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2 次) 时间:2001-08-29 10:17:09 来源:黄果 (黄果) 原创-非IT
户外运动笔记之三 雅鲁藏布大峡谷
此次讲座由 杨逸畴 主讲
一.世界第一大峡谷
1982年,我们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通过各种数据,发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平均深度为5000米左右,最深处达5382米;由派区到边境线上的巴昔卡,峡谷全长为496.3公里。从此过去曾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深达2133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将退居次要地位。同时它还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水汽通道。雅鲁藏布江,切穿了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之后流入印度大平原,进入孟加拉国,汇集其他河流最后注入印度洋。所以印度洋上发源的西南季风,吹过来的时候,到青藏高原受到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产生大量的降水。而进不到青藏高原北边来。大家知道,青藏高原的北面就是我们的新疆,昆仑山下去就是塔里木盆地,所以塔里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和昆仑山所形成的雨影区,别处下雨的时候,这里下不到雨。所以这里形成我国最大的塔克拉马干沙漠。我国是季风气候作用区,季风的进退决定我们的气候变化。由于喜马拉雅山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阻挡,所以青藏高原的降水很少,当这个气流沿着喜马拉雅山运动的时候,碰到大峡谷,这种暖湿气流就沿着这个地形切口涌进来。气象学家通过实验,测定带来了多少热量,多少降水。水和热的进来,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六个纬度;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所以打开青藏高原地图,整个高原都是褐色的,有一些白色的点,整个是高寒荒漠的环境,而青藏高原东南部却一片绿色。就是因为这条水汽通道的存在,产生了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么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峡谷。
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1973年第一次进入大峡谷,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前后进去八次。今天我的时间比较紧,不仅要讲科学考察,也想讲讲我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我领导雅鲁藏布江的考察,回来写了两篇文章,都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
我今年去了台湾岛,考察了全岛,回来没有几天,我就去了美国,考察了科罗拉多大峡谷。94年当我们在多次的考察结果上发现,在多项数据上雅鲁藏布大峡谷都超过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科学上许多东西都要争第一的,这个没有什么客气可讲,代表一个国家的利益。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还是想亲眼看看美国的大峡谷。在长度,深度,流量等可以比较的数据上,我们都远远的超过美国的,也超过秘鲁和尼泊尔的。但是有很多东西只是可以比较,但不能分第一。当我站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悬崖上,那的确是壮观,很震撼,它有它的特点。而我站在我们大峡谷的核心部位时,眺望峡谷两边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上的皑皑白雪,峡谷里茂密的植被和急流,我们的大峡谷又是另一种壮观,幽深,迷茫,。由于地理环境的不一样,我们这里由于水汽通道滋润的作用,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环境,而科罗拉多大峡谷却是干旱半干旱的高原气候,所以植被特别差,从高原地面到峡谷最底部,岩石都裸露着,看的特别清楚。从老的地层,到新的地层,都可以直接看见,不同年代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都发出不同的光。所以它是这样的一种特点。无论是考察还是探险,都要亲自看见,才能得出结论。
二、现代探险应当是科学探险
因为是登山系列讲座,”心中有数才出发!”那我要讲讲探险。探险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原动力。现在的探险我想应该是一种科学探险。所以我们的探险协会在89年成立时前面有科学两字。
科学探险第一个要有明确的目标。长江第一飘,尧茂书,也是为了中国第一个漂流长江,也是有明确的目的。在人类仍未知的,很难到达的环境,进行探索,了解它的资源环境,让它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人类,就是我所提倡的探险目的。
第二个我觉的应该尽量采用先进的工具。先进的方法来保证我们探险目的的达到,我们能够活着回来。大家都知道科学家彭加木,当时就是在沙漠里考察的时候一个人离开大家去找水,结果就在罗布泊失踪,多次寻找都没有结果。91,92年当时我当队长,中日联合探险考察队考察罗布泊,就考虑能不能保证安全。当时主要是有GPS,和1:100000的地形图,然后我们十个人,后面十匹骆驼,到沙漠腹地去。所有的路线都在GPS上有点和设计好了行程。没有出任何问题。
