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0 次) 时间:2001-08-01 10:08:33 来源:张锐 (锐张大人) 原创-IT
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某些指标的统计和分析,比较《世界你好》栏目和主要竞争栏目央视《晚间新闻报道》的《世界报道》版块和《国际时讯》栏目的优劣,提出本栏目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将在《北京市电视观众收视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定位《世界你好》栏目的目标受众群,并以目标受众群的收视习惯和口味作为改进建议的主要方向;第三部分则针对现有的条件和现存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的不同,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第一部分:指标统计和横向比较
和央视《晚间新闻报道》部分的《世界报道》的比较
一. 简单说明
1)此次比较研究的样本选自2001年3月11日至3月15日北京电视台晚间的《世界你好》栏目和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世界报道》部分;
2)此次我们从信息量、时效性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3)节目中出现的“今日要闻”、“简讯”和“奥运之旅”都算做一条新闻。
二.指标统计和比较
1 信息量比较
1)新闻条数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总时长
《世界你好》 12条 13条 12条 90分钟
《世界报道》 10条 11条 9条 30分钟
2)平均语速
《世界你好》的平均语速大约为180——200字/分钟,《世界报道》的平均语速大约为200——220字。
3)平均镜头数
《世界你好》和《世界报道》的平均镜头数相差不大。
4)平均时长
平均时长
《世界你好》 包括《奥运之旅》 不包括《奥运之旅》
2.5分钟/条 1.62分钟/条
《世界报道》 1分钟/条
结论:
信息量的大小主要由上述几个指标衡量,《世界你好》在新闻条数指标上虽然超过《世界报道》,但是《世界报道》的节目时间为10分钟,《世界你好》的节目时间为30分钟(假如不计节目后10分钟的专题,节目时间也是《世界报道》的两倍),所以同比的新闻条数《世界报道》是《世界你好》的两倍;在平均语速的统计上,《世界报道》也高于《世界你好》;在平均镜头数指标上,二者持平。总体上看,《世界报道》的信息量指标远高于《世界你好》。
2 时效性比较
今日新闻 昨日新闻 最近或日前 其它
《世界你好》 5条 21条 11条 0条
《世界报道》 7条 26条 7条 1条
结论:
《世界你好》和《世界报道》的时效性相差不大。
3 表现力指标
1)同期声
人物同期声 背景同期声 总新闻条数 百分比
《世界你好》 13个 3个 37个 43.2%
《世界报道》 11个 27个 41个 92.7%
2)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数量 总新闻条数 百分比
《世界你好》 3个 37个 8%
《世界报道》 8个 41个 20%
3)背景资料
《世界你好》在取样区内的背景使用条数为9条,《世界报道》只有4条。在新闻背景资料的使用上,《世界你好》要好于《世界报道》。
4)字版、字幕、动画
在取样区内,《世界你好》有6个字版,6次字幕出现,2次电脑动画;《世界报道》有38次字幕,3次电脑动画,没有字版。
结论:
新闻的表现力体现在画面、语言等诸多方面,在此次我们选择的同期声和现场报道两个指标上,《世界你好》都远远输给了《世界报道》,尤其是同期声指标,《世界你好》仅为43.2%,而且多集中在《奥运之旅》之中,在之前的消息中,我们很难听到同期声,“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极为严重;在现场报道指标上,《世界你好》也远低于《世界报道》;在背景资料的比较上,《世界你好》的表现要好于《世界报道》;字版、字幕和动画等辅助表现手段的应用二者相差不大。因为,同期声和现场报道是提高新闻表现力的主要手段,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世界你好》的新闻表现力要低于《世界报道》。
小结:
《世界你好》和《世界报道》的主要差距体现在信息量和新闻的表现力上,尤其是同期声和总新闻条数两项指标差距尤为明显。
和央视《国际时讯》的比较
作为独立的国际新闻节目,《世界你好》和《国际时讯》的可比性更强,作为一档新开办的栏目,《国际时讯》也是我们栏目的主要的竞争对手。
一. 简单说明
1.此次分析的样本取自2001年3月18日至3月20日的《世界你好》和《国际时讯》;
2.我们所用的分析指标是:覆盖面指标、信息量指标和表现力指标;
3.《奥运之旅》、《简讯》等都算作一条新闻
二. 指标统计和比较分析
1.覆盖面指标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技新闻 文化新闻 环保新闻 社会娱乐
《世界你好》 28条 1条 2条 2条 1条 3条
《国际时讯》 11条 7条 9条 12条 8条 5条
结论:
和《国际时讯》相比,《世界你好》太“硬”、太“板”,我们认为,在覆盖面指标反映了症结所在——《世界你好》的时政新闻比例太高 ,占总新闻数的75.7%,其它题材的新闻加起来才由24.3%,而《国际时讯》则在新闻选题上注意到各种题材的均衡,其中软性的科技、文化新闻,具有人文色彩的环保和社会娱乐新闻和时政新闻的分量相差无几。现阶段《国际时讯》比《世界你好》“好看”,原因也出自此。
2.信息量指标
1) 新闻条数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总时长
《世界你好》 12条 13条 12条 90分钟
《国际时讯》 17条 18条 17条 60分钟
