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昔日荣氏企业的辉煌,探讨今日中国企业的落迫!(不可不看的文章) - 弹指一挥间,世界皆互联 - 杨海峰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3 次) 时间:2001-08-17 11:20:31 来源:杨海峰 (杨海峰) 原创-IT

企业家,是300年前工业革命的产物,他们对于近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这已被世人公认。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觉醒、充满激情、不断革命的时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缘故,企业家在很长时间内被作为资产阶级和革命的对象归入另册,其中性的说法叫工商业者。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是近20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才逐渐被国人认同的。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个企业家的时代,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长虹的倪润峰,TCL的李东生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这些人不光创造和领导者当今中国最大的几家企业,更在个人的事业上达到颠峰,从管理,从人事,从投资到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见解和独到的地方,好象中国的企业就是他们几个创造了辉煌。在宣扬现代型的企业家的时候,在选择工商业企业管理的案例的时候,这些人都被统统的搬上了舞台。然而,有一家企业我们都忽视了,有几个企业家被我们忽视了,虽然,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人这些企业,但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作为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角度,都是不能少的。
历数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能举出一长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名字,而作为著名企业家的荣宗敬、荣德生,即便是当代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也未必知道他们是谁、做过什么事。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兄弟,江苏无锡人。早年经营钱庄,1901年他们在无锡、上海、武汉、济南,常州开设茂新、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1921年成立茂、福、申新总公司。荣宗敬1938年2月病逝于无锡。
荣氏家族于1901年创办了第一个企业—无锡保兴面粉厂,占地十余亩,沿河而建,厂房紧靠码头。在哪个还没有汽车运输的年代,原料、产品的进出主要依赖江河运输。开始,他们采用国产石磨加工面粉,后来从英国和美国购进钢磨生产“兵船牌”面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对中国投资停滞,进口面粉锐减,荣氏面粉业迅速扩张。荣氏在上海的福新二厂、四厂、八厂。三个厂联为一体,沿苏州河一字排开,尉为壮观。厂区东西厂400多米,全部采用进口设备。这三个厂的建成开工,奠定了荣氏在中国面粉业中的龙头地位,被称为“面粉大王”。80多年前的民营企业,竟有如此规模,实在令人惊叹。
