯布·卡拉卡尼斯说,“毕竟,现在网络还赚不了钱。”
不过,纽约毕竟还是藏龙卧虎之地,似乎到处潜伏着巨人。2000年11月,首届“网络新闻奖”参加最后决赛的包括ABCNews.com, MSNBC.com和WSJ.com(《华尔街日报》网站)。美国著名的网上杂志《沙龙》(Salon)的创始人戴维·塔尔博特不无感慨地说,“总体上来说,网下的媒体巨人也同样也是网上媒体的主宰者。”《沙龙》(Salon)和MSNBC.com最终分别获得了各自类别的“综合优秀奖”——《沙龙》得的是“网络原创奖”,MSNBC.com获得的则是“媒体合作奖”。
“网络原创奖”对《沙龙》而言当然是受之无愧的。的确,《沙龙》在新闻实践上向传媒的“哥利亚”们挑战并取得奇迹般成功,尽管不得不裁员20%,但它总算逃过了去年的纳斯达克风暴。塔尔博特说,他1995年时建起《沙龙》网站只花了200万美元。他认为公司还是可以赢利的。塔尔博特说,“要是在今天,要建这么一个网站,起码花上五六倍的钱。有时候,革命性的豪言壮语在残酷的现实,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通常会变得黯然失色。推广、制作、劳动力,所有的费用都会比原来计划的要高很多。大胆敢为的市场营销也是不可少的。”塔尔博特还认为,网络媒体当然“也非常需要真正有才干的编辑人员来制作头条新闻,而不是靠两三个业余的编辑在那里糊弄”。
那么谁能支付这些有专长的才子的薪水呢?无论你喜不喜欢,只有媒体巨头了。而这些媒体巨头是在纽约。
(据美国《哥伦比亚新闻传播学评论》文章 Why New York Could Rule New Media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