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CEO - 他山之石 - 周不通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6 次) 时间:2001-08-11 15:48:50 来源:周不通 (周不通) 转载

解读CEO:传统企业的政治规则应该改变
周永亮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CEO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这种热潮直接缘起于新浪网CEO王志东解聘事件,这迫使中国各类企业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本的力量和对CEO的真正认识。
  免职CEO:对传统权力体制的冲击
  一是传统的权力意识和资本规则的关系。近期关于人力资本的话题热起来之后,许多人似乎为自己缺乏资本又希望创业和控制企业的经理人找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解释。一旦有资本力量或者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们对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提出挑战,他们就难以接受,往往习惯于用一人的意志压制代表资本力量的董事会其他成员的力量,尽管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比较西化的称呼———CEO。
  二是传统的人事任免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的关系。在我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的一点是一个领导人或者一个管理者(即使是一个中层管理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失误或错误的时候不能被免职,何况是一个组织的一把手。在官本位思想严重的我国社会文化中,我们的企业往往像在行政机关一样,是我国许多企业最高领导人更新换代成为难题的深层政治文化原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不断地优胜劣汰、不断地更新换代、不断地根据竞争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者,这些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维护效率、适应竞争,尽量使组织结构简单化,而企业是公众的企业,是股东的企业,是相关利益者的企业,不是某一个人的企业。这就是美国每年都有一些CEO被解职的原因,CEO被解职只不过是公司经营决策的一个普通环节。
  透视CEO:在现代企业中意味着什么
  一个简单的问题:CEO是什么?
  从语义上讲,CEO的英文全称为chief executive officer,国内一般翻译为首席执行官。据国内有关学者论证,在传统的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设立CEO一职,事实上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时的一个结果,其初衷是要解决由于公司规模过大、董事会决策效率不高、决策层与执行层脱节等弊端,也就是把一部分本应由董事会决策的权力下放给职业经理人,为了区别传统意义上负责执行决策的总经理,美国人想出了CEO这一职位名称。按照这样的治理结构设计,董事会主要讨论重大战略决策,具体发展与实施决策权由CEO来定,同时配以主管财务的CFO,负责日常运营的COO以及打理技术的CTO或信息技术的CIO,这些O们组成了公司最具实权的金字塔顶小团体,CEO居诸O之首。
  如果从上面的论述看,CEO的出现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理革命之后又一次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之举,主要是为了解决董事会和经理班子之间的脱节问题。但是,我们在与美国、日本等企业界人士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都对此不置可否,一些人对首席执行官的译法表示了强烈的不理解,而且在美国企业中目前已经没有了“general manager”(我国对于总经理职位的英文译法)的说法,只有CEO的称呼,而且很多州的公司法中都明确规定了CEO的职位设立方式,但权利不完全一样。
  以往,我们一般都把中国企业的总经理译为CEO,因为译成general manager,当前的美国人不知道是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总经理的职位基本上可以与美国的CEO相一致。而且从美国公司对CEO的职位描述和考核方式中也看不出CEO与董事会对总经理的考核有多少实质不同。
  请看全美公司董事会联合会蓝带委员会的《示范性CEO职位说明》:
  1.营造一种促进道德行为、鼓励个人正直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2.维持一种有助于吸引、保持和鼓励在各个层次上由最高素质员工组成的多样性群体的积极、道德的工作氛围;
  3.为公司制定能够创造股东价值的长期战略与远景,并推荐给董事会;
  4.制定能支持公司长期战略的年度业务计划和预算,并推荐给董事会;
  5.确保公司日常事务得到恰当管理;
  6.持续努力实现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目标;
  7.确保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价值不断提高;
  8.确保公司在行业内占有并保持令人满意的竞争地位;
  9.确定公司有一个在CEO领导下的有效的管理队伍,并有一个积极的管理队伍发展、换届计划;
  10.与董事会合作,确保有一个有效的CEO职位的继任计划;
  11.制定并监督重大公司政策的实施;
  12.担任公司的主要代言人。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CEO确实履行了一部分董事长的职权。但是我们知道,董事会和经理人的权力划分尽管在法律上是清晰的,在理论上是清楚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则始终存在着权力交叉的关系,常常因为企业的不同,董事会赋予经理人的权力也有不同,有的经理人权力比较大,有的则比较小,并不是名称叫了CEO,权力就有所变化,而CEO的权力也因为不同的企业而有一定程度的不同,CEO只不过是第一经理人的美国称呼。也就是说,CEO与传统经理人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差别,他仍然是公司的第一号打工仔,是职位最高的雇员,并不是企业的主人,而只是一个经理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对企业的经营负全责,不管他是否持有公司的股权。