从1915年开始,荣氏又涉足纺织业。1915年申新第一纺织厂建立,占地40余亩,安置从英国购进的纺纱机、织布机。1921年荣氏最大的纺织厂—-申新三厂在无锡诞生,其主体厂房长160米,宽60米,全厂职工达到4100人,年产布105万匹,出纱4200件,用棉花14。7万担。到1925年,共建申新纺织厂6家。到30年代初,荣氏纺织企业拥有纱锭、布机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0%和80%。1921年组建茂、福、申新总公司。总公司实际上是荣氏生产企业的资本经营中枢。总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吞并、兼并了三家面粉厂和四家纺织厂。资本运营促进了荣氏产业快速扩张,在荣氏面粉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有40%的加工设备是租用的,利用其市场和品牌,在两三年内即可赚得的钱把租的厂房、设备买了下来。1903年,荣氏企业自由资本不过5万元,到1929年已经接近1000万,这期间增长了近200倍,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到1929年,荣氏资本集团涉足的行业有面粉、纺纱、织布、电器、五金、钢铁加工、金融等领域。荣氏控股企业达18家,遍布上海、无锡、常州、武汉、济南,拥有职工2万人。到30年代初荣氏企业鼎盛时期,职工曾达到3万多人。为了保障生产、流通的需要,先后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仓、杭州、常熟、平湖、扬州、高邮、姜堰、泰州、济南、九江、汉口、天津设立了原料收购或产品批发部,形成一个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内地辐射的生产经营网络。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向海外出口面粉。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当时已经饮誉海内外。
荣氏为了融资,总公司成立了储蓄部,通过经营网点,面向企业职工和民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到八年不等的短、中、长期储蓄业务。除了直接向社会融资,荣氏还先后投资银行业,荣宗敬本人兼任数家银行的董事。
在企业管理上,荣氏积极引进吸收西方的管理方法,先后多次派人去英、美考察同类企业的管理。在福新第七面粉厂,聘请外国技师稽查厂务,而设备最先进的福新八厂,则直接聘任外国专家萨布恩为之管理。
当“丰衣足食”还是当时中国社会大众最普遍、最现实的追求时,荣氏企业几十年里紧紧抓住面粉加工和纺织业作为兴办实业的立足点,显示出对国情和市场的洞察力。
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关爱及回报社会,既是企业家成功必备的品质,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条件。荣氏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亦投资于社会和企业职工的福利性事业,如开办公益小学、建立工商中学、设立申新职工子弟学校。各种在校学生最多时达到600多人。同时,在无锡兴办了藏书达16万册的公益性图书馆“大公图书馆”。资助地方修公路,并建立公共汽车公司。另外,还兴办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在节假日给职工颁发奖品,举办职工运动会,建立职工俱乐部等涉及职工福利和文化生活的种种措施。这些都体现出荣氏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追求。
荣氏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一个开放的国策,给民间、个人充分的发展自由,从封建观念下的农业文明,到按市场经济需要,组织适应工业文明的现代企业,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在一代人身上就可能完成。这一点,在80年代的中国农民身上,再一次得到印证。不过几年时间,一大批农民企业家、乡村企业、私营企业即已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活跃在当今的中国经济舞台上。
