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 次) 时间:2001-08-20 09:50:30 来源:黄果 (黄果) 收藏
关于香港与北京报社记者使用互联网情况的比较分析
黄果
一、引言
由于职业的需要,新闻记者在使用新传播工具上一直走在社会的前列,从寻呼机到手机,从电话到电视电话会议,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记者是使用新传播工具的“领头羊”。
随着着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化与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开始采用互联网进行日常的辅助新闻报道,主要表现形式为:寻求背景资料、网络联系采访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新闻、对网络上BBS或聊天室中透露的新闻线索进行跟踪追击报道等。国外记者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起步较早,如今甚至诞生了一门“计算机辅助新闻写作”(Computer-Assisted Journalism)的新闻课程。
记者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群体,以往的关于新事物、新工具的接受程度的调查,多半是从“受传者”方向来进行,探讨媒体对“受传者”的影响,而对于记者来说,在使用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方面,既是一个“传者”,又是一个“受传者”,而记者在接受互联网的同时又传播互联网其形式、渠道与传播内容的差异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范围。
同时,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农村接受创新的事物多半是通过人际渠道进行,而大众传媒的影响较弱,在城市化的环境中,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际渠道和大众传媒对“受传者”接受创新的比例会发生对剧烈的逆转。但记者的群体有着其特殊性,即它是处于城市化的环境中,但其人际渠道也异常活跃,包括与采访对象或记者同行的人际交往。
北京与香港处于不同地域,相同的大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亚文化环境,从记者个人来说,就性别、年龄等微观因素也会造成其使用互联网的差异,因此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两地记者使用互联网的差异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为网络时代的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科建设提出实证性的建议,让更多的新闻专业学生能够得到务实的通过网络采访、收集资料等技能的培训。
2、对两地的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比较,可以从文化环境、新闻教育、使用行为、方式等得到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从“传者”角度出发,试论传者的信息来源渠道与“传者”接受信息与其再传播信息的内容及方式差异。
三、文献回顾
1、 对于记者使用互联网情况的实际调查。
对于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直接、单一调查的并不多。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副教授罗斯和美国米德尔伯格公关咨询公司经历6年时间所研究的《米德尔伯格罗斯印刷媒体与网络研究报告》可供参考,其中对美国的4000杂志和报纸编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几乎75%的受访者称他们至少每天上网一次,这一比例较以前有明显增长。受访者平均每周在家上网时间为4.7小时,平均每周在办公室上网时间为8.7小时。”
对于记者使用互联网也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支持的观点认为:印刷媒体对于网络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当遇到突发新闻或是突然的危机时,记者访问相关公司的网址的成为49%的报纸记者的普遍做法,这一选择列在“打电话约相关机构”之后,位居第二位。记者使用互联网还能方便地得到许多背景材料。
而反对的观点认为:网上信息的可信度问题是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障碍。在调查中发现“其中行业公会的网站被认为是‘比较可信’”,而BBS和新闻组被认为是不太可信。”。网络给新闻业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同时显现出来,许多受访者承认他们报道过互联网上捕风捉影的传闻,并引用没有可靠信誉的网上消息来源。《米德尔伯格罗斯印刷媒体与网络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Steven Ross,认为记者过多地依赖网络会导致工作不专业。
T创新与扩散,这一模式展示了新技术或新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情况以及使用者使用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影响因素。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在1890年所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想知道,为什么在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语言、神话和生产方法等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会被人们忘记呢? ”他选择了三种被传播的文化现象:(1)在1836到1880年间37个国家使用邮票的情况(2)1835年到1885年间美国采用对收税实行宪法限制的州的数量和(3)40年间北方和南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他的结论是在每一个例子中都能发现一种特殊的采用曲线