  有的同志提出CEO与总裁是不同的。在我们国家的企业里,企业的总裁与总经理只是叫法不同,没有实质性差别。这里有一个语言误会,我们在交流中一般都把总裁翻译成“president”,而在美国,这个译法会引发很多问题,政界称总统为president,在企业界,president则是企业领导者的称呼,而且一般情况下,其特定含义是企业的法定代表者,在很多场合相当于我国企业的董事长(与董事局主席———chairmen相似,但略有不同)。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情况:当我国企业的总裁们递交名片的时候,美国人会问:你是企业的president,你的CEO是谁?我们的企业家以为总裁和CEO有重大区别,纷纷改称CEO,实际上,别人可能是以为你是企业的法定代表者或董事长,当然会问你的CEO(经理人)在哪里。
  因此,CEO这个职位只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对企业第一经理人的称呼,与我国的总经理、总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中英文的翻译中可以互译的,都是企业的第一雇员,都要对董事会、对股东负责,是为董事会和股东服务的,任何CEO都不能凌驾于董事会之上。
  解读CEO:我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启示
  CEO的风潮已经有沸沸扬扬之势,并引起了国际资本的注意,他们不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免掉一个CEO这么有热情,当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其一,我们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即使是在所谓新经济代表的网络业。
  仅仅是领导人称谓的变化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功夫应该下到实处,要合理确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第一经理人的权利和责任,完善决策、执行和监控体系。在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中,第一经理人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叫CEO还是总经理或总裁或其他。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你设了CEO,即使你本人就是CEO,仍然是一种传统的企业政治体制。而那些CEO们也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董事会的主宰者。
  其二,我们的企业领导者以及有关人士对国际规则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接受或不了解,这对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是不利的,也很难与国际资本市场顺利接轨。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人往往热衷于引进国际资本,但从内心抵制国际资本规则。王志东事件确实反映了我们社会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理解的肤浅,对风险资本甚至对基本投资规则的不了解,即使是那些与国外资本打交道多年的前沿人士;或者是这些人对此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由于没有亲身体验,也不能体会这种规则的冷酷性;当资本规则真发挥作用了的时候,我们往往有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那种感情色彩和同情弱者的心态,甚至有个别人还祭出了“民族主义”的大旗。看来,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不是市场能力弱势,也不是技术能力弱势,而是制度弱势和观念弱势。
  其三,我们的企业政治规则应该有一个彻底的变化。企业是存在政治的,有权力的竞争就有政治的竞争,有政治的竞争,就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关键在于这种政治规则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潮流的,还是传统政治规则遗留的产物。实际上,传统观念对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直接体现在企业政治中,传统的政治游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其中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主要领导者的能上不能下问题(我国企业中层能上能下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最高权力斗争必然是鱼死网破的结果,即使今天被迫离开了岗位,明天一定要设法卷土重来,甚至不惜代价;体现之二就是企业政治游戏规则缺乏透明度,斗争手段不规范,双方都搞暗箱操作,往往对企业的发展不利,也对大量的中小股东不利,甚至会搞垮一个好企业;体现之三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中国是个喜欢英雄和侠客的国度,企业里也往往难以“免俗”,创业者、技术英雄或最高领导人往往成为企业的象征,不利于企业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因此,在中国将加入WTO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市场将是全球市场、面对的规则是国际规则,就应该首先变革自身的企业政治规则,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