第三个,一定要取得资源与环境的科学成果,你要把资料拿回来,你除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体验之外,还应该有更远大的目的,还应该把资料拿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如登顶成功,以前媒体报道都是我征服了珠穆朗玛峰,我觉的很不好,你登上了它的顶峰,你就征服了它吗?你对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怎么能说征服呢?我们的登山运动员就是在登顶以后,把雪样从峰顶带下来,这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的老朋友王富洲。1958年,到达顶峰后就是冒着生命危险采了几块岩石回来。到实验室一化验,就可以定到什么年代,以至于珠峰的沧海桑田。所以每年登山,我们都希望队员可以把资料带回来。因为每年都不一样,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如印度又进行了几次核试验等。其次就是关于珠峰的测量问题。是经过几十年世界才承认我们的测量成果的。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甚至是综合国力。顶峰并不是一个点,是一条线,一个面,加上珠峰的经常变动,我这个站标插下去,你插多少高度,我们插了一米多,美国却插了两米多,许多不定因数,很难确定。所以我们进行科学探险,一定要取得丰硕的成功来服务国家和社会,来体现我们探险的价值和贡献。
三.大峡谷先行,开拓,探险
1.大峡谷的地理位置,环境和资源于政治意义
接下来我想讲讲大峡谷。我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进去的,后来又八次进去。作为一个先行者。我自己要谈些考察的经历。雅鲁藏布大峡谷它是个季风性的大峡谷。喜马拉雅山东西长2300公里,西端克什米尔地区的南伽峰,东端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伽巴瓦峰。整个喜马拉雅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弧形。在南伽峰处孕育了印度河并在山峰处形成一个大拐弯,而南伽巴瓦峰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这个是大自然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一个解释就是说,喜马拉雅山南面是印度板块,北面是欧亚板块,东面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产生了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南伽峰和南伽巴瓦峰就是两个地结,如两个钉子把这两个板块钉在一起。这是地球力学的一个基本现象。在大拐弯处切过了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这两个高峰,所以它必然成为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同时还有太平洋板块与这两个板块同时作用,形成横断山区。这样就是在三个大板块的作用中心位置,形成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板块与板块作用之间形成一个大的断裂带,在地质上叫地缝合带。是地壳活动相当活跃的地方。而雅鲁藏布江就是在这个地缝合带里流动。这里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地方,与地壳发生作用。所以这里有许多超级性凝体。许多地层深处的东西从这里涌出来,凝结。所以这里也有铁矿。到印度巴西卡纳地方,海拔降到400米,进入印度平原,成为下游,名字也变了,水势变缓,流过卡西高原,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降水区域,汇入印度洋。
同时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还是一个地热点。地球上有几个大的地热点,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那里有一个。雅鲁藏布江那么大的水流,下面是地热,所以这里是地热异常区,地热对地表水有一个作用加上水汽通道,必然对大气有一个作用。这些都是我们气象学家研究的范围。
这里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地,这个地方地壳活动异常平凡。1950年,8。5级墨脱大地震。,一条18公里长的冰川断裂,从山上跳跃下来,形成我们国家第一条跃动冰川。下面有一个村子,被整体推倒了江里。只有一个老人当时躲到了地窖里,幸免于难。这么大的一条冰川坠入江中,阻断了水流,在上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上缘一直到了灵芝。下流就断流了。许多村民去抓鱼。大约过了几个钟点,冰坝被冲垮,在印度又引发了巨大的洪水,那边感到莫名其妙,哪里来的洪水。这种情况,都是通过我们去那里探险考察,看到了之后对它进行解释。之后,对大峡谷的开发和利用都有很大的贡献。
南伽巴瓦峰下有五段冰川,所以将来进大峡谷第一个旅游点,就是跃动冰川。在这里进行科学教育。到时抬头看南伽巴瓦峰,低头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景区作为大峡谷的旅游开发点。
