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手记之一)深圳,逐梦科技城 - 深圳手记 - 叶晓滨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3 次) 时间:2001-07-30 21:01:47 来源:叶晓滨 (春风沉醉) 原创-IT

深圳,逐梦科技城 (此文原载《深圳特区报》)

本报记者 叶晓滨

  没有人怀疑,科技,正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改变着世界。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

  在高新技术产业风生水起的全球性潮流中,为了与“潮”共生,与“潮”共舞,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紧兴建自己的科技城。从美国的“硅谷”到德国的慕尼黑,从日本的筑波到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台湾的新竹,一座座科技城应运而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深圳人,也正在做着自己的“硅谷”梦。10年来,在南海之滨的这片热土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超过60%的惊人速度递增着,使深圳迅速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人们期待着,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一座崭新的科技城在这里诞生。

  深圳应该成为科技城,这是世纪的挑战,也是世纪的抉择。

  (小标题)深圳呼唤科技城

  科技城,作为人类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地,起源于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以此为发端,演化生成了目前世界闻名的“硅谷”。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严重低谷,一筹莫展之际,以硅谷和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地为代表的科技城,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还呈现出显著增长。从这里,美国人看到了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开始制定各种规划,力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以硅谷为范本,波士顿128公路高新技术产业走廊、费城大学城中心、芝加哥高新技术园等十余座科技城,在美国次第崛起,大放光芒。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强力推动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以至于到90年代,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科技城在美国的空前成功,顺应了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全球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各国纷纷建设自己的科技城,将其作为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卡尔顿、德国的慕尼黑、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不管在北美、西欧,还是南亚,一座座充满活力的科技城破“茧”而出,竞相展示科技的竞争力。

  有识之士呼吁,中国要在新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迅速赶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城。

  深圳,作为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经济特区,依靠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能量,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如今,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高新技术风起云涌的大趋势下,面临国际国内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深圳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示范地区,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的动力必须从过去以体制创新为主转向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重。

  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这也是深圳未来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早在1995年,中共深圳市委第二次党代会就提出,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市委二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并作出了举办“高交会”的重大决策。2000年,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今年年初,市委又及时作出了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大决定。在深圳“十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建设高科技城市的重要目标。

  (小标题)高科技托起了新深圳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90年代,以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深圳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有23亿元,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12%,到了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经达到1064亿元,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形成较大规模。深圳生产的微型计算机、万门局用交换机、基因工程a1 b干扰素、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伽玛刀、核磁共振仪、医用监护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已经蜚声国内外市场。一些主要高新技术产品,更是在国内外牢牢占据重要地位。仅以国内市场为例,25%的高档微机、50%的程控交换机、40%的无绳电话机、60%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均产自深圳。

  更为深刻的裂变,其实隐藏在数字的背后。如今的深圳,已经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市共有700多家研发机构和2.5万技术开发人员,其中,90%的研发机构和研究人员在企业。成立于1996年的深圳高新区,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聚宝盆”,成为企业家“创新的沃土,成功的家园”,此外,石岩高新园区、坂雪岗工业区、龙岗大工业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次第崛起。作为一座以高科技作为“名片”的城市,深圳正在成为全国技术贸易的中心之一。从1999年开始,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手,每年10月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连续两届高交会以其非凡的创意获得空前成功,促使深圳成为全国最火爆的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贸易基地,科技招商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配套基地。

  正是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使深圳经济特区在90年代继续保持了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小标题)不断创造新优势

  打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城,是世纪的抉择,也是世纪的工程。

纵观世界各地的科技城,虽然各有特点和模式,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更引人注目:一是基本上依托著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二是培育出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凭借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和高收入预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洼地”;四是企业融资方便,风险资本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五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如果把五大共性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营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在这方面,深圳从上个世纪末叶开始,就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已经形成明显的优势。经过20年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深圳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形成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这种市场化运作的平台上,长城计算机、华为、中兴、开发科技等龙头企业不断出现。在产业配套方面,深圳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配套市场,形成了计算机及其软件、通讯、微电子等产业群,呈现出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

  近几年,深圳市政府更是在营造综合环境方面做足功夫。一系列有关投融资、产业发展、进出口、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迅速出台。从“22条”到“新22条”,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到培育主导产业的配套环境,从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到推动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从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到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深圳大力营造园林式、花园式的国际性城市,市容市貌优美整洁,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基础设施良好,在国际最权威的评比中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深圳实现科技城梦想亟待解决的人才源、成果源“瓶颈”,正不断得到突破。在美国硅谷,一半以上的产值都是与斯坦福大学有关联的企业所创造的。正是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硅谷输出大量的技术与人才,才最终成就了硅谷的辉煌。在这方面,深圳没有可资依托的名牌大学,却以创新思维兴办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创造了短时间内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纷纷前来安家落户的又一奇迹;同时,深圳不断调整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流动环境,成为国内公认的高技术人才“强磁场”。在深圳著名的华为公司,员工总人数16000人,高学历研发人员就占了80%以上。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里,不同地区的人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在这里,人们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容忍失败,脚踏实地,更具风险意识,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业文化。

  1999年元月,当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的门槛,一直关注深圳发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一份简报上给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批示:“高丽:深圳应成为科技城。”短短数字,殷殷期待之情尽显。肩负使命的深圳人,更深知这字里行间的份量。如今的深圳,正奋力拼搏,全速向科技城的目标进发。

  虽然深圳已具备了建设科技城的多方面领先优势,但前面要走的路正长,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还很多。我们坚信,只要每天多倾注一份心血,我们距离科技城的梦想,就一定会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