2) 平均语速
《世界你好》为180——200字/分钟,《国际时讯》则达到220——240字/分钟。
3) 平均镜头数
《国际时讯》的平均镜头数每分钟比《世界你好》要高出2——3个。
4) 平均时长
平均时长
《世界你好》 包括《奥运之旅》 不包括《奥运之旅》
2.5分钟/条 1.62/条
《国际时讯》 1.15分钟/条
结论:
《世界你好》在信息量指标的比较上完全处于下风,四项指标全部低于《国际时讯》,其差距比《世界报道》好要大。
3.表现力指标
1) 同期声
人物同期声 背景同期声 总新闻条数 百分比
《世界你好》 13条 3条 37条 43.2%
《国际时讯》 32条 15条 52条 90.3%
2) 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数量 总新闻条数 百分比
《世界你好》 3个 37个 8%
《国际时讯》 4个 52个 7.7%
3) 背景资料
在取样区内,《世界你好》背景资料使用条数为9条,《国际时讯》为11条。
4) 字版、字幕和动画
在取样区内,《世界你好》有6个字版,6次字幕,2次电脑动画;《国际时讯》有6个字版,32条字幕,5次电脑动画出现。
结论:
《世界你好》在新闻表现力指标表现上,同样输给了《国际时讯》。尤其是在同期声使用上的差距,《国际时讯》基本上时每条新闻必有同期声,而且多为人物同期声,《世界你好》却只有播音员单调的声音贯穿始末;在现场报道的数量上,《世界你好》略高于《国际时讯》,而在优于《世界报道》的背景资料使用和辅助表现手段指标表现上,和《国际时讯》最多能打个平手。由此可见,《世界你好》的表现力远低于《国际时讯》,其差距比《世界报道》更大。
4.时效性
今日新闻 昨日新闻 最近或日前 总新闻条数
《世界你好》 5条 13.5% 21条 56.7% 11条 29.8% 37条
《国际时讯》 11条 21.2% 29条 55.7% 12条 23.1% 52条
《世界你好》的时效性和《国际时讯》相差不大,如果将“最近或日前”的新闻赋值为时效性较差的新闻的话,《世界你好》在时效性上的表现甚至要优于《国际时讯》
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除了在时效性指标上,《世界你好》要高于《国际时讯》外,其它的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时讯》。《国际时讯》为什么比《世界你好》“好看”?从分析指标的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主要原因是:《国际时讯》的选材面较广,对充满趣味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科技新闻极为关注;新闻的表现力(尤其时同期声的使用)强于我们;信息量也比我们大。
第三部分.目标受众群定位和节目定位
一. 定位依据:
1.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2000年调查报告《北京市居民收视习惯调查》;
2.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新闻系1993年调查报告《浙江省14市、县媒介接触形态调查》;
3. 零点调查公司1999年4月《首都居民文化消费调查》
二. 目标受众群定位:
从《北京市居民收视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晚间10:30分左右,主要是中青年人收看节目,他们一般来说是处在高中以上文化层次,收入较为丰裕的知识阶层,据《浙江省14市、县媒介接触形态调查》,国际新闻的收视观众之中,男性观众又占了75%的比例。因此,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本栏目目标受众群的大致特征: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观众,以北京市居民为主,他们的收入颇丰,无论在单位或是在家庭都是主力军,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三.节目定位:
1.因为大都为中青年男性观众,所以在新闻中应该凸现这样的特征:内容重要、直面现实;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播出时间便于收看;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高;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喜欢节奏较快、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的节目形式;
2.相对的高学历,使他们不会满足于对新闻信息的浅尝辄止,而是喜欢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但是时间的缺少和精力的限制,又使他们无力为之,因此,提供分析性、深加工的国际新闻对他们是有绝对的诱惑力的;
3.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有要求他们要广泛地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现代都市男人最迫切了解的信息,依据零点公司1999年关于对他们文化消费的调查,依次是财经、科技、时政、健身、生活服务等,而前三者正是我们所能够为他们提供的,也应该是我们的新闻选题的重心所在;
4.目标受众群在单位和家庭之中都承受着相当的压力,在加上我们主要以晚间档栏目为主的特征,因此我们节目的风格应该是较为轻松的。
由此,我们的节目应该为这样的消费者提供这样的产品:以时政、财经、科技为主要讯息的国际新闻,并且对新闻应该有相当程度的分析和深加工,不能满足于对信息的“告知”,更要能做到对信息的“诠释”;在节目风格上,不能是拖沓疲软、暮气沉沉的,而应该掌握好节奏感、速度感和现代感的原则;同时我们的节目还应该是轻松的,能够舒缓观众一天紧张工作后的压力。(要想清晰具体而准确的定位,建议组织一次小样本的受众调查,然后再依据调查结果而得出的受众群人口学特征和欣赏口味特征,确定本栏目的真实的定位指向)
