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搭台,让他们跳舞 - 夜间工作室 - 辛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1 次) 时间:2001-08-01 13:20:59 来源:辛捷 (三米) 原创-IT

“我来搭台,让他们跳舞”
——访上海创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相宇
计算机周刊:“首届中日IT企业交流论坛”日前已经落下帷幕。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来看,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作为此次活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创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R CHINA)从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感兴趣的是,创河日后想在中日IT企业之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金总:
就这次活动本身而言,我们起的作用很明显,就是中日软件厂商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首先,通过我们创河的牵线搭桥,中日软件厂商通过沟通,然后达成某种默契,最后配对成功——也就是达成项目合作。这有点像现在电视上流行的“非常男女”或是“玫瑰之约”什么的。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次活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这次中日交流并不仅仅是项目洽谈会,而且还是一个交流会。这些参加活动的日本从现在来看规模算是比较大了,但这些企业刚刚建立时也就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但它们发展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成长为知名的上市公司。这些发展经验,对国内的软件厂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样,与会的日本公司对中国的软件业也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软件人才,有优秀的项目开发经验,更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日本的这些企业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中国同行了解中国的软件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河公司又充当了中日IT企业之间企业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因为如此,政府、学术界都这次活动都十分支持,认为对促进中日民间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机周刊:创河公司在中日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架起了一道桥梁。那么,在创河这样的公司出现之前,我们的国内软件企业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对外合作和交流的呢?
金总:简单一点讲,过去是点对点,现在是面对面。在以前,国内的一家厂商想接到国外的项目非常难,而国外的公司想找到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也不容易。因为信息的沟通渠道非常不畅。试问,作为国内的厂商,我怎么才能知道国外的企业有什么样的项目,并且知道这个项目刚好也是适合我做的。这样的问题,对国外厂商也同样存在。所以,在以前国外厂商跟国内厂商的合作是点对点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现在,创河这样的公司出现以后,通过这创河公司搭建的平台,国内的厂商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项目,而国外的厂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平台找到自己的中国伙伴。通过创河这个平台,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就不再是单方面的合作,而是全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合作。

计算机周刊:那么可不可以这么说,创河就是想做一个中日IT企业的一个红娘,或者是想做一个类似于婚姻介绍所那样的企业?
金总:从这次活动本身而言,你也许以为我们就是想做一个IT企业的红娘,但是,我们创河的目标不仅仅是这些,在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于此。
刚才你问我创河想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的问题,其实我们创河想扮演很多角色,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红娘。我们希望,从项目的最初产生到最终项目圆满完成,在每一步推进中,我们都能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搭好舞台——也就是类似于“中日IT企业交流论坛”这样的活动,让国内外厂商在舞台上牵手跳舞,这时候我们的角色是红娘。当中外厂商通过“谈朋友”,配对成功后,我们的角色又成了证婚人。中日厂商签下各种项目的合作条约,“结婚”了,下一步就该是“结婚生子”了。这时候,我们担当的重要角色是家庭保健医生——每个达成合作的项目总要实施正式运作吧,这就牵涉到一个“优生优育”的问题。我们创河提供保证,要为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这些服务和指导就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我们通过调度,通过组织,通过协调沟通,最终是为了每个项目都能瓜熟蒂落。扮演的这么多角色需要整合很多资源去做,庆幸的是,我们创河拥有这样的资源。

计算机周刊:刚才金总提到资源这两个字,这让我马上产生一个问题。据我所知,创河是一个新生的公司,人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是很大。在国内,跟创河公司实力相当的公司非常多,我想问的是,究竟什么资源使你们底气十足呢?
金总:有这么一句话话叫作“胸怀决定规模”,咋一听起来的确有点气象万千的意思,好像手头拥有雄兵百万。创河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同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创河的工作非常踏实,我们的资源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我们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早在1993年,我们就在日本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专门为日本各大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在这个阶段,我们实现了我们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1997年,我们又在上海成立佳世威软件开发公司,那时候我们的订单是国内市场一半,国外市场一半。这时候,我们使不少国内优秀的软件开发公司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2000年的时候,创河公司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与日本NASDAQ上市第一号企业C&R公司达成了联盟,成为该公司在中国最亲密的合作伙伴。C&R公司主要从事多媒体制作和软件开发业务,签约工程师就有6000个。C&R公司每月都有1500个左右的项目,但他们只能完成30%左右,其中60%多的项目由于技术、人才、时间、成本等方面的原因被迫放弃。这时候,C&R的企业战略促使他们把目光从日本移向国外。与C&R公司的密切合作让创河公司拥有了广阔的项目资源。

计算机周刊:那么创河是怎样利用这些资源的?具体的操作模式是怎样的?它又有那些过人之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当初的那些国内的合作伙伴已经走向了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们走的路子,已经从单一的软件开发转到了在项目管理方面。当然,我们自身的技术力量也很强。我们把自己的技术力量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外众多的项目流结合在一起,对每个项目都间接地施以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我们把国外接过来的项目先进行分类和整理,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大小,再根据掌握的伙伴公司的技术特点,然后把项目发包给他们。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提供对项目的监测、测试、管理,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软件开发公司作出必要的指导。
这样的操作模式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让每一个软件公司都能开足工,接到足够多的合适的项目。这样每个软件公司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并且降低成本。同时,这样的模式对国外客户也有莫大的好处,首先项目的质量可以保证,因为每个软件企业都在做他们擅长的工作,而且还有创河公司在做把关人,其次,把软件交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开发,可以大大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和风险。
总之,通过我们创河搭建的舞台,国外厂商、国内厂商,以及我们创河自身都能从之得益,从而达到“三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