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宽带策略——试从NC谈起 - 方言 - 蔡文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 次) 时间:2001-07-23 20:24:12 来源:蔡文涛 (辛丁) 原创-IT

我曾反复强调宽带是一系统工程,特别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然而,正因为“巨大”,才使得其千头万絮,让人不知应如何着手。
我也曾努力尝试,深入浅出地与大家讨论宽带的问题,可惜水平所限,未能成功;我也曾建议,CCW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大家更深入地讨论宽带的问题,可惜好象也没了下文。
NC,本来只能是宽带的一个侧面,但作为一个着力点,仍能略窥“宽带策略”之一斑的。这个引号,是用以指出,所谓的“宽带策略”只是我(们)的宽带策略——我个人认为中国宽带的必由之路。

如果硬要把宽带的发展,分作两条路线,那只好将其分为,PC之路与NC之路。我所以把PC摆在前面,这是一种习惯,也是象征——NC是未来。
如果没有记错,NC这一概念应是Oracle的“大炮王”埃利森首先提出的,至于它的兴起与停滞(衰落?),我不想再作介绍,这儿都是行家。
我想指出的是,与很多人的观念相反,NC并非是不合时宜地“落后”,而是不适时务地“超前”了。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要讨论的宽带,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况——早在1993年,宽带的主力应用,交互式电视(VOD),也因同样的“超前”而“夭折”。
基本上NC的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带宽方面的困难,这与它延生时的带宽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由于篇幅所限,我不打算在这里详细地讨论这一问题,只想指出,现在这种困难正快速地消失;其二,这也是最主要的,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它在产业化方面的困难。

高飞的贴子,暗示我对CPU的可能停滞幸灾乐祸,这其实不公平——如果真要幸灾乐祸也应该是“我们”!:)
NC在产业化方面的困难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二是习惯。
首先是成本的问题。现时,单个NC基本上不能用,一个较小的NC系统可能比PC还贵,大规模的NC又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更要命的是,现时的整个产业(结构)基本上都在围着以WINTEL这核心的PC体系运转,无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都没有专门针对NC进行优化的,因而NC在成本上无法与PC拉开距离。
其次是习惯的问题。足有一代人都是用WINTEL的PC成长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在做NC的人,也不得不去迎合这种习惯。但拥有这种习惯的微软与英特尔,并不支持NC。习惯有时比技术更能让人折服。

如果没有宽带(的普及),NC的机会微乎其微。
那么,宽带给了NC或机顶盒一个怎样的机会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宽带产生了一大批,很大的一批信息产品的用户,而这批潜在用户当中极大部份甚至从没用过PC——在中国情况更是如此。
大概从前年起,PC就已被人定义为互联网接入设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网络,PC的功能也会大打折扣的。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PC与NC的界限已被模糊掉。
现时,PC与NC(机顶盒)之间最主要的分别只在于,一个有着“完整”的操作系统,而另一个只有“最基本”的系统。至于我们为什么说NC比PC好,这个问题还是留待与比尔·盖茨先生争论。:)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机会”。高飞出题,命我说一下“中国芯”的机会。我对芯片业的认识不深,只从侧面说说“中国芯”的机会——也从NC说起。
回到NC的问题上来。机顶盒或是NC——我个人认为这应是同一概念的,有机会再谈这个问题。目前,做NC的、机顶盒的都有但并没有取得多在的成功。缺乏有效的营销,就不能产生足够(生产)规模;没有足够的规模,成本亦就居高不下。
有很多人都对我谈及,机顶盒的不可能成功。技术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其中包括了其基本性能与设计等方面。技术的问题很复习,也较为专业的,不便在这儿作详细的分析。我想说的只是,现时大部份的机顶盒在设计的概念上有问题——虽然这还不足以致命。
致命的问题在营销方面。就在前两天,菁菁河边草(ID)还对我说,他们大学也搞“机顶盒”的,但没有成功(销售)。言下之意,(我以小人之心度之)我们大学这样的水平也搞不定,就凭你……
去年,我曾在一贴子说很多搞机顶盒的都没有做好,好象还点了些名,当时网友切(ID,湖南卫视的孙先生:))说创维好象不错。现在,真是……创维也要上PC!
这都是些挺有实力的公司,无论在哪个方面也不会比哪所大学差的(我单指在机顶盒的这个问题上)。
说来说去,机顶盒应如何营销?为着把问题简单化,这儿只谈其中的一个重点——捆绑!
微软的成功,正是从把自己捆绑在IBM上开始的,后来IBM不行了,就与英特尔捆成了WINTEL。够着捆绑从弱到强的例子还有很多,AOL、Oracle等等。
当然,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公司,可供类似形式的捆绑。但是,我们可以把机顶盒与一种强势(时髦)的概念捆在一起。
我没有作调查,只能想象一下这个情况:如果你到街上去,访问一普通的路人,要他联想宽带,结果大概会是,宽带——互联网——PC。当然,我这是在打个比方。
NC或机顶盒要成功,就必须趁早打破这种惯性思维——中国最多只有2%的人用过PC上网!最理想的情况是,让人们养成一个这样的习惯:看电视——点播(VOD)——机顶盒,上网?当然可以,但那是附属的功能——况且,只要一打开电视,我已在网上了——PC?我当然可以买一个,但那更次要。
最近,我从一篇文章上读到,有关交互电视与PC之间的问题,文章认为交互电视应与PC共存等等。我并不以为然。如果交互电视真的能取得成功,PC的末日就来了——这一点其实就是高唱PC的微软也不否认——你再仔细想想他们为什么要.net就不难明白。