我们似乎不应再用历史的负担和所谓“国情”自己吓唬自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站在世纪末,回眸世纪初的荣氏企业,我们不免有一种历史被隔断的沉痛感。组建股份制、营造企业文化、实施企业资本运营、建立企业生产销售网络等一系列当前企业面临的所谓“新”问题,在70年前的荣氏企业那里,很多都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是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在相当长时期里,热衷于上层建筑的革命和制度创新,反复于意识形态的辩论和争斗,常常无功而返,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依托的社会基础,缺乏经过实业精神熏陶的民族意识。反观20世纪,民营经济得以自由发展的时期。像辛亥革命到30年代抗战爆发前,60年代后的台湾、80年代后大陆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充沛的活力。反之,则是政权经济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活力窒息。这种窒息还从经济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荣氏企业从3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除了受战乱的直接影响外,政权经济的巧取豪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强权、挤压是一个根本原因。1938年,宋子文、孔祥熙的官僚资本的强权、挤压是一个根本原因。当平等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被践踏,民营企业必然被政权经济吞食。
荣氏在以后的日子里,受到了很多不幸,这种不幸是民营经济的不幸、民营企业家之不幸,实为本世纪中华民族之不幸。
可以断言,如果历史不被隔断,今天大陆民营工商业中不难出现一批昨天的荣宗敬、荣德生和今天的李嘉成、霍英东、包玉刚。。。。而申新、同仁堂、瑞蚨祥等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亦不是天方夜谭,眼下海尔、长虹所追求的世界百强名单中可能早就有中国的企业;东方明珠的桂冠会戴在上海的头上,而不是香港;执今日亚洲经济之牛耳的可能就不是日本了。(部分内容摘之老照片)

文章评论:回顾昔日荣氏企业的辉煌,探讨今日中国企业的落迫!(不可不看的文章) - 咕咚 - 2001-08-17 12:00:30

虎父无犬子,荣智健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做的也不错,也是风云人物之一。看来荣氏家族后继有人,仍可辉煌下去。最近控股的中信国安也频频向宽带和广电领域进攻,攻城略地,颇有大家风范。虽然在湖南遭受挫折,但其勇于领先的风格没有改变。但同时也说明荣氏依靠政府资源的发展的方式正在削弱,更像一个纯商业化、市场化企业发展。 我曾亲耳聆听过原中信老总秦晓做的报告,非常不起眼的一个人,报告内容却相当有水平有深度。可见荣老板当年延揽了不少人才。

RE:文章评论:回顾昔日荣氏企业的辉煌,探讨今日中国企业的落迫!(不可不看的文章) - 杨海峰 - 2001-08-17 14:12:40

【(杨海峰)回复(咕咚)的大作】 很高兴看到荣氏家族后代的业绩,希望阁下向我和大家介绍一下中信国泰的情况。

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0267)的基本情况 - 咕咚 - 2001-08-17 15:26:08

【(咕咚)回复(杨海峰)的大作】 中 信 泰 富 有 限 公 司 (「中 信 泰 富」) 的 業 務 集 中 在 香 港 及 龐 大 的 國 內 市 場 , 業 務 重 點 以 基 建 為 主 , 包 括 基 礎 設 施 (如 橋 、 路 和 隧 道) 、 能 源 項 目 、 環 保 項 目 、 航 空 以 及 電 訊 業 務 。 另 外 , 本 集 團 亦 有 透 過 其 全 資 附 屬 機 構 大 昌 貿 易 行 有 限 公 司 (「大 昌 行」) 進 行 貿 易 及 分 銷 業 務 , 大 昌 行 為 本 港 主 要 的 汽 車 及 其 他 產 品 之 分 銷 商 。 本 集 團 在 港 擁 有 多 項 物 業 項 目 , 包 括 大 型 住 宅 及 優 質 商 用 物 業 。 於 一 九 九 七 年 , 公 司 的 總 部 大 樓 「中 信 大 廈」 更 於 中 區 海 旁 落 成 , 為 香 港 海 濱 的 重 要 標 誌 。 中 信 泰 富 於 香 港 註 冊 成 立 , 現 於 香 港 聯 合 交 易 所 上 市 , 並 為 恆 生 指 數 成 份 股 之 一 。 中 信 泰 富 之 最 大 股 東 為 中 國 國 際 信 托 投 資 (香 港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 是 北 京 中 國 國 際 信 托 投 資 公 司 的 全 資 附 屬 公 司 。 