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00 次) 时间:2001-08-22 12:01:18 来源:笨笨熊 (笨笨熊) 原创-IT
ChinaByte独家:解读上网卡黑幕
08-21 19:45 曹增辉/(ChinaByte)
近日,笔者在国内某知名网站新闻频道看到一则消息,一杭州网民使用当地ISP提供的上网卡上网时,等到月底交纳电话费,却惊闻天价。据称以当时结算费用为准,上网电话费竟高达27元/小时。虽然最后被证实为误计,但如此戏剧性的一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上网卡市场的混乱不堪更是可见一斑。
“资本从头到脚都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商家为追求产品后的暴利,往往不择手段。产品是一个砝码,是撬动称盘的关键,上网卡显然是种“好”的产品。
读完上面的消息,在晒然一笑之余,你是否会想想,如果电话缴费部门所报出的付费单在用户的“承受”范围之内,当然这个承受指的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上网情况及ISP上网卡上所约定的价格的一个大概估量,相信他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面对用户可能是细微的变化,而到了商家那里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利润,由此上网卡后面的“可想象空间”就越来越大了。
看看下面的内容,你或许就觉得用黑幕来形容根本算不得什么过分了
[ISP,真的无利可图吗?]
随着网络接入提供商(ISP)竞争的加剧,硬件投入,系统维护等费用成本的攀升,其中的净利润已经由原来的千分之七,下降到千分之四左右,这是不久前的一个统计结果。
ISP真的如上所言,那样无利可图吗?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ISP属于前期投入比较大的业务,具有象固话经营一样的规模效应,即当用户数量超出某个值后才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其后由规模带动的利润空间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单从北京的接入市场就能分明看出来,齐头数一下,北京ISP经营商的数目足足能吓你一跳,从最初的电信163,169,263等拳王级人物,到神州在线,畅捷网苑2911这些后起之秀,再到上广电(SVA)等大户的新鲜杀入,光是手里捧着信息产业部批准的ISP经营牌照的就达近百家,其他扯关系拉腕涉入的亦不在少数。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数字在国内并非是最高的,ISP拖身上网卡的激战局面清晰可见,其间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重了。
如果没有巨额的利润作支撑,鬼才相信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升级系统,去扩容,去增加带宽。一大堆ISP围在这里,总不是来喝西北风,集体自杀的吧。你或许会问,每年不是有几十个百分比的ISP要死掉吗?征战多年的瀛海威不是也转型了么?很正常呀!有竞争当然就要有退出的,然而竞争之外无法掩饰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否则ICP再穷也不用变着法儿的找他们提成。
[上网卡,“打折”的另类思维]
作为一种商品,打折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积压的过时产品,为了清除库存可以打折;旺季的促销活动,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适当的降低利润,也可以打折。那么问一句,上网卡缘何打折呢?即便是市场竞争的左右,也应该有个比较明显的界限吧,从最低的一毛钱每小时到几块钱,几十倍的差价令人费解,这其中是不是有“不正当竞争”的成分在里面?
商品的价格往往是由自身的成本价值及市场供求曲线共同作用决定的,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打折”和“降价”之间的区别。对用户而言,无论是打折还是降价,都会带来一个很直接的好处,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消费,表现在上网卡这种产品上,就是上网费用的降低。我们知道,“打折”毕竟是阶段性的,一旦外部因素撤离,价格总会由市场作用反弹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当所谓的“打折”变成持续性时,也就是应该换换帽子的时候了,即由稳定性因素造成的“价格下降”,那么上网卡经销商们所宣扬的类似“35元买100元服务”的口号是不是就有“挂羊头,卖狗肉”招摇撞骗之嫌了?为什么不干脆标上35元的价码呢?
