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廉:榕树下的童话 - 菩鲁 - 王晓红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66 次) 时间:2001-08-02 11:17:23 来源:王晓红 (菩鲁) 原创-IT

朱威廉:榕树下的童话

文/菩 鲁

  朱威廉是1994年从美国来到上海的,那时他23岁,身上带了3万美元,一个人,下了飞机,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机场,发呆。
  说熟悉,那是父母的故乡,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便是关于上海的点点滴滴,当然,是旧上海;说陌生,在美国出生的他,面对多年来萦绕于脑际的”故土”的突然呈现,迷惘,也难避免。然而他就这么来了,这正是他想要的,到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开始他的闯荡,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虽然那时的他如此年轻,还只能算是个”男孩”。在这个父母的故乡,没有一个人是他所认识的,他甚至从没有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的华人,走来走去,走去走来,讲着他熟悉的汉语,有些还在讲沪语。站在上海街头,朱威廉难免兴奋,那都是他熟悉的语言啊!他随着行李和那3万美元”创业启动资金”一起带过来的,便是从小被严格教育训练出来的流利的汉语和沪语。
  住进一家五星级宾馆,朱威廉开始了他的创业过程。他要做”直邮广告”,这种基于internet的广告形式,在美国早已铺天盖地地展开,在当时的中国,却还没有一家公司尝试过。他还记得去工商局申请执照的那天,要填表,拿着那张表格,他捏紧了笔,用他所能写出的最认真的字迹填写着每一栏,表格交进办事窗口,被扔了出来,里面飞出这样的话:”这什么字!你认真点写不行么,老大的一个人,写字和小孩一样!”没有说什么,威廉又重新领了一张表格,更加努力地写起来,可是他的字就是那样歪歪扭扭的,表格又被扔了回来:”你会不会写字啊,中国人怎么能把字写成那样!”他不得已,只好向办事的人解释了,自己是美国长大的,字写得不好,等等。办事人员一听他是美国来的,眼睛都瞪圆了–听他那口纯正的中文,哪里像个”外宾”啊!不再责怪他的字不好,办事人员帮助他清晰地填写了表格,并且,成了他在上海的第一个朋友。朋友的那句”中国人怎么能把字写成那样!”激励着他练字,今天,朱威廉的汉字虽然还是有点小孩子气,却已经清晰规整得多了。
  五星级的宾馆慢慢变成了四星,然后是三星二星地逐级下滑–创业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到后来,他住进了月租600元的小破房,晚上躺在咯吱作响的床上,看着斑驳的墙壁,他几乎要退缩了!是的,他的家,那个有着疼爱他的父母和三个姐姐的温暖的家,那个开着七家连锁中餐厅的富足的家,那个与朋友们比邻让他不知道什么是孤独的热闹的家。而他远离了它,在这里,中国人当他是外国人,即便他讲着一样的汉语甚至沪语,他们对他冷淡地避开;在这里,外国人当他是中国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孤独的时候只能自己品味。他知道了”由奢入俭难”的真正含义,特别是当”俭”不是一种”修身养性”而是因为”捉襟见肘”的时候。而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他家里开着的中国餐厅那些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带着一腔热情回国创业的员工们。还很小的时候,他就看着餐厅里的人,带着积蓄回国,然后留在餐厅的人们开始打赌他们失败后归来的时间,果然是那样,经过了三两个月,灰头土脸的他们回来了,该切菜的继续切菜,该掌勺的继续掌勺。他在床上想像着自己回家时被餐厅的人们亲切地嗤笑着,拍拍他的肩原谅他”少年轻狂”的样子……他不能回去!
  他记得很清楚,从15岁开始开跑车的他蹬着自行车去谈生意,进了某公司的门,递上名片,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我们是一家’外资’的广告公司,我是总经理朱……”不等他说完,对方已经把名片扔还给他:”外资公司?哪有总经理来跑业务的……”言语中的轻蔑让他脸上发烧。他忍着那分难堪,转头离去,背后传来的声音让他终生难忘:”瘪三!”
