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9 次) 时间:2001-08-24 10:15:17 来源:黄果 (黄果) 原创-非IT
户外运动笔记之一 气象学与登山探险
黄果
在大家看过今天引进的大片《垂直极限》(vertical limit)之后,一定对攀登雪山这项运动有所了解了。攀登雪山是户外运动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种。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户外运动当作自己的业余体育爱好,然而前一段不断传来民间登山队罹难的事件,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中国登山协会也开始对民间登山团体进行登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攀登雪山运动,在追求自我价值、挑战自我的同时增加安全系数。美国CORE-TEX公司联合OZARK、TNF、BLACKYAK等厂商举行了“心中有数才出发”户外运动讲座。CORE-TEX公司在户外运动领域可以与杜邦公司在竞技体育领域相比美,在IT界行话中都是后台厂商,CORE-TEX的CORE-TEX面料、windstopper面料与杜邦的莱卡被广泛地应用于TNF、NIKE等知名品牌的服装中,CORE-TEX是一层比水分子大300倍,比气体分子小的一层薄膜,因此它可以打破以往那种透气就不防水,防水就不透气的矛盾。
本人自上周六开始在赛特饭店开始旁听讲座,有兴趣的可以一起去。在以后几天还有日坛公园的攀岩讲座,将由澳大利亚与韩国等国家的攀岩高手与攀岩协会参加表演讲解。
此次讲座题目是:气象学与登山探险,由国家登山队的高登义讲解,他自1965年开始从事此项运动,是登山界的老前辈。
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讲义,与一般的教科书相比更具有实战性。他的讲座中主要讲解了天气在登山中的重要作用,以地球的三极(南极、北极与珠峰) 的气象预报作为实例。
下面是他的讲义:
一. 我在国家登山队登珠峰时作天气预报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珠峰的高度是8848.13,是我们国家1975年测定,围绕着1975年登山所发生的与气象有关的事件,值得回味。1975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非常重视我们登珠峰。原因是1960年我们登顶珠峰没有得到世界承认,一是因为我们没有360度的环拍,二是放在顶峰上的毛主席石膏像也没有被后人看到。所以我们这次登顶的意义自然重要。就在七五年的4月20号,体委主任突然从北京发来电报说,据国家气象局预报,珠峰5月7号以后没有好天,所以体委决定,登山队必须在5月7号前登顶。当时我们在这里作的天气预报是5月中旬,下旬有好天,5月7号前的这段时间天气情况不好。但是上级要求我们在5月7号以前,寻找好天登顶。虽然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不太可能,但是作为命令,登山队总指挥王富洲也不得不同意,只好把两个突击队组成一个精英队,突击登顶。在5月5号,17个人到达8600米高度。当时的队长邬泉嶼因为年龄大,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就任命别人担任队长,要求一定要在5月7号前冲上。但因为大风,根本冲不上去,结果大队与队长邬泉嶼失掉联系,队长失踪了。当时的南坡,有日本队也在登顶,我们在竞争是谁将成为世界上首登珠峰的女性,当时我们与日本队都有女队员。结果还是日本队在5月中旬的好天气里抢先登顶成功。当时新任命的队长王红宝在山上没有任何食物和地图指引的情况下无奈下策,当时天气已经非常的好了。所以,我们登山队应该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象规律,不能想什么时候登就什么时候登。那时国家还是指示,五一登什么山,十一登什么山,完全忽略当地自然气候和条件。后来我们登山队利用五月20以后的好天登上去了。从75年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只有尊重当地的气候规律才能完成登山任务。再说1966年,当时我组成有100多人的考察队进驻珠峰。那年,我第一次作登山预报。当时的登山队的任务是利用四个结组,把装备运到8100,第一个结组已到7100米时,我们预测到,当时的南部西风带显示要影响一天的天气,大本营希望登山队员可以在某个地方等一下,结果由于通讯的问题,第一组不清楚情况,顶风下撤,在7000左右的风口处,多数人冻伤截肢。要是我们早些作出报告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第二组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时是气象显示有印度低压,有雪,但天气很暖和,又没有风,当时王福州作为登山家利用自己的能力,道路熟悉,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的第一队要是等一等,避过那天的大风,就不会有如此的冻伤发生。所以,登珠峰最应该注意的天气是:南坡要担心大雪带来的雪崩,北坡是大风带来的冻伤和被风吹下去。1980年,日本队就是因为不相信,结果就是上不了7000米那一部分,受到了足够的教训。一会儿放幻灯的时候,我们讲一讲,怎么通过云看天气,天气条件对登山条件的重要性,好天气是什么,坏天气是什么。登珠峰最好的登山天气,是有南部西风带,和高压带,由于南部西风带稳定好预报。印度高压比较强,如果已经伸过北坡,就是好天。如果正好是边上,风就会非常大,所以一般的预报员不敢用,第三个,气压梯度比较稀疏,就是印度副高亚比较靠南,北极西风带比较靠北,这时候的能见度不是很好,但从风来说比较小。珠峰的不好的天气是西部西风向北积极移动时,就会突然下降,大风中心会非常靠近珠峰顶。第二个,印度低压,从东往西吹,带来大面积降雪,会有雪奔,导致迷路。
