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与企业文化的范畴不同 - 弹指一挥间,世界皆互联 - 杨海峰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4 次) 时间:2001-07-25 21:39:55 来源:杨海峰 (杨海峰) 原创-IT

企业识别系统是以企业的视觉识别为基础,将企业的理念与特质予以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然后采用整体性传播技术传达给企业内外的关系者(包括员工、社会大众、政府机构等团体和个人),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的一种管理手段。由于CIS运用的成效卓著,现在以被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誉为赢的策略之一,并且公认为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是集结企业内部力量和扩大产品知名度的最佳方法之一。
企业识别系统,作为一种塑造形象的策略,虽然与企业广告、公共关系等不同,是一种战略性的工程,不是短期的即兴之举,需要长期规划,逐步实行,但是它仍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导入和实施CIS,不管有人把其作业程序分为企业的实态调查、CIS设计开发和实施管理三个阶段,还是把它分为CIS动机目标确立、企业实态调查、形象策略确立、设计作业展开、完成与执行导入和监督评估六个阶段,它们每个阶段的可具体操作却是一致的。所以,企业识别系统是属于管理实践的范畴。
企业文化则不同,它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在以前的一系列管理理论的雄厚基础之上、加以新的创造而产生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运行,给企业生产这一经济行为注入文化活力,从组织文化的高度,力图把企业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可以说,它使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场“革命”。
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公认为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这一理论过于强调企业管理中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人在劳动中产生的思想、感情等人文因素却重视很少;过于强调人在生产中的经济需求,而对人在精神、自我实现等社会性因素方面的需求比较忽视。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以人为研究对象,指出职工不仅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他们乐于工作,具有创造力,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把人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出现了以新技术革命成果为基础、被誉为“热带从林”的各种管理理论学派,这就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理论未能取代行为科学理论,然而,当企业文化理论提出以后,却使盛行了多年的行为科学相形见绌。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理论虽然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和行为科学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但是,它克服了行为科学的不足,使管理理论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企业文化的突破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第一,在对人的研究上,行为科学只局限于个体的人,而忽视由个别所组成的企业整体。而企业文化注重研究企业群体的情绪状态,强调团体感受,调节集体行为,创造最佳气氛,追求整体优势,即用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所有的人凝聚成一个整体。
第二,在对人的管理方法上,行为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现了由纪律、经济制度的强制到行为激励的转变。而企业文化主要不靠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始终把企业群体意识,即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放在管理过程的首位,通过文化手段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依靠具有“共同意识”的职工的自觉行为,达成企业目标,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三,在管理的根本目的上,行为科学通过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为企业的利润服务。而企业文化主张依靠企业“共同意识”所产生的职工的自觉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不单纯为利润服务,还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企业内人们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科学的“以人为中心”是“利用人”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的“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管理。
企业文化在理论上的贡献,还表现在它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就为企业在同样的经营过程和行政组织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效果提供了依据。企业管理过程,不仅仅是经营过程和行政组织过程,还是人们的精神活动过程。人的精神活动因素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等,总之是文化因素。现代管理不仅不应排斥管理的文化因素,而且还应把它纳入管理的对象范畴和过程范畴,使之成为管理的重要领域。
所以企业文化强调管理的文化层面,重视企业价值观等企业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管理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它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它属于管理理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