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9 次) 时间:2001-08-01 10:01:09 来源:张锐 (锐张大人) 原创-IT
先说事实,据慧聪的数据,和报界一些朋友的信息,《北京青年报》今年的广告收入比较吃紧,这说明《北京青年报》的办报思路和市场行为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是一个和《北京青年报》毫无瓜葛的无名之辈,帮它分析一下原因,理由很简单,让大家找到一些敌人的弱点,然后在北京办一张更精彩的报纸,我能看的舒坦。
一.《北京青年报》不和时宜的涨价了
今年是北京报业市场风云突变的一年,几家新报的加入,使北京报业竞争格局产生重大的、结构性的冲击。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之中,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报纸,在面临新进入者的威胁的情况下,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打压手段就是利用价格武器,因为市场主导力量最有实力运用价格武器。
《北京青年报》原本的零售价是8角(说实话,8角钱比起《晚报》的5角不容易完成购买行为,也就不大容易建立起购买惯性),现在在有更多的竞争者假如战局的情况下(而且,新进入者,都运用了5角定位的快速撇取战术),《北京青年报》不仅没有通过降价的武器施加压力,反而将零售价提高到1元!另人费解。在北京市民有更多的花色可以选择的情况之下,这两毛钱,会让《北京青年报》失去多少的市场分额呀!(baiming兄发的一个帖子《北京太阳报》中,运用DIY概念,将价格压力分摊,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绝妙好手!)
二.《北京青年报》主题经营版面已经开始没落,而相应的收入增长点尚未形成。
所谓的主题经营版面是指《北京青年报》的《汽车时代》、《电脑时代》、《广厦时代》等行业性专刊。在广告刊例上,是日、月、星、辰四个版叠中的“辰”版叠。
95年还是97年,我记不清了,《北京青年报》推出了主题经营版块,当时之所以推出这样的行业性专刊,主要原因房地产、汽车、电脑是报社的广告大户,《北京青年报》适时地开发出主题经营版块,增加《北青》的广告吸纳空间。这种思路非常朴实,好比是大兴的庄稼户,看到西瓜好卖,就将本来种玉米的地,改造成种西瓜的地,增加收入,造福城里人和自己的存折。
主题经营版块地推出,为《北青》带来了极大的利润,从而使它终于登上了北京市报纸广告收入第一,全国第五的宝座。张总延平也多次在痛说家史和展望未来的时候,谈到这个得意之作——虽然,这和大兴农民种西瓜一样。
时光的流水,哗啦拉的淌。
现在主题经营版块的广告吸纳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北青》今年的广告收益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主题经营版块的收入下降所致。出问题了,原因何在?
首先,让我们回头在看看当年主题经营版块取得成功的报业市场背景,当年的行业性报纸和行业性杂志,处在一种市场无为的混沌状态,他们没有能力拉住本来属于自己客户的广告主。以计算机行业为例,95年,没有几份象样的计算机类行业报纸和杂志,当然,计算机行业的广告主们便将目光投向为他们开辟专版的《北青》。现在的情况是计算机行业性报纸和杂志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且从质量和细分定位上都远远好于《北青》,广告主自然会移情别恋了。当年《北青》的主题经营版块的思路并不高明,而是因为当时的市场竞争对手的弱势才给了它机会,现在,这些拥有行业资源优势、广告契合度优势的专业媒体一旦觉醒,就宣布了主题经营思路的下班。
怎么办?凉拌!
真的是凉拌!《北青》和其他过于倚重行业性专刊吸纳广告的媒体,应该尽快的实现广告重心的战略转移,实现广告收入的多点支撑,这,是摆在北京(外地报业情况我不了解)各个老总面前的重大课题,因为,行业性报纸和杂志、细分化取向的报纸和杂志的发展是你们无力阻挡的。
(至于如何开发新的广告增长点,我正在想这个问题,有几个想法,还不成熟,等想明白了,再和诸位斗牛士们分享。)
三.《北京青年报》眼睛向外的办报思路
什么是眼睛向外?
眼睛向外是指《北京青年报》在报纸选题、文体风格等诸多方面,试图挣脱北京地域性所带来的“束缚”。以《北京青年报》1999年的10次重大战役(他们自己说的),除了“绝症少女张穆然”的系列报道之外,其他都是牵涉到外地的重大报道。2000年的我没有分析,从第一感觉上看,这种背离北京地域市场的做法似乎更加严重。
眼睛向外为什么不好?
确切地说,应该是“眼睛向外”为什么对《北青》不好,眼睛向外的办报思路作为一种报纸取向无甚对错,问题是多大的脚,就应该穿多大码的鞋。《环球》假如眼睛向内,肯定没人看,《北青》假如眼睛向外,应该是说是个不好的兆头。
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最为认同一份报纸的若干因素,有重要一条,就是他们所选择的报纸一定是有地域归属感的报纸。这个结论其实和我们的感觉相呼应,现在城市居民的媒体习惯,基本上是在电视中了解所在地之外的重要信息(互联网也日益成为地域外信息的重要了解渠道),购买报纸——尤其是象《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这样的都市报,最重要的需求应该是了解本埠信息(包括服务类信息),另外,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无论是本埠还是外埠)的深度报道。《北京青年报》在地域归属感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与《北京晚报》(这也是它发行量徘徊不前,而《北京晚报》高歌猛进的重要原因),《北京青年报》假如现在不能很及时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修正自己的眼睛外视的倾向,它就将冒失去大批北京读者的风险,张总延平,不知意下如何?
《北京青年报》为什么会“眼睛向外”?
众所周知,《北京青年报》是一个“苦孩子”出身,当年的小报,经过多年的奋斗名称为一个在中国报业相当当的报纸。犹如,苦孩子在经过多年的求学、在仕途上的摔打,终于混上了市委办公厅主任的宝座(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当他放眼望去,来路上血迹斑斑,而现在所有人都对自己的成绩羡慕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膨胀、一种自满在心头,象刚开瓶的王致和豆腐乳,那个滋味在悄悄的蔓延,爽啊!
所以,《北青》爱痛说家史,所以,《北青》爱为他们的每一个举措冠以相当当但是牵强的名头,更重要的所以是——他们现在已经将自己看成一份中国的大报了,既然我是大报,我就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就应该“外视”一些,就应该多谈一些使命感、人文、文化之类的东西,少说一些油米柴盐酱醋茶。
不敢冒犯北京人,但是北京人也确实有一点好高务远,夸夸其谈的味道,这个味道对《北青》来说,不好,因为无论北京人怎么爱放眼世界,他们也总要知道明天哪儿降价、明天哪儿开张的地域性消息,再说,放眼世界的话题,看中央电视台就成了,那是免费的。
所以我说,《北青》啊,你还年轻呢,至少没我大,那么你就别那么膨胀了,别那么心比天高了,锐张大人都能整天呆家里养狗,你怎么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