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1 次) 时间:2001-08-12 17:04:58 来源:北伐军 (北伐军) 转载
今天的社会,就像一辆被科技拖着飞驰的马车,科技犹如脱疆野马越跑越快,使得马车失控颠覆的险情环生,人们面对“自由网”,不知是该欢呼还是该惊叹:这到底是大革命的前奏,还是大毁灭的序曲?
自由网:大革命的前奏还是大毁灭的序曲?
心远
互联网技术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种软件引出另一种软件,一种技术引出另一种技术,生生不已,滔滔不绝,从“各领风骚三五年”到“各领风骚三五月”。继Napster和Gnutella对传统产业和现有的网络巨头产生重大冲击之后,“自由网”(freenet)又成为网络业者议论纷纷的话题。
爱丁堡怪才放出又一个“瓶中魔鬼”
《一千零一夜》中那个被渔夫放出的瓶中魔鬼的故事,人们早已熟知。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环境中,可以说到处都有可能钻出“瓶中魔鬼”。“自由网”这个“瓶中魔鬼”是由英国著名的软件设计家、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部伊安·克拉克(Ian Clarke)放出来的。
Napster遭到唱片巨无霸们围追堵截、连施重拳、被压到五行山下之际,正值整个网络业弥漫一片愁云惨雾之时。标榜“自由”、“免费”的互联网是否注定是一些理想主义者的高科技“乌托邦”?互联网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的种种赞歌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彩色泡沫?“自由网”从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缝隙中冒出头来,对通行法律和规则发出了喧哗怪笑。
今年24岁的伊安·克拉克,瘦高个儿,据说除了意大利香肠以外只吃素食。在他6岁的时候,在爱尔兰的纳万观看了一个电脑战争游戏,从此迷上了电脑。
1998年,在爱丁堡大学电脑科学专业就读的伊安·克拉克在做一次学生作业时,发明了“自由网”技术。他攻克的其实只是一个难题,但却是个非常关键的难题:匿名技术──这下启开了装有“魔鬼”的瓶盖。
去年4月26日,他宣布,将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软件编程专家,联合创建一个与现行“万维网”并行的名叫“自由网”的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在“自由网”上冲浪的人都使用匿名,“自由网”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无法对其进行审查和限制,“自由网”的JAVA源程序也完全公开,类似于Linux,这个新的网络系统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拉克的一句名言是:“版权是个拐杖,信息要求自由却是内在的本性。”他认为,信息传播应是不受限制的,它不应该掌握在政府和公司手中,自由和匿名表达的权利是最高的真理,“自由网”正是争取天赋人权的一个好工具。
不难看出,克拉克倡导的理念与Napster一脉相承。“自由网”更有巨大的潜力去接过Napster奄奄一息的火炬:Napster依赖一个中央服务器,很容易被封锁;继之而起的Gnutella虽然分散了,不可能被关闭,但Gnutella 却不能匿名,无法隐藏用户的IP,一旦被追查,冤有头债有主,总能水落石出,找到责任人;而“自由网”则能匿名自由交换信息,责任人完完全全地隐身了,这就给那些对社会主流观念持有异议的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所以有人很得意地说:“自由网将终结版权、知识产权、审查机关和封锁”!