很明显,打折的幌子听起来比硬巴巴的砍价格要来劲的多,起码能够多吸引些顾客,或许这还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商场里,每个季节都会有专门的“打折商品区”,这些商品的“脑袋”上往往都盖着一个红色的印章-“不三包”,而顾客在挑选商品时,自然心里也明白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打折的东西绝对没有好的,起码要比不打折的次”,然而人们对便宜货依旧是乐此不疲的追逐。那么上网卡死死抓住“打折”这顶帽子不放,恰恰在利用人们这种心理,让用户以自身的“满足感”来堵住自己的嘴!
[提供商的“承诺”能兑现吗?]
所有的上网卡提供商在出场前,似乎都不忘宣传下,自身有多么庞大的电信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用以使后面“速度快,上网稳定,费用低廉”的论断更具真实性。
它们可以毫不吝啬的说“我们拥有电信,联通,网通等强大的合作伙伴,X00M国际出口带宽,超过五位数的接入端口”,总之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东西,他们都可以脸都不红一下的“添上去”,然而让我们失望的是,前面的修饰语越长,服务质量怎么倒下降了?面对上网卡经销商们一轮又一轮的价格轰炸,网民似乎少了一些应该有的兴奋,多了一点无奈。
上广电北京ISP事业部经理陈信祥告诉记者,“北京的ISP市场竞争激烈,但水准良莠不齐,由于不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也混杂其间,导致了服务水平差强人意,上广电能够介入,当然也知道服务质量的关键!”,从中不难看出,ISP在主叫业务首推上网卡的进程中,服务质量无疑已成了个“槛儿”,能不能过去,要等使用网民下判决。
凡是使用过95963的用户都知道,它的上网电话费用与一般的上网卡基本持平,属北京地区标准价格,1.2元/时,而网络费用则高达2.4元/时,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用户甘心掏着大把的腰包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上网质量有保证,此外普通163,169的拨号费用也均不同程度的高于上网卡的现定值。
对于上网卡低价格冲击市场的现象,263接入的黄明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背后的诟病,“对于经销商,只有一千线的接入能力,他们也敢卖十万张卡,想想,网民能上得去吗?就是在网上,不仅速度慢而且老掉线,所以这只是经销商玩的游戏”。
众所周知,中继线的数量是决定网络速度及稳定性的关键所在,理论上,一条中继线拥有30个端口,而中继线端口与网民间的比例的国际标准为1:7,看看我们许多ISP服务商的这个数字是多少,你应该就明白,利润从哪里来了?提供商信誓旦旦的诺言无法兑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用户怨声载道,提供商不置可否]
单是ISP接入服务商的毛病已经把用户搞的一头雾水了,ICP-ISP合作的夹击无疑更是把上网卡市场搅的漫天风雨,乌烟瘴气,而最终受苦的当然还是用户。
相对ISP而言,ICP以合作的方式获取提供接入服务的能力,在经营上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剔除了设备维护等费用不说,依托背后大的用户资源,价格的打滚下滑可想而知,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下降更快的服务质量。
8月2日,《经济日报》上刊登了汪祥荣先生的一篇文章,《看‘A’上网卡之服务》,其中痛斥了广东A接入提供商的卑劣行径,于后在人民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不知道A公司高层看到了这篇文章,会作何感想?
恰巧笔者也在使用该公司的北京地区包月卡服务,并且也经常出现文章中述及的“无法成功登录”,“拨号占线”等毛病。
此外笔者还发现除了帐号密码资料的修改时常出错外,所使用的北京地区专用包月卡,接入成功后,显示的却是广东地区的IP地址,让人匪夷所思。为此笔者拨通了其北京地区客户服务电话,服务小姐对此也不置可否,或许是对方还算周到的服务,笔者没有质问太多。
显然A公司只是众多“欺骗者”中的一个,也不会是最差的一个,在市场规范监督不利的环境下,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看来更多的要靠自己了。
当你为“诱人”的打折价而沾沾自喜时,是否也想到了,“便宜”的背后应该意味着什么?
笨笨熊 2001/8/22 QQ;293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