  当然也有顺利一点的,他以流利纯正的英语与某外资公司谈生意,进展顺利,对方对他的创意和能力非常欣赏,表示非常愿意合作,紧接着,为了确立信任,对方提出,到他的公司看看。这是很正常的步骤,很合理的要求,对方的眼睛带着温和亲切的微笑,他当然也不能拒绝。他所租的办公室,他的公司,就坐落在上海市的一所政府办公楼里面,房间狭小,没有经过什么装修,而办公室的门对面就是本层的厕所,不时地飘进缕缕气味……他尴尬地,带领着他的客户,迈进他的公司,脸上带着不自然的笑容。对方也很绅士地客套着,只是语气中的亲切变成了似乎带着嘲笑的礼貌,他知道对方对”他的公司”的”实力”已经不是简单的不信任了……送走客户,他在办公室的那张旧椅子上慢慢坐下,开始准备下一场艰难的谈判。跌倒了就爬起来,他可不是个脆弱的”男孩”。21岁的时候,威廉从大学毕业做了一名警察,在枪支泛滥的美国,做警察是非常危险的职业,他经历过艰苦的训练,经历过差点让他送命的与匪徒的枪战,甚至每天巡逻的时候,都要竖起所有的神经因为不知哪里会冒出一个枪口让他从此销声匿迹。在美国,警察的酗酒现象严重,离婚率极高,危险时刻伴随着他们。威廉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天巡逻前在更衣室换衣服,警察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祈祷,有的对着衣柜里贴着的图像跪着默念着什么,有的不停地吻胸前的十字架……每个人都希望这一次的巡逻之后,还能够平安地归来。做了一年警察,因为一次追逃行动中的车祸,威廉的左手粉碎性骨折,住了三个月的医院才好,好运气的他没有失去那只手,他也离开了警察这个职业。可是,他的意志力却早已在这经历生死的一年警察生涯里磨练了出来,早已与其他同龄的”男孩”们拉开了距离……坚持不懈的努力,给他的生意带来了转机。
  现在的朱威廉,是个成功的商人,联美广告公司的执行董事,总经理。

  1997年的圣诞节,远离亲人的威廉制作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开始了他在网上的文学创作–这就是”榕树下”。
  和所有的文学的个人主页一样,他开始自己写文章,然后,慢慢地,在网上传播开来,便有人开始在他的主页贴文章,就这么慢慢扩大,网友的投稿从无到有,他开始体会了交流的快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因为交流而不再孤独,于是他的主页就红火起来了。一般情况下,一个个人主页要是红火起来,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了:他要看投稿,要回应网友的来信,要更新页面。网络是开放的,网友是真诚的同时也是苛刻的,个人主页的站长,常常因为不能坚持更新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控制的自己的主页而慢慢被网友们冷落和遗忘,而坚持,如果像写下这两个字那样容易,也许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曾经优秀的个人主页消逝了。对朱威廉来说,一切外在的情形,自然也是如此,只是,他坚持了。
  那时候他的生意已经非常的忙,而榕树下也已经热闹非凡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站点。每天甚至会接到400多篇来稿,网友的信自然也总是塞满了他的信箱。他工作之余,常常要拿出四五个小时来读稿件,更新页面,回复E-mail。有时候,一份来稿,网友附上一封信:”亲爱的威廉,你能不能给我的文章写一段序呢?”威廉就老老实实地写上一段序。”亲爱的威廉,我的文章有点不是十分满意,你能帮我改动改动或提点意见么?”……威廉总是不拒绝网友们的要求,不论他走到哪里,手提电脑都随身带着。他的生活,紧张得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闹钟,白天是公司的事务,晚上是网友们的榕树。甚至他到外地以至国外出差的时候,也不忘了更新他的主页。最惊人的一次是他在英国伦敦的时候,他需要拨号到国内上传文章,更新主页,编辑来稿,为了一次更新,他支付了两千多英镑的电话费。他不在上海的时候,榕树下的内容甚至会更精彩,因为那时候,”站长的话”不仅仅是通常的内容,还有他在当地的见闻和奇遇。他把榕树下当作心灵的休息所和梦想的归宿,用心呵护着它,不辞辛劳,不问代价。就这样地独自维持这个站点,他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仅仅凭借喜欢文学的那点热情是不够的,创办一个站点并且让它吸引人,凭借的是才华和热情;维护一个站点并汇聚一个站点,凭借的则更多的是责任心。他的榕树下,是一个网友们展现才华自由释放的园地,而当更多的人从榕树下享受到这种快乐,就会有越多的背后的园丁的工作让威廉头昏脑胀地忙碌着。他不想让网友们失望,一旦他作出了承诺,他就要坚守,不能让他的主页像其他销声匿迹了的主页一样,他觉得那是他的责任,虽然他本可以不那么辛苦的。