“自由网”顿时风靡全球,用户和开发者成几何级数增长。
“自由网”和万维网
“自由网”中的“自由”(free)一词,在英文中兼有“自由”和“免费”的意思,“自由网”的特点也正兼有这二义。
“自由网”是与“万维网”结构不同的另一种系统,虽然它们都是在互联网络上运行。
“万维网”是在HTTP下运作;“自由网”则在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环境下运行。“万维网”采用服务器——客户机结构,“自由网”则采用所谓点对点“对等”(Peer-To-Peer,简称为P2P)的网络模式。“万维网”是中心和边缘的结构,处于中心的服务器很容易被屏蔽;“自由网”则是“多中心即无中心”,所有参与者都是客户,又都是服务器,无法集中控制──甚至其开发者都无法控制。有成百上千的用户,就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用户越多的地方,信息越流畅,就像滚雪球一样。关闭“自由网”,就必须关闭所有用户,而不是仅仅关闭几个网站。谁能对整个客户群进行屏蔽呢?彻底删除资料几乎不可能。
具体地说,“自由网”上所有资料都是加密传输,随机、分散、多次存放,某一个具体信息的位置无人知晓;由于每个用户都储存数据,所以即使部分用户不在网络,他人仍能查阅。“自由网”上的网址和终端口(Port)不断变化,任何人要阻挡某一个具体信息在“自由网”上的传播,都将徒劳无功,要追查这个信息来自何处,也将会枉费心机。
“自由网”用户发出的查阅请求会传遍整个网络,并检查经过的每个站点。同时,每个站点保留请求记录和收到的数据拷贝,直到没人需要时才删除。这样,站点资料的人气度会改变网络结构,资料逐渐移到查阅用户的近处──站点间的跳跃数(HOPS)渐小。同时,未来的请求会转向经常获得资料的站点,带宽由此而相对增加,查阅因而逐日加速。
举例来说明吧。你在“自由网”上找美国黑人女歌星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的MP3作品,你打入whitney_houston-dont_fear_the_reaper.mp3,发出一个找文档的请求,就会传遍整个网络,检查它经过的每个节点。奇妙的是,经常使用“自由网”,就能不断自我更新,使“自由网”拥有非常有效的带宽。克拉克经常这样阐述:信息数据经常是在美国生产,在欧洲应用。使用“万维网”,当欧洲需要某个信息时,必须每次都穿过大西洋。而使用“自由网”, 这个信息将在第一次时穿过大西洋,而以后欧洲用户再请求使用它时就不需要找这么远了,只需要到最近的欧洲节点上去读取了!如果有很多用户需要它,它会在“自由网”那些相关区域多次复制。克拉克称这种效应为“网络削减效应”(Web’s Slashdot Effect), 当一个时段内,大量用户同时需求某个网页时,如果是在“万维网”上,服务器会降低速度;而在“自由网”上却正相反,能够有效利用网上那无数用户的带宽,一旦文档被索取,就会在那里建立这个热门文档的镜像,提升读取速度──可以说用户越多,速度反而会越快!
“自由网”还有一个特点:对请求信息的字串作散列化处理。两个只差一个字符的字串,如China-Arts比ChinaArts仅多一个“-”,就会散列成极为不同的值。这意味着对用户发出的请求进行监测和特征字串分析,几乎不可能。
“自由网”与“万维网”既然根本不同,而一般电脑上网,都是在“万维网”上浏览,那么“自由网”就算有这些特点,与一般网络用户有什么关系呢?
“自由网”的设计者考虑到了目前还是“万维网”一统天下这个现实。虽然它与“万维网”是不同的系统,设计者却提供了一个称作Fproxy Gateway的接口软件来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转换,使一般网络用户,用熟悉的万维网浏览器IE5或者Netscape,就可方便地浏览“自由网”并在“自由网”上存取信息,几乎就像在“万维网”上一样方便。
“自由网”上钥匙多
一般的PC或UNIX只要支持JAVA都能运行“自由网”。在互联网上许多软件园地能够找到自由网软件(FreenetJview.zip),它只有800K。安装完毕之后,你的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自由网”的图标,启动之后,一个小兔便乖乖地趴在你的系统托盘上。
“自由网”采用“One-Way Encrypted”高级加密机制。作者建自由网站时,产生SSK(Sub Space Key)的钥匙对(Key Pair)。其中,“私钥”(Private Key)由作者自己秘藏,用来更新网站、加入文档,这样能够严严实实地保护作者和文档,防止外人加入假资料;浏览者搜寻资料时则需要使用对应的“公钥”(Public Key)。
“钥匙”这个词听起来很新鲜,说白了,“私钥”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密码,“公钥”就相当于“万维网”上的网址。“自由网”把网址都称为“Keys”,此词有“关键”之意,但国内业者通常把“自由网”的“Keys”译为“钥匙”或“公钥”,倒也形象贴切。
“自由网”没有中心服务器,这曾经给查询“钥匙”带来很大困难。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怎样不暴露发布者的身份,而又能传送给使用者?使用者在“自由网”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
目前,已经有两项技术趋于成熟:一个是In-Freenet Key Index,即自由网钥匙库,它让用户通过自由网匿名提交或下载钥匙;另外一个是In-Freenet Crawlers,就像“万维网”上的雅虎一样,能自动地在“自由网”搜查公钥。在任何一个“万维网”大型搜索引擎上,只要敲出“Freenet keys”,便可以找到很多“自由网”公钥,或进入“万维网”中的公钥服务器。这里介绍几个“万维网”上的公钥服务器:
http://www.altavista.com
http://www.thalassocracy.org/keyindex
http://www.freegle.com
http://www.freenetproject.org/index.php?page=keys
“自由网”有一个特点,即放到“自由网”上的文档不能更新,因为同一个钥匙不能对应两个不同的文档,更新的文档加入“自由网”后需要对应不同的钥匙。那么网站如何更新?目前有两个巧妙的机制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是DBR(基于时间的重定向),另一个是MSK钥匙,令同一“自由网”公钥在不同时间指向不同的一系列文件。
热心的软件开发者还免费提供自动发表、更新网站的软件,其中两个最普及的是Manifest和FreenetMirror,Manifest还带有自动下载整个自由网站的功能。
浏览“自由网”就像浏览自己的电脑
MSK@SSK@NLgvvGUTGnwgEN9jKEeC3G6jhEEQAgE/freenews/freenet//index.html.