把问题说得再简单点,搞机顶盒、搞宽带,就必须与电视(VOD)扯上关系——至于是宽带运营商先找机顶盒生产商或是相反倒过来的,这并不重要。我想特别指出的,现时在业界有些人装着瞧不起VOD——这是一种虚伪!VOD是网络的圣杯,自己解决不了就说“这不够技术”?
电视,毫无疑问是现时最强势的传播媒体。机顶盒先与它捆上,接着(或者不用再分先后)是音频广播、电话、AV中心、家庭信息中心——处理所有信息家电的操作与对外联络。当然,这要一步步地来。
有两个问题必须反复强调。第一,并非最先进的技术就一定能占有市场,关键是最适用的技术。VCD就是一个例子,PDA也算一个。
第二,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自己的战略。我也曾批评一些宽带运营商缺乏战略思想,简单地说,没有后着,或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一点也许更重要些。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我们应大力开发机顶盒(NC)呢?很重要的,它让我们有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我也说过,或者光靠PC也能发展宽带的。(但我也同时指出就是美国人也在开发机顶盒!)但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多少机会了。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所有PC的上游技术、标准都不在我们手里,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头跑,捞一点低端的利润。
这儿也可以说一下“中国芯”的问题。前一阵,联想(绝对是我们的PC老大了)只是说说要与VIA联手——说说而矣,结果如何?还有现在做PC的就那么一点儿利润,如何支撑研发芯片的巨额投入?

或许有人会问,做机顶盒就能有高利润?的确,在开始时我们不能期望会有很高的利润。如果可能,甚至不妨先亏一点:)
在广州,中国电信为推宽带,就“白送”用户一个价值不菲的ADSL MODEM,他们图的是什么?然而,除了网费之外,他们不能在用户的PC上得到任何好处。至少,他们认为这样值得的。
当然,我反对“白送”。这只是说明机顶盒的一种营销方法。打个具体的比方,如果一个机顶盒生产商,卖出了五百万台机子,他能得到的利润可能也只与卖五百万台PC的相当,但接下来的情况就有天壤之别。PC生产商卖出了头五百万后,再生产五百万他也不可能得到上游的利润——除了生产线他几乎一无所有。问题还在于,他能生产的PC,谁都能生产,他要面对的竞争可能反而更激烈。
但做机顶盒情况就不同,你必须注意到,你的机顶盒是跟宽带技术相配套的,换言之,你拥有了忠诚度极高的五百万个用户,不仅如此,机顶盒的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你开始拥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现在再重新回到NC的产业化的困难上来。一是成本,二是习惯。
前面我也说过,NC与机顶盒概念上是相近的——没有“完整的”操作系统,至于支持什么样的显示器,这其实已不能算是问题了:)
机顶盒的规模上去后,就会有更多的软硬件生产商,为其提供支持,丰富它的产品结构——这样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成本不断下降,用户就更多,习惯?还会是一个问题?

应该承认,发展宽带,开发机顶盒或NC,所遇到的问题将要比我谈到的多。但是,既然种种迹象表明,PC的路并不好走,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好好地再重新审视我们的宽带策略?
宽带,给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机会?难道说,只是更多地卖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