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7 次) 时间:2001-08-23 17:28:52 来源:黑眼睛郑海威 (黑眼睛) 收藏
时间:2001年08月23日 09:44 来源:刘韧 原创-IT
杨元庆:战况空前惨烈
2001年7月3日,杨元庆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向全体联想员工发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我所敬重和热爱的联想同仁们:
真情地说一句:辛苦了!
新世纪新征程的第一季度刚刚过去,如果要表达我对这季度的感受,只能用一句“战况空前惨烈”来形容,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险。但是这里,我要宣布:我们赢得了这场“开门战役”! 这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业务达成了目标,更是由于其间我们从总裁室到每一位员工所表现的令我难忘的拼搏精神和创业激情。
商用台式、家用台式电脑,是我们的两大支柱,是公司业绩的晴雨表!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大家拚搏进取,拚尽全力,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了,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了,从5月底我们离完成计划还有很大差距的状况下一点一点地拼,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目标,每一步里都含着艰辛,但又都含着迈向目标的喜悦。当目标终于到达,“100%”仍然没有让你们停下脚步,为公司分忧解难的信念让你们毫无私心杂念地继续向前,108%和102%的业绩能够体现我们这二支有着优良传统的“正规军” 榜样力量!
笔记本、服务器在这个季度表现出的不轻言放弃的拚搏精神、大局观和团队精神同样让我们高度赞赏,我相信你们在二季度一定会做得更好!
外设、掌上业务更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本季度全面超额完成销售计划!我们相信,我们将会看到两个新生的力量,正在稳步向公司成熟业务俱乐部迈进!
QDI一季度仍然保持了较高速增长,完成任务的110%。信息运营、IT141、IT系统服务……这些决定着公司未来的业务也都在奋勇向前!
联想已地地道道成为一个拚搏的战场,一线大区、市场部、商务部……都是这战场上的斗士!一切围绕客户,一切为了开源。周末,在全国各大商场的电脑柜台前能看到我们可敬的员工的身影;在每一位大客户的办公室里能看到我们销售人员的身影;在每一个标案的投标地有我们的队伍;在每一家供应商的生产车间里能看到我们督阵的总经理和采购员……
我们的整个“后”系统也都行动起来,你们也是这战场的战斗员!你们为一线提供了更好支持,并想尽办法节省支出,以增强前线的竞争力。
恶劣的市场环境没有让我们倒下,反倒是让我们在充分的危机感下增强了拼搏进取的斗志、熔炼了更加意气风发的团队精神,我们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战位又都箭上了弦。我坚信,有我们这支令人骄傲并可以信赖的队伍,联想就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杨元庆
2001/7/3
红旗还能打多久
(992股票走势图)
《知识经济》:低潮的日子怎么过?
杨元庆:低潮的日子还得过,公司还得向前。短时期的业绩下滑或者短时期的收一收,能让所有员工的弦都绷紧了。
过去我们从没说过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过去只谈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完成任务,而且,从来都感觉只要是联想定的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造成了有些部门的有些人松松垮垮。
《知识经济》:会裁员吗?
杨元庆:外企为什么稍微不景气就裁员?因为裁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裁员能将沉淀下来的东西消除掉,很好利用的话,危机可以转化为成功的手段。
《知识经济》:你自1988年出道以来,从来没失败过,今天是否有失败的准备?
杨元庆:我始终有危机感,始终担心着会出现什么事情,所以,我预警早。今年年初,很多人大概还没感觉到什么,我就已经感觉到了。一点点迹象,我们就能够嗅出味道来,所以,联想很早就在进人和开销方面放缓了速度。
《知识经济》:4月份,公布去年业绩后,股票下滑很厉害,传言你们业绩不好,也有传言讲,你在香港说错了话。
杨元庆:我们给股民提示,就是希望大家不要保持过去那么高的期望。不可能长期保持那么高的增长,但我们还不会差到负增长。
《知识经济》:有业绩下滑的心理准备吗?
杨元庆:我不希望看到下滑,我还是希望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的快与慢,既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努力,也要依赖于市场的整体情况,两者必不可少。
《知识经济》:业绩下滑难道没有产业布局的问题吗?单靠PC赚钱,联想行不行?
杨元庆:联想未来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这是我们企业的价值所在,是连在一起的。联想企业的价值链是这样:从客户到服务,不同的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售前的咨询,售中的方案提供,售后的维护等,最后才到产品。客户到服务再到产品顺序不能错,我们不是将从产品往客户那里推,而是,通过服务将客户向我们的产品引导。
联想一定会朝这方面去争取,短时期服务还不会赚钱,我们认。我们的策略是,先将服务和产品打包在一起,今后再将服务分出来,放在最前面卖。
《知识经济》:你现在也同意,仅仅做PC,无法将联想做进世界500强?
杨元庆:倒不是这样意思,DELL只是做PC,他也做到了世界500强。中国未来的市场也很大,我们也相信自己在这里面的能力,但是,我们认为,联想对客户更有价值,联想对客户更多的帮助是通过服务带给他们的。
为了距离的公正
“你的手下说很怕你?”