这一长串字母代表什么?乍一看,像不像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电脑键盘上乱敲出来的“涂鸦”?如果你真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就是“自由网”的一个钥匙,通过它,你可以找到并下载任何MP3作品。“自由网”的钥匙是否太难记了?却有人十分陶醉地说:今后一段时间里,这种以MSK或KSK开头,后面跟上一个@的长串“乱码”,也许正是掌握真正免费的互联网的金钥匙!
人们也许会问,有什么理由会促使放弃简单易记的www.xxx.com,而偏偏要记录如此复杂难懂的msk@xxx呢?
理由是充分的。我在网上读到一位署名“易水寒”的“自由网”网迷,半真半假地表白了何以如此迷恋:1、你可以匿名发送任何资料,而不用担心音像商之类的家伙把你告上法庭;2、你可以匿名浏览、下载任何信息,而不用担心诸如好莱坞之类把账单寄到你的家里;3、没有人能够阻挡你浏览、下载任何资料,因为‘自由网’是通过分布在全世界无数服务器的缓存来存储资料,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操作、存储信息文件──别担心:‘自由网’不是间谍,你的电脑不会有任何机密被人提取,别人只能观看一些从其它电脑那里放在你电脑中的加密文件的备份,如同你发送给其它电脑一样,而且占用硬盘空间很少;4、不须为网络速度担心,‘自由网’会作智能分类,越是被浏览次数多的文件,便会被自动备份到更多服务器的缓存中,也就会越来越快;5、完全保护你的隐私,事实上,浏览‘自由网’其实就像在浏览自己的电脑。”
“浏览‘自由网’其实就像在浏览自己的电脑”?双击小兔图标,启动你的浏览器,在“自由网”的主界面上,你会发现你的电脑已是一台虚拟的服务器在网络上运行,没错,你现在就是在浏览自己电脑上一个“自由网”网址。你不难体会“自由网”为什么是不可控制和不可屏蔽了吧,谁能阻止你浏览你自己的电脑呢?你也完全不必为你的电脑安全担心,因为这时,你的电脑内所有资料已经完全被One-Way Encrypted加密了,正像“自由网”发明人克拉克所说:“谁都不能控制和偷窥‘自由网’,包括我自己!”同时,像所有免费软件一样,你也可以在“自由网”主页http://freenet.sourceforge.net找到它的源代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修改和升级完善。
“自由网”开发者也思考过发e-mail并给e-mail加密的问题──开发“自由网”的宗旨正包含这些──e-mail可与你平常所用的一样,在“自由网”平台上运行。其实早有个更大的开发项目,叫“自由网上样样有”(Everything Over Freenet),包括网上游戏!
将无政府主义思想移植到网络上
“自由网”被誉为“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自由软件”,它突破了互联网原有的限制,充分挖掘了互联网潜在的共享优势,将对商业化的互联网技术增加全新的内容和动力。“自由网”每天都在飞速扩展并越来越复杂,可以确信,它将给信息流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也许真如“自由网”开发者说的:这是一场“文化大革命”!
