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82 次) 时间:2001-07-28 12:43:50 来源:叶晓滨 (春风沉醉) 原创-IT
(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侯为贵:不国际化就只有死路一条
本报记者 叶晓滨
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通讯企业。这家靠300万元起家的公司,17年来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辉煌之路。“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发展模式、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顽强姿态、大批搞素质科技人才汇聚于此的磁石效应、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的艰苦实践……中兴通讯坚实地走过每一步,经历了由早年“企业新星”到而今“行业巨星”的裂变。
与中兴通讯总裁侯为贵的一席对话,是揭开中兴通讯高速发展之谜的最好途径。几天前,一直出差在外历时两个月之久的侯为贵回到深圳,很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请求。最后,他利用难得的周末时间,在办公室与本报记者一席长谈。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中国通讯企业风云人物的迷人风采。
(小标题)“中兴模式”突破传统体制
记者:“中兴模式”在一段时间内曾引起经济学界及传媒的广泛关注,你作为中兴通讯的“舵手”,是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的?
侯为贵: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早在初具规模时期,中兴通讯就大胆地进行产权机制改革,突破传统体制,创造性地采取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和经济发展模式。我想,这应当是中兴通讯最鲜明的企业发展特色。它的特点有三,即产权清晰、授权经营和规范运作。
1993年,公司实施第一次产权重组,根据各方投资比例,其中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民营企业占49%股份,采取“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经营机制。当时也有人称之为“国有民营”。
在这种模式下,国有股东控股的董事会与经营者签订授权经营责任书,规定经营者必须保证国有资产按一定比例增值。若经营不善,经营者须以所持股本和股本分配收益抵押补偿;若超额完成指标,则获得奖励。这当中,还有一条明确规定,公司人、财、物的经营权全部归经营者,董事会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
这种模式优势显而易见的:第一,授权主体是企业董事会,而不是政府,容易做到政企分开;第二,授权建立在双方利益基础之上,通过经营主体的股权抵押,国有股风险较小;第三,经营者持有企业股份,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高层领导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解决了企业高管人员的长期、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
1997年,公司改制上市,产权结构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国有股、集体法人股、公众股等三种经济成分的结合体。此时,中兴通讯在保持原来的经营风格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规范、高效、有序运作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企业运作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记者:有人说,中兴的发展模式为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典范。你觉得这种模式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借鉴?
侯为贵: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不敢说自己是典范,也不敢这么定义。但是,我们这么做也可以算作一种尝试吧!而且从现在来看,这种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国有企业,但对有些国有企业来说还是可以去尝试的。搞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在体制上有所突破,这个很重要。
(小标题)人才乃竞争之至要
记者:现在大量的跨国公司进来后,在人才方面与国内企业竞争很激烈。我想,中国加入世贸后,这种竞争态势将更加明显。应该说,这些年中兴通讯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加盟。你认为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人才方面的竞争有优势吗?
侯为贵:在中兴通讯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推行人才战略是我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中兴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关键的一点也在于人才。经营机制的转变固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但有了好的机制以后,如果在管理、技术方面不能实现持续创新,这个企业仍然不能有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机制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特别是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从这一点讲,如果没有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如果在人才方面没有竞争力,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就会落到空处,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竞争力了。
在深沪两地千余家上市公司当中,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中,目前中兴通讯的技术人才在规模上是最大的。我们的人才规模,甚至要比科技板块中其他一些企业的人才规模大两倍以上。我认为,正是因为拥有了人才,中兴通讯才能在上市公司中有较好的业绩表现。
我们不光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让人才很好地发挥作用。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应用环境。入世后,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涌进来,不可避免地会与我们争夺人才,会使我们利用人才的相对成本变得高一些。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人才方面的竞争国际化,是迟早要来的。事实上,中兴通讯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也在大量招聘和使用当地人才。我们有信心面对这个挑战。
(小标题)核心技术要与核心竞争力并重
记者:媒体上经常有人呼吁,中国的科技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然的话,命脉就掌握在别人手里,平时干活也是在为外国人打工。你是怎么看待核心技术这个问题的?
