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主义时代(二) - 经济顶好 - 丁浩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2 次) 时间:2001-08-07 10:46:19 来源:丁浩 (丁浩) 转载

在“制度主义时代”,还可以看到张五常的最新文章,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张五常之所以了不起,不是因为他在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当领导,而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念书,那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据点,出现了若干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在当学生的时候,张五常出手不凡,完成了轰动学术界的毕业论文。后来,他留居美国教研,跟一帮美国经济学大腕交往密切,似乎有称兄道弟的味道。这样,我先入为主地相信他肯定有过人之处。再看他的文章,笔法偏向平实直白,但说理极其透彻,有轻描淡写寸铁杀人的境界。

别人的文章看多了,我也开始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但说来惭愧,我的思考始终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一方面是我的学术素养不足;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没有必要研究得那么复杂。或曰:在简单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研究复杂的问题没什么现实意义。

所幸,杨小凯的出现让我找到了莫大的安慰。英雄所见略同不敢说,杨小凯的来头跟我这样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听了杨小凯近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见解,觉得他的话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这是千真万确的。

记忆所至(如有差错责任在我),杨小凯的观点包括:中国首要的经济问题是农民贫困,农民贫困是人为歧视所致,必须废除户籍制度,在农村确立土地的个人产权,并允许自由交易;中国经济增长的桎梏是投资限制,在高利润的垄断产业,应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自由竞争;中国改革的危险在于根本制度改革滞后,因为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入,经济苟且繁荣,暂时掩盖了体制矛盾,存在积重难返的危险。

杨小凯的成长经历颇有一些神秘色彩。据说文革期间他16岁时写了一篇《中国的未来》,引起高层关注,闹得康生也要追查这篇文章的后台。后来他坐过牢,其间苦读《资本论》,萌发了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改造的念头……通过各种阅读材料,我知道他是实力很强的一位经济学家。有人说他是中国经济学家中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人选,这话虽然不能当真,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杨小凯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居澳大利亚某大学任教,现在同时受聘于北大。

在我看来,经济学上没有什么比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取舍问题更为重要。由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可见,这个问题关系千百万人的生死、世界政治版图的划分、人类历史的走向……苏联和中国的实践结果表明,公有制是失败的经济体制。虽然直到今天中国还有人在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争辩与呼吁,但没有一个中国人为了经济原因移民到“真正”施行公有制的朝鲜。

公有制为什么必然失败?在接触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之前,我从没见过有人能用如此简单的语言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作出如此可信的回答。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一旦失去地心引力,世界必然出现混乱和灾难。地球引力虽然重要,但因为人们习以为常,他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存在。茅于轼先生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中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没有它,经济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正确的价格信号如何产生?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施行全面公有制,抹煞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界限,无法产生正确的价格信号,结果就是经济崩溃、人民贫困。

实行私有制(或称个人产权制)和自由交易,可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在收入和财富上的差距——因为这样,有人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人类社会失败和罪恶的象征。这个问题在道德观念上也一直困扰我,后来看到钟荣朋“私有公用制”的说法,我才感觉轻松了很多。

举例说,盖茨有800亿的个人资产,但其中的绝大部分,他是一辈子也消费不了的。这些资产在运营中给政府创造税收、向社会提供就业,受益者是公众。盖茨死后,他可能把资产捐献给社会,这是化私为公。如果他把资产全部留给后代,遗产税固然少不了,另外,只要小盖茨不是精神错乱,他还是不可能把几百亿的个人资产消费殆尽,其中绝大部分终究是“私有公用”。所以,仅仅因为出现分配差距就要否定市场制度,太苛刻了一点。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兼容,在部分公有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结果如何?有两种情况:如果允许自由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将被淘汰——因为全国人民不可能有效地去监督和制约某个厂长、经理,所以“全民所有制”企业必然低效。今天来谈论“搞活国有企业”是个误会,如果真能搞活,还用这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干什么?张五常说过,“国有企业不要谈搞活,要谈就谈搞死”,这是企业改革的唯一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