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大胆的网络创新之一,超出了大多数技术人员的想象,也远远超出此前Napster和Gnutella的层次。如果说Napster和Gnutella的冲击波效应,意味着现有产业利益格局的大变革,那么“自由网”的意义则更深刻得多。像Napster一样,“自由网”一经推出也立即激起反对声浪,但这次发出尖锐抨击的不仅是唱片出版商,也不仅是基于经济利益。考察这些反对意见,不能不说,抨击“自由网”的声浪,有其重要的依据和道理,自由网带来的政治、法律和社会难题实在太多。
美国《时代》周刊去年夏天刊登对伊安·克拉克的采访,大标题是《信息无政府主义者》。对克拉克的这个定位,看来很能得到人们认同,英国一家报刊也说:“伊安·克拉克正致力于将无政府主义思想移植到网络上。”批评者担心,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督,可能会使“自由网”成为色情和盗版的避风港。克拉克却反驳说,对信息价值作出判定的不应是“某些人”,而应是“所有人”──如果色情内容受大家欢迎,那么“自由网”中这方面的内容肯定会很多,“这说明人性本来如此嘛”。
就算“人性本来如此”,就该放纵下去么?英国一个监督网址的独立机构“互联网看守者组织”,对“自由网”可能被利用来干更邪恶的事情忧心忡忡。该组织的主席罗杰·达林顿告诉《新科学家》周刊:“‘自由网’存在着被罪犯、恐怖主义者和恋童癖者滥用的潜在可能。”英国警方也警告,“自由网”可能使监督互联网和追踪电脑犯罪难上加难。
自由从来就是双刃剑,在自由度极大的网络空间里更是充满两难。自由软件和互联网上自由传播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软件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如新兴的Linux操作系统就得益于网上自由传播和自由改进。不过,这种自由软件机制确实潜伏巨大的危机。例如,最近一系列著名网站在黑客大规模攻击下吃尽苦头,这对那些视网络为“绝对自由的王国”的人们来说,不啻是一记重击。这次黑客袭击事件,与“网络洪水”软件在互联网上的自由传播就不无关系──德国一位不满20岁的青年米克斯特编写的这一软件,能用大量垃圾信息堵塞网站服务器,直至把它弄瘫痪为止。像“米克斯特”这样的软件作者遍布世界,网上自由传播的黑客软件、解密软件难以计数,它们一旦落到恶意黑客手里,后果不堪设想。世界多数国家的信息安全法规都严重滞后,缺乏必要的法律解释和有效的执法手段,面对这种局面,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顾不过来,更遑论从根本上解决?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但网络本身如果处于缺乏管理的“绝对自由”状态,人类势必会遭到来自网络的报复。取消监察的确可以保护独特见解,但这同时意味着也可能成为色情、盗版和各种犯罪活动的天堂。年轻的“自由网”发明者宣布:“你在‘自由网’中拥有一切自由的权利!”但是却不愿去考虑:如何防止人们滥用自己的自由权利;他们或许对人性有一种天真盲目的信仰,把“人应该依照本性行动”奉为金科玉律,却不愿正视:人性并不是单一的,人性中也隐藏着毁灭人自身的因素。
有人说宽心话:如果“自由网”能够走好开始的几步,以后也许会成为解决网络中个人隐私被侵犯等问题的最根本措施。因为“自由网”是分散分布,不可能会出现中央管理者控告某某违反版权的事情,在这里每一个公钥都是加了密的,所有用户也都以匿名形式出现,因此几乎不太可能出现个人隐私遭跟踪、被偷窃等非法情况。但是,这一好处未必能抵消“自由网”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忧虑。
科技的超前与管理的滞后
如果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自由网”,我们要说,这实际上表明了科技的加速度“爆炸式”发展,与不可能以同样速度发展的法律、伦理、文化之间日益激化的冲突。 “克隆人”是一例,“自由网”又是一例,弄得人们不知该欢呼还是该惊叹:这到底是大革命的前奏,还是大毁灭的序曲?
在人类历史上,进攻性武器和与其相对应的防御性武器的发展一直基本上同步,有“矛”就有“盾”,矛盾双方在对立中发展,在竞争中改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物降一物:有了机关枪就有了坦克装甲车,有了坦克装甲车又有了穿甲弹;有了巡洋舰驱逐舰就有了潜艇,有了潜艇就有了猎潜舰……然而武器发明上的这种对偶现象,在核导弹和反核导弹的关系上出现了例外:核导弹发明了数十年,人类没有发明出一种能有效抗衡的防御性武器系统,这使人类不得不在蘑菇云阴影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半个世纪,深怕某个狂人手指一按,地球玉石俱焚。而苏联解体,更让人提心吊胆:随着社会混乱,核弹关键部件落到不法分子手中的可能性大增,也就意味着核攻击的危险性大增。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网”正与此相似。
“自由网”这个“瓶中魔鬼”被放了出来,再让它回到瓶中是不可能了,但它的问世,一定会催发相关管理法规的制定,催发相关制约性技术的研究,会有很多人去想方设法用一个更大的瓶子罩住它。但是眼下,我们只好将不发生恶性事件的希望,寄托在所有“自由网”用户的良知上,只是不知道是否所有人的良知都能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