第四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所谓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本栏目现存最为重大的问题,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在其中无须伤筋动骨,无须花太大的成本,就可以带来较为显著的收益的问题。
一.抓紧时间改变我们节目内容的单一性,在继续关注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强对财经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的报道。
我们的竞争对手——央视,在国际新闻内容的丰富性指标上,远远超过了我们,从第二部分的统计指标中可以看到,《国际时讯》的取材面非常宽,并侧重于较“软”的国际新闻,而《晚间新闻报道》则偏重于较“硬”的时政新闻,但是也有相当大比例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社会新闻。取材的单一性和报道面的狭隘是我们和央视竞争栏目的最大差距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的拓宽报道面,决不能仅将视角限定在时政新闻的领域。同时,财经新闻和科技文化新闻,是我们的目标受众所最为关心的领域,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这些领域的新闻传播;
二.抓紧时间改变我们仅注重信息播报,而轻新闻分析的特征。
近些年来,新闻界大大增加了解释性新闻的比重,这是全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我们的目标受众有是人群中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群人,因此增加新闻分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更何况,在国内其它电视台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情况下,我们抢先为之,将会产生极强的“先发效应”。(我们注意到,中央电视台在我们将近一年半的建议的基础上,准备搞一个类似与国际版的〈焦点访谈〉式的栏目,打算放在晚间11:30钟播出,他们走的也是解释性新闻的路线)
三.抓紧时间改变整个栏目平板呆滞的节目形式和节目风格。
和央视相比,我们的信息量指标还算可以,但是整个节目观后,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为什么?除了新闻解说词的乏味无趣等微观因素之外,整个栏目缺少节奏感和速度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际新闻中充满了冲突、暴力和争斗,我们的整体风格应该和这种特性相一致。而我们现在每条新闻的长度大体相仿,主持人先用一般的语速,读一段长长的导语,后面在配上大都是照搬新华社原稿的毫无新意的解说词,最后还加上一个10多分钟的如同抒情诗般舒缓的专题,哪来速度感和节奏感?
要对症下药,而且是成本较小收效甚大的药,我们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解决节目内容的单一性的问题较为简单,需要我们的编导和记者有意识地多选择一些财经、科技和文化类的题材。
现在我们节目的总的味道是偏“硬”的,然而我们的目标受众群所喜爱的节目样式应该是较为轻松和活泼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新闻选题所造成的。从统计指标中可以看到,时政新闻占总新闻条数的75%,节目的选材太单一了。央视的国际新闻栏目现在已经较好的结局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国际时讯》栏目,完全摆脱了《新闻联播》模式,完全是以人情味、趣味性和接近性为新闻选题指针。
本栏目现在应该首先解决新闻选题的问题,理由如下:
1) 新闻选题是一档新闻栏目的特色形成和实现定位方针的基础,《世界你好》栏目
之所以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没有成为享誉于业界的名牌栏目,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新闻选题的工作;
2) 新闻选题直接决定了栏目是否为目标受众群所认可。
3) 现在解决新闻选题的问题是我们最优先也是成本最小的改进手段。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含量,时政新闻的比例应该降到占总新闻条数的20——30%左右。在改变的初期阶段,应该用制度性的手段促进新闻选题标准和新闻价值标准的改变(例如可以硬性规定每期节目中时政新闻的比例不许超过多少,而其它有人情味、趣味性的新闻必须有多少),用强硬乃至机械的手段来促进以前的选题惰性的迅速转变。
二.增加解释性新闻的比重,牵涉到一个记者和编导素质大辐提升的问题,这自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相当有效的捷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强烈建议,栏目组取消现在片尾的专题版块,替换成一个专家访谈类的《今日焦点点评》版块。
这个版块的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每期邀请一个国际问题的专家,对今日发生的焦点时事进行分析点评,演播室播出。建议最好能够固定2——3名专家。
理由如下:
