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5 次) 时间:2001-07-25 22:18:18 来源:杨海峰 (杨海峰) 原创-非IT
给企业蒙上一层文化理念;给管理赋予一种文化气息;给员工加上一种文化力量;给产品加上一种文化价值………….文化一词同企业的结合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发展。追其根源,与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精神作用分不开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知识、信仰、道德、习惯和其它才能与偏好的综合体。
文化的含义相当复杂,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地位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体会也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个对文化给予较高科学定义的是英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93-1953),他把文化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开创了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包括思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后来他在《人类学》一书中又把广义的生活技术也规定为文化。这种广义的生活技术包括语言、动作、生活用具、武器、住房、交换、货币、娱乐、艺术、科学、宗教、咒术、传说、神话等等。这个定义至今被人们所认同和广泛引用。
继泰勒之后,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林顿(1893-1953)把文化看作是:“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他认为,“一种文化是习惯的行为和各种行为结果的综合体。构成文化的各种要素为一定社会的成员所共有。”所谓“综合体”是指系统化了的、完整的“型”。所谓行为是指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生理的、心理的活动)。所谓行为结果是指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就包括了三种类型、两个侧面,即物质文化、外部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或精神文化。前二者构成文化的外侧面,后者构成文化的内侧面。
在社会学领域,德国社会学家A.韦伯(1868-1958)把文化同社会过程结合起来研究,认为历史是由社会过程、文明过程和文化运动三个过程所构成。社会过程是指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社会形态及其变化;文明过程是指理性的自然观、知识体系及其具体手段构成文明世界的过程;文化运动是指在每个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上形成的过程,它排斥别的文化、文明、社会和历史,具有排他性。A.韦伯认为,文化是宗教、思想、艺术、理想、价值等精神的、人格的、直观的创造物。
类似这样,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还可以举例很多。但总体上就是阐述文化的重要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以此可知文化的价值范畴。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使一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取向和处世方式。
西方的价值观是人本观点的,也就是其行为以人的生物性本能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可否满足为依据。而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在人的生物性竞争本能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实现的。
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以群体观点为依据的。认为人的生物性本能需求和发展需求在人的竞争本能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的,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群体才可以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人的社会本性—-协作来保障人的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实现。
从理论上讲,东方的价值观比西方的价值观更科学、合理一些。它不仅从人本身生物本能出发,而且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协作不是在竞争中妥协地产生,而是主动地互补其短、互容其长的包容竞争能力的协作。这时人不仅可获得眼前之利,也可确保发展需要的长远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个人行为能力所无法获得的利。西方的价值观则有利于个人奋斗,但不利与和谐发展和管理,东方的价值观则有利于管理行为和群体协作奋斗,使人的能力可以互补而更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能力。
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互补协作取利的价值观,即“义利观”。所谓“义”即行为合乎伦理规范准则;所谓“利”即要求个人利益。
“义利观“的科学性可以表述在下面几点:
“义利观”是“力”与“利”的统一。只有在每个人不同的行为能力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利。但由于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取得的“利”有限是因为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团结协作更有益与“利”的实现。
“义利观”是个体之力与群体之力的统一。没有不同行为能力的个体之“力”,也就没有完全的群体之“力”,没有个体间的协作关系,个体之“力”也就难以完全发挥出超越性的创造行为能力。个体之“力”的基础,群体内协作关系是个体之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条件,只有二者成为统一体时,才能发挥人类超越于自然界的能力。
“义利观”是个人之利与他人之利的统一,个人之“利”是个人行为能力发挥作用的目的,而要成功地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参加群体内的协作,产生大于个人之“利”的群体协作之利。因此,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都要依赖与他人的协作,同时也让他人能实现他人的“利”。这样,就形成了在“利”的关系上的平等的客观要求,使个人的“利”和他人的“利”之间形成了互为实现、互为存在条件的统一利益关系。
最后,“义利观”是人的取“利”性创造行为能力本能和人的互利协作能力本性的本质的统一。
东方价值观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发扬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和封建迷信及其传说。无论是东方的中国还是日本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封建社会长达一千多年,其封建伦理和封建迷信深入民心。正是这种封建伦理和封建迷信的特殊力量才使得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以较完整的保留其疆域和文化的大一统以及民族的延续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封建伦理和封建迷信才会在历朝历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古有屈原、文天祥,近有谭嗣同、王国维。他们都以封建伦理文化为自己终身的文化范畴,去维护和发展他们所忠于的社会、国家,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封建伦理包括忠于皇室的封建士大夫文化和以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平民文化。这其中以孔夫子的封建儒家思想为主线,包容法、墨、道、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修饰和演变,形成了一整套集政治、道德、伦理、法治、民生等思想的封建治理体系。它跨越了政治的范畴,被国人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个人、家庭、集体、企业等都无形的采用这种治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论。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思想规范至今仍被许多人所沿用。平民文化鼓吹天命论,要求人们安分守己、不要反抗、勤俭持家、忠于国家、尊老爱幼等思想。在封建思想和一整套封建传说的束缚下,使得人们安于现状、热爱和平、默默奉献以及所谓的认命现象。
西方文化是指起源于古希腊罗马,以希腊精神和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从空间上说,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西欧、北美各国。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欧洲”。谈到古希腊,黑格尔曾不无感慨地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古希腊人留给西方文化的长盛不衰的文化传统或基本精神是科学或理性主义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古希腊人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自然界的起源、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赫拉克利特明确主张思想的任务就是认识自然,他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他又说,认识的目的就在于把握事物的“逻各斯”(规律),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有了智慧。德谟克利特更是把追求自然的知识看作高于一切,他说,只要找到一个理由的解释,也就比成为波斯人的国王还好。波斯当时是一个庞然大国,但在希腊人的价值观中,当一个大国的国王,还不如得到一个科学的发现。
第二,在探索自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就涌现出了欧几里德、阿基米德、亚里斯多德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天文、力学、几何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古希腊人把知识看作高于一切,被尊为雅典城邦的保护神的雅典娜,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苏格拉底说:知识乃是美德。这代表了希腊人的普遍观念,他们把真知灼见看作是世界上至善的事物,一个人之所以是合乎道德的,就在于他有知识。而美就是幸福,因此知识也就是幸福的标准。
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来源和组成部分是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新支派而出现的,后来建立起自己的经典和教会,从犹太教分离出来,逐渐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接受了这一文化遗产。在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成了西欧封建统治的最强大的支柱,主宰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一切领域。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来源之一,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统一了西方的精神生活,它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之中,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性。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只有在具体的运作中才能领略其价值。 “文化制胜”,当日本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时,世界为之惊诧;而当企业文化发挥出它那无与伦比的效果时,对于它的魅力人们都不再怀疑,于是,一场为文化而战、为企业文化而奋斗的新型管理方式,充斥了现在及未来的所有管理学领域。文化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文化理论已是必然。所以,在研究企业文化之前,应该对我国以及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借鉴。从文化的价值观来看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寻求企业与文化的最好结合方式,给企业带来一种新的管理机制。即企业文化理论及其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