  到1999年5月,他独自维护这个已经非常庞大的站点已经一年多了,大量的来稿来信搞得他身心俱疲。他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组建一支编辑队伍。他拿出了100万元,请来了以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等网络作家为代表的非科班出身的”文学青年”们来与他共同主持榕树的事业。难啊!榕树下的资金都是他自己在提供。在商业化的压力下,为了不被掩盖和吞没,榕树下迅速扩大,已经成了全球中文原创文学网站的No.1。虽说网友发表作品在榕树下是没有稿费的,但网站分摊到每篇作品的成本大约是100元钱,以现在的投稿量,威廉原先设想的他个人每年花费100万人民币养着网站的做法不可能实现了。而令榕树下困惑的是,如果不做深加工,它最大的资源–网友的文章是无法转化为赢利的。理想的模式是将文章收拢,加工,以传统书刊和电子书籍的形式进入流通,在这流程中,网站和文章作者都能有所收入,这个原创文学的舞台才能存在并发展下去。
  这个过程,就像一次蜕变。威廉的榕树下,已经不能简单地成为他个人以及喜欢他的网友们的后花园,它被推到了市场的前沿,要开始商业化的运营,威廉已经不可能重新成为”个人主页榕树下”的站长,而作为”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的CEO,肩上一下子多了很多压力。他的其他公司还在运营着,赢利中很大的部分被他投入到榕树下,他在用他的事业”供养”着他的梦想,而这样的日子,是艰难的。他必须让榕树下本身也能够赢利,能够让”梦想”本身茁壮地成长起来。
  如今,榕树下已经出版了70本书,发行145万册,并与大量的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一个”超媒体平台”,收支逐渐趋向平衡,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威廉在美国长大,他的家在一座只有两万人口的小城,而他们是城中惟一的华人家庭。除了在家里,他没有机会讲汉语,更没有什么汉语文学的教育。那时候,他是城里人人都认识的中国娃娃。可是就是他的父母,教给他一口流利的汉语,还让他爱上了中国的文学,没有他的父母,便不会有他的榕树下。
  创办榕树下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做一个让网友们可以发表作品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他自己写的文章,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国外长大的华人的作品,诙谐自然毫不做作,”网络作家”称不上,”文学青年”可是绰绰有余的。像流传甚广的《网络chat照妖指南》便是他的大作。那是初上网的人必读的入门宝典,读了之后可以去聊天室找MM了。而他描写在美国的学生时代的《孤独者Matt》则真情流露,让人们感动于他们简单而真诚的友情。还有他的《生死搭档》,那段做警察的经历从此不仅让威廉自己刻骨铭心,读过的人也被那超越生死的情谊深深震撼。榕树下热火朝天地蓬勃着,他的才华感染着大家。
  他在榕树下,是个”大哥”式的角色,没有人因为他是”老板”而对他毕恭毕敬,也没有人刻意地去讨好奉承。那是他的家,他和他的朋友们在里面工作,经营着中国的原创文学作者和读者们的理想,于是他们忙碌地快乐着。网络使威廉不再孤独,他不再是徘徊在别人的群体之外,而是成为了一个真诚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群体的中心,看着自己的梦想就在那用他的奋斗成果建成的有着一株”大榕树”的大办公室里,由自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实现着,他满心都是欣慰。
  一边经营着广告公司一边忙碌着榕树下的发展,他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在商场上,他用他的诚信和才华争得了自己的成功,然后再用这成果去抚育自己的梦想,把榕树下由一株小苗养成了参天大树。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幸福: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丰满,让他的每一天都神采奕奕。而这样的他,更能够肆无忌惮地聪明着,灿烂着,快乐着,自由着。虽然忙碌,却连脚步都愉快地踏着轻松的节奏。就像一株临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地,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滋润地光亮着。
  他曾说过,如果没有榕树下,按照在美国的规律,事业成功的他也许就该尽情地”享乐”了。换车,泡妞,吸毒,他的生活也许已经醉生梦死。但是,既然他在那个圣诞节制作了这个主页,既然有了榕树下,他的”享乐”也就换了方式,无论回家多晚,他必定会去看看榕树,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有时还以长帖回网友。他在榕树下获得的满足是别处不能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