侯为贵:我个人觉得,企业是可以分多种类型的。有的企业立足于自我技术创新,最后发展起来了。也有一些是生产型企业、加工型企业,它做OEM或系统集成可以做得很大。对后者,我们不应简单地加以否定。根据企业掌握的资源,以及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可以选择自己不同的发展道路。
但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尽管有多种形式的企业存在,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我们没有核心技术能力,就与我们的国力和所拥有的人才实力不相称。所以我们必须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世界竞争能力的企业。当然光有核心技术还不行,还必须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能不断往前发展,才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核心技术在全世界都做得很好,但是最终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它最终只能做一个展览样品,向上级报个喜,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光有核心技术不行,还要拥有能够把它很快变成商品的能力,拥有能够打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核心竞争力。
(小标题)缺“心”少“魂”急不得
记者:说起核心技术,我们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指软件与芯片两大块。有人分别将其称之为IT产业的灵魂和心脏。而中国的IT产业,好像在这两方面都有待加快发展。
侯为贵:事实上,的确如此。先谈软件。中兴通讯是做系统产品的,但我们也需要做软件。我们做的不是那种标准软件,而是通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是融合到硬件里面去的那种。在中国这个市场里,人们好像对买软件还不是很习惯。你买一个小小的光盘给我,就要好几百万,很多中国人对此有些接受不了。多年来,中兴通讯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在搞软件开发。不仅如此,软件还是我们整个产品的最核心部分。我们生产的软件是同硬件融合在一起的,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产品看上去是个有形的硬件,不过这个硬件如果少了大量的软件在里面,它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
至于芯片,现在说起来好像就指IC生产线这一块儿,实际上不尽然,因为它还包含了IC设计。中兴通讯也在做IC,共有六七百人在干这项工作,不过我们是从IC设计入手的。我觉得,我们国家也需要IC生产线,但从目前IC发展的情况来看,生产线还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东西是IC的设计能力。举个例子来说,美国高通公司有非常强大的IC核心能力,但它就没有自己的生产线,但全世界CDMA芯片技术的核心能力都掌握在高通公司。
对中国来说,IC的制造业当然也得有。因为我国IT产业规模大,市场广阔,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批IC生产企业。但这类生产线的投资巨大,整个IC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几年一变,所以我们必须慎重行事。我想,没有一支在国外经营IC多年、有强大管理经验的团队,我们很难一下子把这个产业搞起来。
(小标题)3G延迟推出利大于弊
记者:中兴通讯一直在CDMA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外界关注。你认为我国CDMA的发展前景如何?
侯为贵:现在的CDMA,主要来讲有WCDMA、CDMA2000两种。WCDMA继承了第二代移动通信体制GSM标准化程度高和开放性好的特点,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在GSM网络上引入GPRS网络设备和新业务,培育数据业务消费群体,逐步过渡到第三代,即所谓的3G。而CDMA2000继承了窄带CDMA系统IS-95的技术特点,网络运营商同样可以在窄带CDMA网络中更换或增加部分网络设备过渡到第三代,并且IS-95的终端同样可以在第三代的网络中使用。事实上,在标准化过程中,WCDMA和CDMA2000都充分考虑到了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问题,都适合于实现大范围覆盖和迅速实现第三代业务。
从目前全球范围来看,虽然3G有一段时间很热,但要小批量地进入市场,可能至少要等两三年时间。因为最近一两年,我个人还看不到3G的任何推广前景。目前,只有某些地方在做试验,还处在科研阶段,连一些基本的商业试验网都不可能开。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系统,也就是3G的推出时间表?
侯为贵:我想,WCDMA、CDMA2000在中国都可能是主流产品,只不过推出的时间要延迟一两年。因为当前中国使用的GSM网络极为庞大,也比较成熟,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花这么多钱,把全国已经建好的GSM运行网一夜之间废掉,然后建一个新网。对任何决策者来说,这个决心都是很难下的。况且市场也没有这么迫切的需求,现在GSM有了一个被称作2.5G的扩展标准,即GPRS,其带宽可以做到100K,虽然它比不上3G,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已经够用了。我估计,3G在两三年内不会被大规模的采用,即使是小规模的推出,也要到2003年底甚至2004年那个时候。
中兴通讯的WCDMA目前在国内是做得最好的。在这方面,我们的投入也非常大。现在有六七百人在搞CDMA的研发。即使市场预测它要推迟,我们也丝毫没有减少对它的投入,因为它最终将成为第三代移动通讯(3G)的必然趋势。3G推迟了,这对我们是个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更成熟一点,把成本控制得更好一点。到那时,我们在这方面与与跨国公司的水平更接近,竞争起来也更有优势。
(小标题)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胆识
记者:从1995开始,中兴通讯就一直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当时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为什么想到要走出去?
侯为贵:我们现在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全球化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了。全球经济是互相融合的,外国的企业不断往中国来做生意,中国的企业也要走出去。我们不能老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跳来跳去,就是规模很小的企业也应该有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胆识。
中国的国内市场太大,许多企业对走出去没有太迫切的感觉,总认为在国内也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也能活得很好。但有一些国家如韩国等,它的国内市场小,那里的企业甚至刚成立不久,就走出去了。以至于很多企业的第一单合同,不是在国内做的,而是同外国人做的。
老想着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再走出去,这个观念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市场打开后,就是在国内,我们最终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必然是外国企业。如果你不走出去,不去利用全球资源,你的市场就少了一大块。当然,作为一家通讯企业,我们向外走入门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一个国家的通讯网不会随便让你进去,所以就要下很大的决心。可一旦你打进去了,后面的发展机会就会很多了。
我们的产品现在已经成功地打入40多个国家。应该说,今后的市场拓展势头还不错。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提升公司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很大,对企业规范性的要求高,对我们的压力也很大。但我们认识到,这是中兴通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不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不能到国际上与那些跨国大公司一争高低,最后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