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宽带的策略——NC、“中国芯”的产业化问题 - 方言 - 蔡文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0 次) 时间:2001-07-23 20:27:22 来源:蔡文涛 (辛丁) 原创-IT

(高飞、“小草”对我的“贴子”有意见,让整理一下。但我力不从心的。一则我的文笔欠佳,难以写出悦目的文字;二来我也缺乏详实的充足的数据,唯恐分析有误,贻笑大方,而且有些问题也不便过于深入地公开谈论。总之,我的贴子,不能视其为标准的有说服力的文章,只提供一些我的观点与大家参考。当然,我也尽力让大家不太费神的)

产业化的问题

在“浅谈”中我们都知道NC最主要的问题是它的成本,尽管NC的支持者一再声称其于价格上极具优势,但用户大都不以为然。而事实上,NC的成本优势并不突出。
这其中的因素较为复杂,比如心理因素、用户的习惯等。而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从一开始,NC就没能形成一套独有的价值体系及营销策略。当然,这跟它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这在“浅谈”中已略有叙述,不谈。
在这里,我们只集中力量谈论,NC在硬件方面的优化问题——现时它在价格上的优势往往首先体现在硬件方面。
我们知道NC几乎从来都没有一套自己的工业(生产与设计)标准,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跟着PC跑。而整个PC业的主流则是一个以WINTEL为核心的工业化分工,在这一准则之下,其他硬件生产商(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跟上WINTEL的步伐,分别生产芯片组、主板、内存等等,而任何在这标准之外的产品都将可能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为着把问题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举例说明一下——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大意如此。
在“中国芯”的报道中也提到,“方舟”走的是NC的路子。据称,“方舟”的NC不含显示器的成本约为一千元,这听起来不错,但其实没有多少竞争力的。约在半年前,CYRIX的约在200兆的一体化主板的报价只是400元——这可能是“亏本价”或现在根本已不再生产这样的主板。就按这价格推算,现时200兆左右的NC成本不可能高于800元。
显然,“方舟”的报价是,自己的芯片+PC的主板+PC的内存+PC的机箱等等。这个“PC的”就是要强调,所有芯片以外的配件都专为主流PC而生产的,将其用于NC都是“过度利用技术的荒谬的”浪费。如果看看内存的例子就更能说明问题。现在整个的SDRAM的生产线都因过时而面临升级到,你到哪儿找生产商为你生产,那不多不少的PC100(已足够)的内存?
很明显,虽然我反对过于强调NC在硬件价格上的优势,但如果NC真要取得这一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于PC以外的生产体系。尽管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任务”。

核心的问题

IT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无论是宽带的运营、NC的推广,或是CPU的芯片制造等都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一定的投入后,快速地获得相对数量的“临界用户”,以获取足够的边际利润来维持其发展?
IT行业的投入高、折旧快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计划地高速度地获得足够的用户——达到某一临界值的,那么其单个用户的成本就可能居高不下,造成一方面缺少足够的用户,另一方面又因成本太高,不能继续降低价格以吸引客户的恶性循环的尴尬局面。
铱星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是计划之内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等因素不可能没有事先考虑过。没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几十亿的投入,运营了一年多才仅仅得到数万个用户,换算下来每个客户的成本数以万元计,收回的现金还不够给利息!
比较正面的是英特尔的例子。今年INTEL预计投入约四十亿美元用于研发与更新生产线。如果未来两年内,这些投入能售出1亿片CPU,摊下来每一芯片的“折旧”为四十元,据厂商说,现时每片CPU的普通成本约为四五十元,算下来只要CPU的平均售价能有100美元以上,INTEL就能赢利。就目前的情形而言,INTEL还是有能力实现这计划的。
当然,在中国由于市场规模的关系,无论是宽带,或是NC都不可能一上就是几十亿美元,但道理是相通的。
如果是一些规模更小的,小打小闹的公司,不论是宽带或是NC都只是做一笔是一笔的,这不在讨论的范围中。从资料上看,“方舟”预计其NC的市场容量约是1000万台。我们先不讨论,其估算是否正确,只谈论其中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即他们能否及时获得必要的临界数量。
显然,“方舟”不可能愿意等上十年,才获得总共只有1000万的销售量。问题是,我们能否在一两年内,售出三到五百万的NC?——没有足够的资料,只能估算出这一“临界值”。

