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 次) 时间:2001-08-07 13:41:17 来源:张广军 (心飞) 原创-非IT
最近读了一篇程序员写的《我看文人》,文中的观点本人颇不以为然。
作者通篇洋洋洒洒千字实际上说得就一件事,一件什么事值得作者花这么多工夫呢?在他看来,作家应该不受市场经济干扰,静心写作,才让人佩服,而如果大肆张扬,就未免俗不可奈了。乍看之下,似乎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
也许作者自己平时的为人就是如此,看见别人出头露面,心里就老大的不舒服,因为他惯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啥牛的?!有本事跟某某人比去!”。可是,为什么要那么刻薄,不能稍微宽厚一点呢?别人也没有认为自己很“牛” 啊!大狗叫,小狗也要叫,这世界才公平,如果因为一两个文学巨匠挡住了其他人前进的道路,岂不是文学整体的悲哀?无名小卒的作品,如果不是也许有嫌夸张地喧闹了一番,怎么能吸引他人去读?如果是那样,恐怕连作者自己也还不知道贾平凹、梁晓生、余秋雨,他那篇文章就没法写下去了。如果文人全都躲在静室中专心写作,不求扬名,你说这有什么好处?再说可能吗?你可以鄙视这些名人,但你不能否认社会需要他们,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有重大差异的,你可以佩服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内在美,但你不能因此而鄙视其他的人。也许,你认为余秋雨的作品太滥、太狂,但问题不在余秋雨身上,是出版社要迎合读者的啊!有什么不满,你就对着出版社好了,反正人家出版社已经受够了扳子,再挨你几下也不要紧,而且人家只考虑赚钱,兴许连你的文章都没工夫去读呢。再说余秋雨的四处演讲、访问似乎也太刺眼,比较钱钟书的闭门著述显得太俗。好,俗就俗吧,我想余秋雨是不会在乎别人说三道四的,因为他很清楚,在历史上,具有真正高尚人格的人,反而会被一般人当作庸俗,所谓“大雅”之后的“归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听过余秋雨演讲的学生数以几十万计,其中有多少人茅塞顿开,有多少人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啊,你说余秋雨是为了沽名钓誉吗,我倒宁愿认为他用自己的小小私心换来一个大大的公心,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那样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一定会招来他人的鄙薄,但他毅然不顾,默默承受着,去做他认为对人类、对社会、对祖国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你能说他不是大智大勇?什么才叫“沽名钓誉”,要看他的公心是否大于私心来决定,我看那些被世俗言论吓怕了的闭门学者们才是沽名钓誉!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个人的所谓“品性”,是真正的私心!钱钟书躲在静室中,之所以没有被人认为“沽名钓誉”,只是因为他写出了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文学巨著,他的公心大于私心。
话说回来,那些走红的作家们也是普通人啊,人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的生活、吃饭问题没准还全靠他呢,如果他清高一些,闭门研究,象个皓首穷经的腐儒,不仅对社会来说形同废物,对自己亲人来说也是太没有责任心了,靠老婆的工资养活自己?什么东西!也许人家梁晓声从心底里压根儿就没把自己当作什么作家,戴什么帽子是社会的事情,他只是把自己的写做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能够偿还买房贷款、帮助自己远房亲戚脱贫的赚钱营生呢!和出租车司机的赚钱方式不同,但目的却一致,你可以批评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但是正象成功的电影续集不断、成功的软件升级不断一样,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学经济学当然不明白。
所以包括作者自己,我们每个人不要刻意把作家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好象这种职业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实际上作家也要生活、也要赚钱养家、也要供子女上学,一样很辛苦的,如果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为我们中的哪怕一少部分人带来精神上的收益,我们为什么不感谢他们,而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呢?谁是真正的俗人,我看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