塔尔德的答案是寻找一般的”模仿的法则”,它与”事物”的特点、人类的”欲求”和”暗示”过程有关。即,他想找出人类接受或放弃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创新的决策过程。然而,虽然他非常简洁明了地提出了问题,但是他的建立在心理学概念之上的模仿的法则很快就过时了。它们没有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此外,当他考察报纸与犯罪的关系时,他并没有看到创新的采用和公众通过大众传播了解某一创新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1962年,埃瓦瑞特·罗杰斯(Everet Rogers)对 506个创新扩散过程和效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在当时,被研究的创新发明包括医药卫生、农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生育、消费品、机械技术和各种其它发明和改革。罗杰斯把创新直接定义为:”个人或其它单位在采用的过程中所认为的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
瑞恩和格罗斯对创新采用的研究被认为是经典之作。该研究报告于1934年出版,由瑞恩统计,主要研究了杂交玉米种和两组依荷华农民采用这一技术的情况。罗杰斯把瑞恩和格罗斯所研究的采用过程分为了5个主要阶段。它们是知晓、产生兴趣、评价、试验和最后采用。
实际上,他们描述的是一个由较有秩序的社会和媒体接触构成的网络,在其中产生了与社会、邻居的互动,再加上大众传播所引起的注意,它们加在一起对创新的知晓产生重要的作用,并且使采用它的那部分人认为这项发明非常重要。正是这一发现,即创新的采用是由既有的人际联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联合决定的,使其对传播学意义非同凡响。
三、理论框架
研究假设:
1、地域之间存在差异,而这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影响带来的。
2、根据市场营销学中创新与扩散中的定义:早期市场是由那些能够以最快速度捕捉到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动向并最早享受新技术所带来利益的行业人士;而大众市场由是由非行业人士主导的市场。因此假设IT媒体与非IT媒体记者使用互联网存在差异。
3、假设记者之间或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影响记者使用互联网的因素之一。
4、假设以下因素对记者使用互联网存在影响,如两地的新闻竞争环境、新闻记者从业人员构成及教育程度、两地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报社对于信息化与网络化的重视程度及投入。
5、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对于记者使用互联网的影响。
四、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与重点访谈的方法比较两地记者的互联网辅助新闻报道的差异与背后的深层原因。
1、研究方法
(1)定性:通过重点访谈的方式,在每地按两个小组各找10人左右的记者或媒介经营者进行访谈组的调查。主要问题集中于不能通过定量方式而判定的因素,如记者本身的使用经历,按时间来划分的使用方式等
(2)定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A、抽样设计
本调查将根据地域分为A、B两组,再在两组中按是否IT媒体分为IT媒体组与非IT媒体两个小组。抽样将收集市面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媒体,采用电话薄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总量初步设为600份左右。
B、问卷设计
2、研究结果,对定性与定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其中将包括
(1)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总结
(2)阻碍记者使用互联网的因素归纳
(3)影响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将包括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报道领域、文化因素与教育因素等
(4)记者接受互联网的使用知识与在媒体上传播互联网知识之间的关系
五、应用
1、对研究机构、研究者:提供了对记者使用互联网调查的第一手的资料,有利于以后做二次资料分析,另外对于“传”者“受传”之后如何影响其传播的方式与内容将是有益的探索。
2、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实际操作:为记者使用互联网提供一些实例,告诉记者在使用互联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归纳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与技巧等。
3、对新闻教育:新时代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记者,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包括摄影、文字、摄像等技巧,同时也要学会网络时代里对网络的应用,包括新闻浏览、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的使用等,本调查将对新闻系开设新的网络传播课程或新闻系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课程有所帮助。
六、研究局限
1、调查方法
抽样样本太小,在抽样的过程中还有部分不足。
除调查法外还可以引入日记法,求得更准确的数据
2、问卷设计
3、理论框架的局限
4、限于某些媒体的商业机密,在调查时不可能深入到媒体内部,了解其真实的电脑数量与上网电脑的数量。
5、被调查者的心理因素:出于个人面子问题,有人在调查时会抬高自己的使用水平,而出于工作的考虑,有的人不会承认报道中借用了互联网,因为担心读者会产生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