宽带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如果NC生产商,靠着用PC的配件,东拼西凑地做出来的NC,恐怕难以在风高浪急的计算机市场中立足,就更说要与PC争长短了;相反,如果NC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要形成具规模效益的产业结构,则投入相对较高,最重要的是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用户,否则,将难于维持其财务状况的稳健,所谓的规模效益也无从谈起。
正因为要面对如此的“两难”,才有直至现在我们还要讨论NC的“机会”。
我反复地说,宽带给我们(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这其中有运营商的机会,有硬件(包括信息家电)商的机会,更有软件商的机会。现在,既然“中国芯”自愿与NC捆在一起,则我们主要还是“续谈”宽带为NC带来的巨大机会。
宽带为NC带来的机会,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上的“可能”;第二,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宽带为NC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首先略谈一下技术的问题。NC(Netwrork Computer)通常译作“网络计算机”,很多人实际上把它与“无盘工作站”混为一谈——这包括现时正在推NC的朋友。或者,我们无需为其中的问题纠缠不清——“概念”其实是个善变的东西,在“浅谈”中我们也说道,现在,就是PC也被定义为“互联网的接入装置”——就这一概念而言,PC与NC已难分高下了。
尽管我认为NC更深一层的意义可能应该是,网络就是计算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这一口号早在1985年就被“太阳”提出,但我们还是沿着埃利森的思路来谈NC——这样会更清楚些。
简单地说,埃利森说的NC就是“计算机+浏览器”。如果熟知当时的背景,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网景会让微软如此之害怕,为什么微软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硬说IE与WIN95是不可分的。然而,NC的这一概念虽然非常震撼,但也真的“超前”得过了头。要知道95、96年的时候,通常人们还只能用28.8Kbps的“猫”上网,这样的速度用来浏览一下网页还勉强可以,但如果动不动就要从网上下载应用程序,这简直就是拿用户在开玩笑。所以,互联网的带宽注定了NC的失败。
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果比方说2Mbps的带宽能被普遍地应用,那么通常只有一二兆的程序,其下载时间也不过是10秒左右,这样NC在技术上至少已成“可能”。当然,带宽也只是NC成为“可能”的技术因素之一,为着集中谈宽带,我们就不及其余了。

其次,我们较着重地谈宽带给NC带来的市场机会。
我们常说,宽带的问题、机顶盒(NC)的问题,其实主要的是个市场问题。就是上面所说的技术问题,也可以归入市场问题的。因为,如果用户别无选择(假设根本就没有PC),那就是每次都得花上一两个小时来下载,他们也只好认了——NC就是现在的主流。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情况今天反过来发生NC身上——由于没有人能为用户提供适用、廉价的NC,那用户只好忍受相对地价格高昂、复杂难用的PC,或者等到条件合适才“与世界互联”。
在前文谈技术问题时,我特别提到有人把NC与无盘工作站混为一谈,其真正的用意在于提醒大家,其实NC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仅能用于学校、证券公司等规模较大、用量较多的集团式用户,也适用于规模很小的比如只需二三台NC的中小型公司,而且更重要的它适用于家庭用户。
为着便于理解,我想对上述的观点加以说明。明显地,“传统”的NC商多会把NC当作无盘工作站来销售。通常,他们会把市场进行细分,挑选出一些要求不高但用量较大的客户(学校是个典型的例子),向他们推销NC。一般地,四五十台机子,再配一二台服务器的典型配置,NC勉强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显然,这样的市场总的来说不会太大,如果一直这样做下去,与PC相比,NC只能永远停留在小打小闹、东拼西凑的阶段,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产业化,出规模出效益。
然而,当真正的宽带到来时,当我们让NC回到它原来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计算机的定位时,情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再次回到NC的销售上来。在“传统”上,当我们遇到的客户是规模较小的用户时,即使他们愿意上网,乐于“互联”,但他们实在是只需要四五台、甚至是一二台的“工作站”呀,显然如果再搭售一台用来解决问题的服务器给他们是不可能的——总成本比PC还高。如此一来,这些客户只好留给PC了。
但有了宽带,问题就好办多了。我在《宽带入门》中曾讨论过“缓存”的问题,认为这是“必由之路”,“另走一路”的孙幼军先生、倪光南先生把类似的解决方案称为“直播镜像”。我在给CCW的建议中提出,希望大家能留意到“直播镜像”(或“缓存”)与NC这间的有机联系——记忆中倪生也曾力推NC。
方法很简单,我的宽带方案中,“缓存服务器”肯定有极大的冗余(我在《宽带入门》中已略有提示)——在办公时间内家庭的“计算”量相对很低。这样就使得我们有足够的“计算”对网内的NC提供支持,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可以为一些商用的NC提供“特别通道”,当然这涉及到一些技术与营销的问题。简单地说,用户就是只购买单个的NC也能很好地使用——他的后台服务器“虚拟”在宽带里头。如果你明白一些较小的公司(或个人)是如何把他们的网站,托管在IDC的“虚拟服务器”中的,这个问题就更易于理解。
解决了单个NC的工作问题,家用NC的问题就不用再费口舌了。当然,家用NC与商用NC有着不同的定位与设计准则。商用NC更多的时候,仍是“工作站”;而家用NC则是“家庭信息中心”,它对外与宽带互联,对内负责其他家电的信息化管理。
明白了NC在宽带中的市场潜力后,我们可粗略地估算出NC的市场容量:互联网在我国,从无到有其实只有三年的时间,现时家用的网上PC约是600万台,我估计家用NC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是100%,换言之,三年内(不计增长率)家用NC的市场容量是600万;现时商用PC的保有量约是1500万,三年内争取50%的份额,即750万。总计下来,三年内NC的销量能达到1300万。这样的估计其实并不乐观,较好的估计是以VCD作比照,五年内,5000万!——这才是宽带的机会。

结语
宽带的机会无疑是巨大的,同时我们面对的问题也相当地复杂。NC其实只是宽带解决方案中的一个环节,而我们所谈及到的,其实也只是NC的硬件与市场的问题。
还需要指出的是,为着讨论方便,我们一直把NC与机顶盒混为一谈,显然这两者之间不会没有差别的。更重要的在于,与目前业界普遍的认识相左的是,我认为NC(这种形式)更应该首先在家庭用户中推广,这不单是因其市场更大,而且这样更能影响人们的习惯。当然,也象常说的那样,宽带是一系统工程,需要周密全面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