现在在墨脱与印度的交界处,有一条非法的麦克马红线。当时印度与英国勾结,非法画了这么一条边界线,划走了我们喜马拉雅山南坡9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我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过。所以我们中国人必须自己先把它搞清楚,把资源环境搞清楚,为以后开发这里提供依据。当年我国与印度政府谈判,我们因为考察过就多次到外交部去作汇报。说这里资源丰富,不能丢。现在印度在平原那边修了许多铁路,可以经常看到飞机飞过。而我们这边由于墨脱大雪的封山,每年只有三个月可以与外界联系。当年自卫反击战,我们的军队曾打过去到达印度平原,可是后来由于补给跟不上,只能后撤。前面我们说了,我们科学考察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建设服务。通过我们考察这里的各种资源。我们设想,在雅鲁藏布江那里打一个山洞,洞口上游地方是3000米,下游地方海拔是600米,2000多个流量的水,2300米的落差,30公里长的,这是多么大的水能。三峡大坝的总工程师曾被人问到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回答说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的规模到时将是三峡的两倍半。这么丰富的水利资源,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国家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储备。你说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能丢吗?这样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能源问题完全可以解决,包括印度,缅甸,尼泊尔,国际上所需要的电,我们都能提供。第二个,西部地区南水北调。怎么调?我们国家地形是东南低,西北高,与水流相反,只能靠建坝蓄水,一级一级的调过去。那所需要的能源就可以由这里提供。从五十年代,世界上的许多科学家都说了,要解决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可以在喜马拉雅山上打几个洞。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来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国家知名的中科院院士提出,我们有没有可能引进更多的暖湿气流,打通雅鲁藏布江一直到念青唐古拉山的水汽通道,不是引水,而是引气。我们科学家就是要敢于幻想,我们现在看到天然的水气通道已经存在了。那么人工的通道,可不可以通过引气来解决西部干旱问题。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准备和考察,不是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要把开发和研究提到日程上来,进行模拟试验。我们要付诸于行动。
2.遇险实例-搏斗眼镜王蛇;泥石流中逃生。
那年我们自卫反击战打完以后,返回路过一个印度医院,带回来了一个眼镜王蛇的标本,经过多次转交最后到了我们中科院。现在这条蛇的标本放在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室里。于是就存在一个议题,大峡谷到底有没有眼镜王蛇。1973年我第一次进到大峡谷,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栖动物研究的研究员就问我能不能搞一下这个课题。当时没有能搞。后来一直到1983年7月份,我们考察队来到这里。当时我和生物组住到一起。第二天早上要走的时候,一个门巴老乡跑过来说他昨天下午看到一条大蛇。这时我们要出发返回了,于是我就问搞生物的小李,怎么样?小李说,杨老师,有蛇啊,我们就要去抓,去看看。于是我们就在老乡带着去看。门巴人视蛇为神,我们就对他们解释,我们只是作科学研究。一看,草坪上一条蛇盘在那里。这时小李就说,你们看着我去逮。说起来,我们搞科学研究,五花八门,个人搞自己。我就和搞蛇的小李住到一块儿。他那些蛇,癞蛤蟆啊,都放在一个一个的布口袋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组。他抓到蛇的时候,就对我说,杨队长,帮我抓下口袋吧,那里面可是有好多活着的。特别害怕,但一块儿出来了,总要互相帮助,行动的时候,也需要两个人抬着布口袋,可以看见蛇在那里蠕动。最糟糕的是,晚上睡觉他把蛇挂在帐篷里面,自己呼呼的就睡着了。我看着蛇在里面蠕动,发出沙沙的声音,特别担心蛇跑出来,怎么都睡不着。结果回到拉萨飞北京的时候,过不了安检,机场怎么都不同意带蛇上去,没有办法,最后全部药死。为此他还哭了一场。
那时他去抓蛇,先是用很长的一根树枝把蛇一叉。整个蛇的上身就竖了起来,脖子处一下变扁变宽,嘴里喷出毒雾来。于是他让老乡帮叉着,自己去抓,谁知他刚一往前,老乡吓的就把叉子扔了跑了。我只好勉为其难,抓住棍子,死劲的压着蛇。小李过去,一把抓住蛇的七寸。蛇立刻就把小李缠了起来。这下他摇摇晃晃也没办法了。还是另一个考察队员赶过来,一枪把蛇打死。于是小李高高兴兴的把蛇放在口袋里,还念叨着一条眼镜王蛇。我们都想,昨天它就在这个地方,怎么今天还在,而且不跑。就过去看,发现下面还有25颗蛇卵。这下我们收获大了,抓了一条眼镜王蛇还取了25颗蛇蛋。像白的鸭蛋一样,原来蛇在孵蛋。
这就解决了我们国家科学工作者认为西藏不可能有眼镜王蛇的争议,更新了我们国家新的生物分布。回到了成都,我找到他们的生物室主任跟他谈。他说,历史上,他只知道1937年,有一个美国人在亚马逊河度假的时候,见到过野生状态下的眼镜王蛇。现在我们自己不但逮到了蛇,还取得25个蛋,这实在是很幸运。他说我们没有经验,如果在观察几天会收获更多。
再说墨脱的天险。我在83年带队,晚上住到门巴族的一个自治乡。离开河流20多米高。晚上遇到当地发生特大的泥石流。这个泥石流一下子,就把30多米的公路桥冲断了。我原来以为20米高的营地应该很安全了。没有想到泥石流规模这么大。晚上被惊醒,看见乡民牵牛带狗的往山上跑,气氛特别凄惨。拿了手电一照。看到沟里的泥石流已经涨上来,老乡的房子都飘在里面了。我说,泥石流,大家快收拾精密仪器上山。跨过公路的时候才发现有两个人没有过来。我就翻回去找,他们还说小小泥石流有什么可怕。我说不行,外面已经很危险了。结果,门已经被堵住了。只好沿着窗子出来,跳到马路上,屁股都没掉了。到处都是巨大的冰块。好容易上到山顶,就在上面淋雨等待天亮。第二天蒙蒙量的时候,一看我们昨天住的地方,已经完全被吞没了。后来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在泥石流里的死里逃生。后来看到川藏公路上的等待通行的80多辆汽车,被下来的泥石流一下之就吃掉了。那自然界造成的破坏,有时候确实大的不得了。这就是我们在大峡谷的一些经历,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有机会再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