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7 次) 时间:2001-08-22 13:31:46 来源:刘畅 (刘畅) 原创-IT
杨宇航领跑宽带
2001/06/29-10:06 互联网周刊记者 刘畅
“无论从IT还是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宽带都代表着一个机遇的到来,它的意义,不亚于微电子、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将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一个飞跃。”—杨宇航
【互联网周刊消息】1962年4月23日,杨宇航早产两个月来到人世,祖籍湖南。他到了4岁还不会走路,一直都在医院渡过。上小学后,身体弱,个子矮,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日后会成为中国宽带发展的风云人物。
学高为师
面对记者,杨宇航教授真诚地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1978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杨宇航考入成都气象学院。1984年,留校任教的杨宇航被派到英国伯明翰ASTON大学深造,在电信技术专业学习,主要研究光纤通信,这也是他首次接触宽带。当时计算机网络只在美国和英国有小范围的应用,没有迹象表明网络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毕业之后,为了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杨宇航在英国气象局全球通信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一次他的一个同事酒后很不友好地说:“中国有很古老的文明,有长城,有四大发明,可那是历史故事了,最近一百年,你们中国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如果外星人访问地球,第一站到达的也将是英国。”事实让杨宇航没有办法反驳,但这番话却坚定了他回国的信心,并决定把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
1988年,拒绝了国外多家公司开出的优厚待遇,杨宇航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继续在成都气象学院从事教育工作。1991年,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通信事业,他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在近20年的教师生涯中,杨宇航教过各种通信和电子工程方面的科目,曾经带过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博士后,他的学生如今都在各大企业内做骨干工作。现在,当他看到报纸上自己的学生有了成绩依然会向同事们“炫耀”,按他的话叫做“私心”。
网络先行
杨宇航在上海交大工作几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的研究,并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络——中国科研网,相关技术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电子成果并获得了1995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他所掌握的技术比较领先,同国际处于同一水平。
1995年,他的工作是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最早提出城域网的构架,并参与了上海信息港和宽带网的建设。1996年底,杨宇航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交换中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信息交换哪怕在隔壁也绕到美国的问题。
在此期间,他依靠对国际网络通信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针对中国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人口居住密集等特点,设计并提出了宽带以太网入户的技术模型和运作机制,并率先在宁波等地进行了试点建设,取得了成功。
1999年底,寻求向全国范围推广宽带社区建设的杨宇航,与富有远见卓识的长城集团王之董事长一拍即合,最终促成了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战略转型,成立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进军宽带社区网建设。王之董事长邀请他来出任长城宽带服务公司的总经理。
在王之董事长对IT事业和民族工业的强烈热情的感召下,考虑到长城集团是国有企业,为了中国能够领跑宽带技术、加速发展我国的信息化,进入WTO以后通信基础设施不被外资占领、形成所谓“数字鸿沟”,杨宇航决定加入长城宽带。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正是这位“老师型”的领军人物掀起了中国宽带网络建设的高潮。
长宽加速
2000年2月,长宽在杨宇航的带领下开始筹备。4月,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当时的办公环境很差,只有90多平米,许多前来应聘的人都以为是皮包公司,掉头就走。
长宽从成立到建立以五大区域公司为主体的全国性经营架构,只用了四、五个月时间。从签下第一个合同到签约用户数量超过1500万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用业界许多人的话说“仿佛是一夜之间,长城宽带就象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一下子打开了宽带社区网市场,并且占据了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经过了几个月的“科普教育”般的市场拓展之后,长宽以每天几十万户的速度,很快地让大中城市里的居民,也让网络、通信行业里的人,知道了什么是宽带社区网。谈起这些,杨宇航的心情非常激动,毕竟,在他们的努力下,宽带市场开拓了,用户认可了,宽带业也热了。
2001年2月,长宽市场开拓阶段基本结束,进入建设高峰。目前,第一期的建设工作也已经结束,开始转入运营阶段,公司的成长是按天按周计算的。
“有机会去南京,你可以在南京的大街上任意问10个人,肯定有6个人的家里安装的宽带是长城的,有两个人将要安装,另外两个一定是外地人,”杨宇航对记者似严肃似开玩笑道。
◆ 杨宇航档案:
1962年 生于湖南
1978年 考入成都气象学院
1982年 留校任教,后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
1991年 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0年至今 任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