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销售经历(为PCONLINE约稿) - IT市场评论 - 张栋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37 次) 时间:2001-08-04 18:45:37 来源:张栋伟 (zdw) 原创-IT

一次销售经历(为PCONLINE约稿)
1997年的时候,其时PC市场刚刚起步,市面上国外的PC很是紧俏。用户能买到国外品牌的PC是比较“不计血本”的。因而,作为国外某著名品牌的国内总代理,销售业绩非常好,在中关村还是很有名气。
但是到了年中,市场出现了状况。
INTEL公司开始重视日渐繁荣的中国市场,越来越把先进CPU投放国内市场的时间间隙减少。133MHZ作为最新的CPU,成为国内用户的目标之选。
作为国内总代理,很早就获得了国外厂商发来的内部函件,在INTEL发布166MHZ之后没有几个星期,就向厂商订购了133MHZ的PC,于是,500台原装机器就从美国口岸发出,转香港准备进关。
正在这个时候,国家开始了第一次面向IT行业产品的打击走私活动,各种报关程序突然变的很烦琐,500台PC就在香港整整羁押了4个月,终于姗姗来迟,到达了北京。
我们第一次感到了摩尔定律的存在——-市场的主流已经成为166MHZ。
这意味着,500台PC将永远成为库存,至少将赔进去血本!
更换成166MHZ CPU?这不但增加成本,而且最重要是—中关村当时根本就没有货!
怎么办?这些问题自然难不住中关村的创业者们。
打磨CPU!

于是每天的工作除了把PC搬来搬去之外,还增加了一项重新打磨CPU的工作。
在97年,真正了解计算机的用户还很少,几乎没有人懂得PC内部的部件信息。就这样,每天的销售倒也很正常。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这天,公司来了一个东北的客户,财大气粗的带着近百万元的汇票来访,要求买166MHZ的品牌机。我们自然立即小心接待。听说了他“寻遍了中关村,都是打磨的166MHZ”的经历,我们拍着胸脯,保证我们的原装性,而且,出示了我们“XXXX电脑中国总代理”的授权证书,以示确定性。
但是,显然我们低估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对手。
客户是东北某大集团的资深工程师,83年即赴美深造,长期在自动化和工业控制方面有研究,对于电子器件的了解程度可以用“专家”来描述。
他当即提出,由于需求比较紧迫,要求立即去库房看有没有现货。并且,显而易见,他希望能亲自看到PC本身,而不是我们所描述的什么“总代理的信誉”。
怎么办?几个人的头上都要冒汗了。要知道,所有的PC的CPU都已经在昨天送到其他地方去打磨了,全部是空机器啊。
好在前一天晚上,为了验证库存的计算机对于166MHZ CPU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从别家借了一个真正的166MHZ CPU,现在正在库房。于是一边硬着头皮带着客户前往5公里以外的库房,一边偷偷通知库房—–“立即把166MHZ CPU装入机器,等候用户来检验”。
显然,客户对满库房码放的整整齐齐、包装完好、标识崭新的国外原装计算机相当满意,在相互恭维了一套官话之后,正题提出了。客户要当场查验一下CPU。
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销售人员都紧张起来了,库房的人员也开始不自在,大家的眼光都跟随着客户的手指尖。。。。
“把那台搬下来我看看!”
“好的,您稍等”。
几个人七手八脚的把一台高高叠放在上面的计算机给搬了下来。
拆开包装箱,打开包装塑料袋,拧螺丝,拔出CPU。。。。
这时,我看到了库房主任眼中划过一丝不容易觉察的狡诈的笑意。
客户很熟练的用指甲划掉粘在CPU风扇和CPU之间的硅胶,掏出放大镜(我KAO!纯粹是有备而来啊),仔细端详了约莫十分钟。。。。。
空气都凝聚了。
“这。。。。。。才是真正的166!!!”
全场哗然。

之后自然不必说,签收了汇票,连夜安装了所有打磨好的“166”,包括替换了那台“真正的166”!
数年以后,公司改做其他业务了。一天,这个东北客户又带领了几个财大气粗的主儿来找我们买机器,据新来的客户说是经过多方打听,被这个专家坚决要求介绍到我们在这里的。听说了我们已经不再做计算机业务了,这位专家很失望。
“当时,我仔细一看,这才是真正的166!!!”
他一边再次向他的同伴说着当年的经历,一边惋惜的摇着头。
“唉,可惜这么有信誉的公司。。。。,唉,真可惜。”
:)

本文作者不提供涉及该文内容的厂商品牌、公司、当事人姓名等一切咨询事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