“谁和你说的。”没想到正在和我们侃侃而谈的杨元庆语气竟突然变得如此急促,看我们不好回答,他依然追问:“是离我近的人?还是离我远的人?”
“离你比较近的人。”
杨元庆向后一靠,仿佛有些释然。他说:“有可能越是离我的人,我对他们要求越高,对他们进步的要求越高。在记者那里,在客户那里,如果我让大家怕的话,那肯定就不对了。正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在客户那里,在记者那里有笑容,更敬业,更高质量地去工作,所以,我对他们要求要高一些。”不管杨元庆怎样地笑容满面,熟悉他的人还是能时时感到一阵阵不怒自威的“霸气”。
《知识经济》:你是不是在有意和手下保持距离?
杨元庆:我怕距离太近影响了公正。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公正的环境,我要组织好团队,就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上上下下都是业绩和能力导向。上去的人一定有最好的业绩,决不是凭个人关系和我怎么样地好。
《知识经济》:但还是有手下称杨元庆非常够义气?
杨元庆:这一点都不矛盾,关键是我们不能做酒肉朋友,不能太做那些哥们义气的东西,不能天天去喝酒,天天在一起吃饭,但是,作为一个领导,我要从内心体贴下属,想着下属,顾着下属,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工作上的问题,还包括生活上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地方,不是每个人想法都一样,大家工作的动力也不一样,有些人的确对个人生活要求高一些,但这不等于他在事业上就不求上进。比如杜建华,他的乐趣就在工作上面,但我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杜建华。
《知识经济》:你用人,是否也采用柳传志“赛马之中识别好马”的办法?
杨元庆:在实战中锻炼鉴别能力,这个原则从本质上说是不错的,但是,我更看重团队。每个人都不是全才,所以,要利用好每个人优势的一面,避免其短处的一面,所以,我更强调团队精神,强调构筑团队。公牛队只有一个乔丹也不行,所以,在未来联想发展的战略里,就不一定是两座山了,而是一座山,在一座山上,大家地位各自清晰。
《知识经济》:大家都挤在一座山上,上上下下,下去的人就没怨言?
杨元庆:我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和别的企业比较起来,我们这里应该是最少的。公正是我最刻意要去把握的一个准则。
《知识经济》:公正原则导致团队成员能够上上下下,所以,联想再不会出现两座山头?
杨元庆:我们是希望联想作为一个板块去发展,过去存在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但也不是绝对说不可能,联想业务跨度很大,今后也有可能出现新的领军人物。
《知识经济》:怎样补偿下去的人?
杨元庆:短期不动他的待遇,他在原来位置上的时候,也给公司做出过贡献,短期不动待遇是对他原来业绩的肯定。
《知识经济》:你的团队里面,好像没用“外人”?
杨元庆:我们没有刻意排斥外面的人,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特别,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我们是这个过渡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所以,不太容易在外面找到互相认同的人,尤其不太容易在外面找能在上面领头的人。
外企在大陆招的人都是战术的执行者,他们到我们这里来肯定要制定战略,再说,待遇上有区别,文化上也有差异。但是,未来我们国际化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吸引一些国际化的人才进来?已经是我们在考虑和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今天已无退路
杨元庆今天有多“霸气”谁都能看得到,杨元庆过去熬过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太苦了,所以,他说,如果重新选择职业,他会选择轻松一点的,不想像现在有这么大的责任和压力。
在杨元庆看来,成功是就达成目标,不一定要做一个大企业的总裁才算成功,做科研工作也可以成功。“这并不意味着,重新选择,我不会再做企业,做企业也可以选择相对比较轻松一些的啊,比如做做咨询啊……”杨元庆说,他退休的年纪肯定比柳传志小。
《知识经济》:怎样做一个行业领导人?
杨元庆:一、要树立起这个行业的信心。要树立自强不息、发奋图强、能够成大事的信心;二、要有眼界。要有战略的目光,不是说我就具有,但我理解,行业领导人要能看得清楚方向,所制定的战略要能对整个行业有一定影响;三、既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时要有非常宽广的胸怀,对同行不但要尊重,还要想着大家一起发展,而不是,整天想着打死谁,给谁灭了。
《知识经济》:怎样评价柳传志时代?
杨元庆:柳总最大的贡献在于,摸索出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道路。在联想体制还没有完全明确下来的情况下,柳总就能把联想当成自己的公司干,他不等不怨,因此,他抓住了机遇。中国市场发展就那么几年高速发展的时机,而且,联想的发展是在外国品牌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同行忙着或等着解决体制和产权问题的时候,联想已经做出来了。
从获得经营、分配、人事三权变到拥有分红权,最后到占有股权,柳总一直在做着周密的设计,他去争,求变,积极,但不成熟的时候,他决不用强。今天我们接手的时候,联想已经是体制非常好的企业了,完全没有体制方面的后顾之忧。
中关村为什么最后是联想?柳总在这上面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阶段,柳传志是最成功的企业家。
《知识经济》:多年以后,想给中关村留点什么?
杨元庆:一个好的企业,甚至一个可以引人深思的企业,这个企业在管理和文化都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