1990年-中 國 國 際 信 托 投 資 (香 港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中 信 香 港」) 購 入 本 公 司 49% 權 益 並 注 入 若 干 資 產 , 包 括 38.3% 港 龍 航 空 有 限 公 司 (「港 龍 航 空」) 權 益 及 兩 座 工 業 大 廈 。 當 時 公 司 名 稱 為 「泰 富 發 展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 1991年- 向 中 信 香 港 購 入 國 泰 航 空 有 限 公 司 (「國 泰 航 空」) 12.5% 權 益 及 澳 門 電 訊 有 限 公 司 20% 權 益 。 - 本 公 司 易 名 為 「中 信 泰 富 有 限 公 司」 。 - 本 公 司 佔 36% 權 益 之 財 團 全 面 收 購 大 昌 貿 易 行 有 限 公 司 (「大 昌 行」) 。 1992年- 向 財 團 之 其 他 成 員 收 購 其 擁 有 之 大 昌 行 權 益 , 使 之 成 為 本 公 司 全 資 附 屬 公 司 。 1993年- 向 中 信 香 港 購 入 香 港 電 訊 有 限 公 司 (「香 港 電 訊」) 12% 權 益 、 一 間 位 於 青 衣 島 之 化 學 廢 料 處 理 中 心 20% 權 益 、 一 所 位 於 中 國 江 蘇 省 之 燃 煤 發 電 廠 56.3% 權 益 及 一 所 位 於 中 國 河 南 省 之 燃 煤 發 電 廠 50% 權 益 。 - 與 太 古 集 團 合 資 發 展 一 座 位 於 又 一 村 的 購 物 商 場 「又 一 城」 。 - 由 本 集 團 牽 頭 與 其 他 本 地 公 司 組 成 之 香 港 西 區 隧 道 有 限 公 司 , 獲 得 興 建 及 營 運 西 區 海 底 隧 道 之 專 營 權 。 - 購 入 香 港 空 運 貨 站 有 限 公 司 10% 權 益 。 - 購 入 四 間 位 於 無 錫 之 大 型 製 造 廠 55% 權 益 。 該 等 工 廠 分 別 專 門 生 產 鋼 材 、 通 訊 電 纜 、 精 密 鋼 管 及 發 動 機 。 - 購 入 Manhattan Card Co. Limited ("Manhattan Card") 20% 權 益 , 與 美 國 大 通 銀 行 成 為 其 策 略 性 投 資 者 。 1994年- 購 入 擁 有 愉 景 灣 物 業 發 展 權 之 香 港 興 業 有 限 公 司 50% 權 益 。 - 向 中 信 香 港 購 入 25% 香 港 西 區 隧 道 有 限 公 司 、 28.48% 東 區 海 底 隧 道 公 路 段 、 10% 東 區 海 底 隧 道 鐵 路 段 、 50% 上 海 延 安 東 路 隧 道 及 多 項 香 港 物 業 之 權 益 。 - 成 立 一 合 營 企 業 並 擁 有 其 45% 權 益 , 此 合 營 企 業 持 有 上 海 南 浦 大 橋 、 楊 浦 大 橋 及 打 浦 路 隧 道 之 專 營 權 。 - 參 資 位 於 中 國 河 南 省 之 另 一 間 發 電 廠 。 1995年- 聯 同 中 信 香 港 、 嘉 里 貿 易 及 新 加 坡 發 展 銀 行 發 展 位 於 中 環 之 甲 級 寫 字 樓 大 廈 「中 信 大 廈」 。 - 成 立 一 合 營 企 業 並 擁 有 其 45% 權 益 , 此 合 營 企 業 持 有 上 海 滬 嘉 高 速 公 路 之 專 營 權 。 1996年- 出 售 17.66% 港 龍 航 空 權 益 予 中 國 航 空 公 司 , 所 持 之 港 龍 航 空 權 益 因 而 降 至 28.5% ; 與 此 同 時 , 本 集 團 增 持 國 泰 航 空 權 益 至 25% 。 - 成 立 一 合 營 企 業 並 擁 有 其 45% 權 益 , 此 合 營 企 業 持 有 上 海 徐 浦 大 橋 之 專 營 權 。 - 本 公 司 佔 50% 權 益 之 財 團 獲 得 為 期 十 七 年 之 合 約 , 興 建 及 經 營 位 於 北 大 嶼 山 的 廢 物 轉 運 站 。 - 與 內 蒙 古 電 力 總 公 司 及 新 力 能 源 開 發 公 司 簽 訂 一 份 原 則 協 議 , 合 作 興 建 及 經 營 一 間 位 於 中 國 內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市 的 發 電 廠 。 1997年- 增 持 東 區 海 底 隧 道 公 路 段 之 權 益 至 64% 。 - 西 區 海 底 隧 道 四 月 開 始 通 車 。 - 大 昌 行 簽 訂 多 項 於 中 國 經 銷 及 代 理 各 種 牌 子 汽 車 之 合 約 , 包 括 慶 鈴 , 神 農 富 康 , 尼 奧 普 蘭 巴 士 及 奧 拓 。 - 成 立 一 合 營 企 業 並 擁 有 其 50% 權 益 , 此 合 營 企 業 持 有 重 慶 長 江 李 家 沱 大 橋 專 營 權 。 - 購 入 中 電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 權 益 。 - 將 尚 持 有 之 香 港 電 訊 權 益 全 數 出 售 。 - 本 公 司 之 總 部 中 信 大 廈 落 成 。 1998年- Manhattan Card 進 行 私 有 化 , 本 集 團 出 售 其 20% 權 益 予 主 要 股 東 。 - 一 個 由 本 公 司 持 有 15% 權 益 之 財 團 投 得 一 幅 位 於 香 港 廣 東 道 的 地 皮 作 重 建 發 展 計 劃 。 - 北 大 嶼 山 的 廢 物 轉 運 站 投 入 服 務 。 - 大 昌 行 及 株 式 會 社 資 生 堂 以 各 佔 五 成 權 益 形 式 合 組 聯 營 公 司 , 在 本 港 、 澳 門 及 南 中 國 從 事 市 場 推 廣 及 分 銷 由 資 生 堂 集 團 生 產 的 化 粧 品 。 - 「又 一 城」 開 幕 。 1999年- 出 售 於 上 海 浦 東 電 廠 、 南 京 及 無 錫 之 自 來 水 廠 及 無 錫 收 費 公 路 的 全 部 權 益 。 - 收 購 了 山 東 威 海 新 力 熱 電 有 限 公 司 49% 股 份 。 - 由 西 區 海 底 隧 道 之 股 東 組 成 的 合 營 公 司 投 得 經 營 香 港 海 底 隧 道 之 管 理 合 同 。 - 增 持 東 區 海 底 隧 道 鐵 路 段 之 40% 權 益 。 - 出 售 於 中 電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中 電 控 股」) 的 15% 股 份 予 中 電 控 股 。 2000年- 增 持 東 區 海 底 隧 道 公 路 段 之 5.36% 權 益 至 69.38% 。 - 成 立 一 間 合 資 公 司 在 中 國 投 資 一 項 固 定 光 纖 網 絡 建 設 工 程。 - 購 入 山 東 晨 鳴 新 力 熱 電 有 限 公 司 49% 權 益 。 - 推 出 首 個 電 子 商 貿 項 目 - CarNet (汽 車 網 站)。 - 購 入 太 古 洛 士 利 有 限 公 司 並 易 名 為 大 昌 行 保 健 藥 業 有 限 公 司。 - 購 入 電 訊 1616 集 團 , 而 該 公 司 易 名 為 中 信 電 訊 1616 有 限 公 司。 - 投 資 於 中 信 國 安 有 限 公 司 之 50% 權 益 。 2001年- 購 入 慎 昌 有 限 公 司。 中 信 泰 富 在 本 港 及 中 國 的 業 務 可 集 中 分 為 四 大 類 , 包 括 基 本 建 設 、 貿 易 及 分 銷 、 物 業 發 展 及 工 業 製 造 。 在 其 後 網 頁 你 可 讀 取 更 多 有 關 業 務 規 模 的 資 料 , 如 基 本 建 設 類 包 括 主 要 路 、 橋 和 隧 道 , 以 至 物 業 發 展 。 另 外 , 我 們 的 全 資 附 屬 公 司 大 昌 貿 易 行 有 限 公 司 , 亦 為 全 港 最 大 規 模 的 汽 車 經 銷 商 之 一 。 中信泰富公布2000年全年業績,純利34.3億元,增長16%,接近市場預期的上限。受增發股份影響,每股盈利1.56元,增長只有12%。 純利上升主要是航空業務盈利增長1.2倍,至14.8億元。旗下附屬公司國泰及港龍客運量及貨運量出現明顯改善,並分別創出公司本身的全年載客人次的紀錄。 基建業務盈利微升2%至13.2億元。其中東區海底隧道盈利增加,而西區海底隧道的虧損減少。國內的基礎設施收入穩定。另外,發電業務盈利大幅倒退54%,主要是由於在1999年出售中電(0002)15%股權及上海的發電廠,但國內電力需求增加,使國內電廠的收益上升,抵銷部份負面影響。 地產業務盈利下降43%至4.2億元,主要是需就新建成的愉景灣隧道發展成本撥備2.44億元。而去年出售愉景灣海藍居及時峰所得的售樓收益亦不及1999年出售盈翠半島的一半。投資物業的租金收入則錄得大幅增長。 集團正委託母公司北京中信替旗下「奔騰一號」申請電訊牌照;同時亦與國內擁有電訊營運牌照的公司磋商合作,希望最後可以成立一間擁有全面的電訊經營牌照的企業。今年在國內電訊業務將投資20-30億元。 中信泰富网址:www.citicpacif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