1)现在的专题版块,风格游离于整个节目风格以外,造成整个节目的隔断感,不能使整个节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专题大都是缺少时效性的“旧闻”,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就不能算是新闻,这一方面有悖于我们新闻栏目的宗旨,另外也使观众失去收视的兴趣。毕竟,观众收看新闻类栏目的原动力还是想要了解世界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的;
2)事实表明,时事访谈类的节目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视热点。《凤凰卫视》的时事访谈节目不仅造就了名主持人和名牌栏目,同样大辐拉升了收视率;
3)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对新闻背后的新闻做出解释,那么我们何不运用“外脑”的力量来对新闻做出分析和诠释呢?北京拥有中国最丰富的专家资源,为我们的“外脑”库提供了丰富的储备,专家大都来自政府的相关咨询和科研机构,所述观点又不会偏离政府的方针和导向(比起我们自己的分析,其风险程度基本为零)
4)专家的专业性使我们的栏目有了厚重感,将会大大增加我们栏目权威性;
5)和外景拍摄相比,演播室访谈的成本小了许多,另外,和大动干戈地改变节目的架构,处心积虑地提高编导记者的专业素质相比,成本也会小许多;
6)在节目的尾部,通过对当日焦点新闻(大都是第一视点的新闻)的专家解析,一方面可以首尾呼应,增加节目的整体感,另一方面可以使焦点新闻真正的厚重起来,使重要的新闻得到应有的时长和分量,该长则长,该短即短,有了长短的对比也会使整个栏目有了变化和节奏感。
7)长期被聘请的专家自然会提高他自身的知名度,在专家成为明星和焦点的时候,观众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明星表演的舞台——《世界你好》(我们建议固定两个到三个专家,解析不同方面的问题),由此带来的边际效应不可限量。
做好谈话类的节目,关键在于选择话题、嘉宾和主持人。我们建议如下:
1)话题:
好的话题应该符合这样的标准:重要、有趣、能够让嘉宾有发挥的余地。其实,我们的每天的“第一视点”的新闻就应该符合这个标准(现在的《第一视点》不仅和《晚间新闻报道》最后的国际新闻重复,而且选题太单一,其实完全可以用趣味性的强弱作为选材标准,要做到一开场就能“抓”住观众),假如我们能够形成第一视点的“聚焦效应”,那么我们在节目后的话题就完全可以选用《第一视点》的新闻。在我们选择《第一视点》时,要考虑到是否利于专家在随后的访谈中将话题展开。
2)嘉宾:
好的嘉宾应该是:思维敏捷、口齿清楚、面貌端正。其实符合这样条件的专家还是比较多的(笔者所在的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郑也夫、周孝正就是京城“四大名嘴”中的两位,国际关系学院也有这样的专家),千里马常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成为“伯乐”,将符合节目条件的专家找出来。
3)主持人:
我们现有的主持人中,那位戴着眼镜的男主持人和姜华应该能够符合访谈节目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训练,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访谈主持人的条件。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世界你好》后半段的专题部分,是小组成员普遍感觉不好的部分,我们就此问题走访了人大新闻系的周小普教授和喻国明教授,他们也认为专题部分的设置理由不充分,拖了整个栏目的后腿,同时,他们对我们提出的访谈设置表示了认可。)
三.建议增加节目的节奏感、速度感和现代感
节奏来自强弱、浓淡、轻重的对比;速度来自平均语速的提高,单条新闻时长的缩短;现代感则来自整体节目包装的改进。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1)应该根据新闻重要性的不同、趣味性的不同以及和目标受众接近性的不同,将应该重点突出的新闻尽量的做长、做厚,而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新闻用简短的语言、简洁的画面一笔带过。这样就会形成对比;
2)强烈建议将现在的第一视点做厚,使观众在节目的一开始就可以被吸引,先声夺人。第一视点的新闻是当天发生的最重要的新闻,理应得到最重的篇幅。现在我们的第一视点的篇幅、语气、结构和随后的新闻并无二制,完全淹没在随后的新闻之中。另外,现在的第一视点的解说也是照搬新华社通稿,所以经常在《世界你好》之前的《晚间新闻报道》的国际部分看到和我们的第一视点一模一样的新闻,无论是解说还是画面,完全是一样的。试想,这样的头条怎么回引起观众的兴趣呢?所以,我们急需读第一视点的制作下大工夫。
3)强烈建议在第一视点后开辟一个《新闻集束》专栏,所谓新闻集束,就是将重要性相仿,新闻内容有关联性或者有较为相似的情绪特征的一组新闻集合在一个版块中,每条新闻并不需要用太长时间,两三句话即可,每次集束5——6条小新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整个栏目的速度感加快,另一方面使单条新闻的时长大大减少,在增加了整个栏目的信息量的同时,可以和大、厚、重的第一视点形成一个小、快、活泼的对比,从而增加节目的节奏感;
4)建议对整个栏目的导语时间压缩,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新闻,干脆不用导语,上来就切画面。我们节目的导语时间太长了,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视性,而导语却体现不出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建议将导语的时间压缩,将语言尽量做的凝练、精彩一些。
200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