二. 登南伽巴瓦峰时的气象预报工作经验和教训
南伽巴瓦峰虽然山不高也是难登的一座山。虽然同属喜马拉雅山脉,但是登山气象条件不同。因为它的海拔不高,只有7000多米,但它正在雅鲁藏布江的水汽通道上,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降水,所以这里最大的问题是降水。当时我是一个人在作预报,主要由西藏气象局用电报发来我需要的每个经度网格上的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然后我自己绘制气象图,和观测。当时有点儿侥幸,但因为作过多次了,有一些经验,所以这一次作的比较好,受到了登山队的称赞,下来我写了三篇文章。攀登珠峰的气象预报和条件;珠峰的旗云与天气变化;南伽八瓦峰的的气象和预报。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联系。
当时国家气象局的预报就与我的发生了矛盾,他们说天气不好,我这里却预报好,最后还是与西藏气象局的专家讨论,他们经过对多年记录的推测,和气象显示,觉得我的预报应该是正确的。当时有增压区,会带来高压。果然后来登山队在卫峰遇到了极好的天气,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登顶。可见,除了要掌握气象资料以为,登山还需要对地质结构,以及自身的条件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当然,我们几年后还是从那里登顶成功。
三. 南极洲建立中山站时的气象预报工作
我们第一次坐着自己的考察船开到南极地区。是由一艘商业抗冰船改装,不是现在专业的破冰船。当时叫极地号。在南纬58度的海域,由于船长不了解南极情况,所以在经过南半球信风带的大浪,来到这满布浮冰风平浪静的海面时,命令船全速前进,结果船在侧面被撞了一个150平方厘米的大洞。后来只好非常困难的在浮冰区里蠕动。有一次通过两个冰山间的一条小缝,抗冰船极其缓慢的开着,因为稍微快了就会引起冰山的移动。结果还是在我们的船刚刚通过的时候,后面的冰山由于水流作用,旋转了一个角度,与另一个冰山形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夹角,就把我们的退路堵死了。这下我们没有退路了就只好往前走。有那么痛苦的20天,因为拱不动冰川,就一直原地不动。后来终于慢慢的接近了我们的目的地。在泊船的时候,我们与船上的工作人员发生了 一点儿问题。因为当时我发现我们旁边的冰面上有冰川移动过的痕迹。根据我的一点儿冰川经验。船是不能停在这里。于是就与船上的工作人员说,应该靠向右边离开有冰川移动的这块儿。但是他说,目前船上探测水位高低的仪器坏了,贸然移动,怕搁浅。他说的也有道理,之后知道我们都错了,因为南极大陆,90%以上被冰面覆盖,所以它没有大陆架。后来就发生了冰崩,大量蓝白相间的巨大冰块咆哮着移动过来。因为在南极的海面上,浮在海面上的冰与水面下的冰的体积是1:7,所以它能把水面下的都翻起来,力量是相当的大。最近的时候,一座巨大的冰山离我们只有几米远。这时候,冰崩的场面是很壮观的,而且是难得机会,我又想拍,又害怕,就在那里哆哆嗦嗦,两腿发抖的拍了一张。远处有已经上岸的同志,他们在高处,因为离得远,以为我们已经被冰山撞上了,有的人就跪下了,有的人喊上苍保佑,当时船上的人都在船舱里开会,这时会也开完了,有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一出来,看见这种场面,立刻就摊在那里了。
高后来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这样写道:雪崩,在目前的科技与知识的局限下还是不可预测的,但产生冰雪崩必须有三个条件:1物质的堆积;2地形;3触发机制。
文章评论:户外运动笔记之一 气象学与登山探险 - 黄果 - 2001-08-24 10:50:11
应大家之邀请,公布课程表 时间 讲座题目/活动内容 主讲人 地点 8月18日14:30——16:30 气象学与登山探险 高登义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18日19:30——21:30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杨逸畴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19日14:30——16:30 南极,北极探险 王新民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19日19:30——21:30 极地探险与宿营 李栓科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24日19:30——211:30 论坛《回顾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发展及展望》 嘉宾及记者参加 待定 8月25日9:30——11:30 攀岩入门及基础 中国登山协会 风雨雪日坛公园攀岩场 8月25日14:30——16:30 攀岩提高定线技巧 中国登山协会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25日19:30——21:30 国际攀岩交流活动 澳洲/韩国 风雨雪日坛公园攀岩场 8月26日8:00——16:30 国际攀岩交流活动 澳洲/韩国 白河天然岩壁 8月26日14:00——16:30 高山登山的前期准备及攀登技术 中国登山协会 赛特饭店银梦厅 8月26日19:00——21:00 讲座庆功晚会 赛特饭店银梦厅 请事先报名。 报名电话:010-65930296 报名传真:010-65857345 联 系 人:朱伟丽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