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7 次) 时间:2001-08-07 00:05:59 来源:杨海峰 (杨海峰) 转载
其实,这不过是一篇电影随笔。
本以为在这个人人都喊着理解王家卫的时代,自己可以不再说他了。可是有些事就象爱一个人,开始了或许就是永远。
也许和很多人不同,我是通过一首特别好听的歌Califnia Dream而知道了重庆森林和王家卫的。而不是通过铺天盖地沸沸扬扬的广告。后来陆续看了他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堕落天使》《春光乍泄》及现在的《花样年华》。
先前几部片子都是先看影评后看电影,那是种很奇怪的感觉。似乎总让人在不经意中想要否定什么挣脱什么。而《花样年华》却是很纯粹的在毫无影片意识的状态下看完它的。
《花样年华》应该是王家卫风格的延续,一如既往表现了他的理念,成为其又一部情绪化电影。故事成为暗淡的背景,情境和情绪,浮雕一般凸显出来。
仿佛凸显于模糊的积满灰尘的玻璃。“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就象久远的John Denver的Country Roads和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这部电影中,内心的挣扎与纠缠已经完全被六十年代的怀旧气氛淹没。是幽闭内心世界的外化。记录情感的留声机不断播放的50、60年代老唱片,周璇的优美嗓音,路灯下雨水溅落的破旧青石板,昏暗暧昧的灯光,狭镒幽暗的窄弄,沙哑游离的爵士乐……
整部影片中透露着荒凉、压抑、甚至有点单调的氛围。感觉就象大朵大朵绚丽的鲜花枯萎后,芳香依旧弥漫在房间里,让人在记忆中悼念它那曾经拒绝枯萎的激情,连同无奈和感伤勾起旧时光破碎片段后的情爱诉求。让人想起20、30年代的旧上海。昨日黄花,纵然美丽依旧,终究只能留下平淡隽永的回忆。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模糊情事仿佛是一个遥远的童话。惆怅无奈。
最有印象影片中两个人栖身的斑驳的雨中街角。模糊的眼神和语意含糊的语言。他们始终在试图表达着什么,可最终还是无法面对他们自己。当他们的心灵想要说话的时候,只有借助他人的言语。最后周慕云只能孤独对着吴哥窟的树洞绝望地诉说曾经的秘密……
也许大多数人生活在处于社会边缘,处于被现代文化排斥压挤的尴尬处境。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独特的感受与体悟。彼此需要仅有的沟通。人与人之间试图了解着别人,一切却都是徒劳。仿佛隔着层玻璃。只有当时间在它上面积淀下厚厚的灰尘的时候,才会惊觉它的存在。也许玻璃不像脆弱得可以捅破的纸片,然而纸是看不到对方的,而玻璃却可以。始终就隔着那层我们感觉不到的玻璃,让彼此无法真实的触摸到对方。就像周慕云和苏丽珍,两个人守在自己的空间里。落寞,隔阂,而疏离。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满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满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已逝的岁月”。
模糊记得弗洛斯特的诗—-
“也许很多年很多年以后
我会叹息着讲起这次遭遇
树林中叉开两条路 而我——
我选择那条少人走的
而这已造成重大差别”
再次相遇时,会不会有一个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也许当一切的花样都无以为继的时候,我们只能空着两手握一个并不存在的怀旧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