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博库:舔干伤口,继续出发(未定稿) - 中国数字传播论坛 - 北伐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87 次) 时间:2001-07-22 20:38:21 来源:北伐军 (北伐军) 原创-IT

永远的博库:将梦想进行到底

(此文为草稿,先贴在这里,请各位牛哂正)

“博库快要壮烈牺牲了”的消息最近在业界不禁而走,许多关心博库、关心整个中文网络出版事业的人们大为忧虑,媒体则更出现了各种不同地报道和反应:有人扼腕叹息,有人理性反思,也有人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博库到底怎么样了?
带着急切想了解真相的心情,本刊记者前往博库的新办公地点碧湖居,对博库的CEO徐贝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徐先生打破几个月的沉默,道出了一个真实的博库。

我们还在顽强地战斗
记者:目前业界和媒体流传着很多对博库不利的说法,有传言说博库已经“壮烈”了,成了中国网络出版事业的“先烈”。有传言甚至绘声绘色地说,博库只留下几个人在处理机器设备,正在卖家伙了。我这此来,就是希望了解博库到底怎么样了,然后把这里最真实的情况再告诉广大关心博库的朋友。
徐贝:从博库裁员到现在为止,几个月来我还没有向媒体说过一句话,今天你们是第一家采访。我要明确告诉广大关心博库的业界同仁和各方朋友的是:博库并没有牺牲,并没有倒掉。请大家放心,博库离“壮烈”还非常遥远。如果倒下,我们会开记者招待会的,我们是很职业的,我们是对投资人负责。我们只是根据大环境在作一些战略的调整。现在市面上特别是报刊与网络媒体上的消息,我认为只对了40%,他们只看到了我们在做战略收缩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我们在顽强地继续战斗。我们会继续往前走,哪怕条件再艰苦,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记者:这次调整的规模有多大?有传言甚至说博库现在只剩下5个人了,是不是这样?
徐贝:博库最近做了两次战略调整,第一次在人手上,两个月前进行了较大的裁员;这一次除了裁员之外,还将办公地点也由原来的盛福大夏,搬到了碧湖居涉外公寓办公场地,由原来的1000多平米换到现在的100多平米。我们休整了一段时间,包括公司的组织层,管理层,但我们的业务层没有停,网站一值在运转。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精干队伍还在这里,我们现在还有一支20多人的队伍在这里坚持战斗。
记者:你们自己怎么样看待这次调整?
徐贝:对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这样一个新兴行业来讲,投资风险非常大,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根据市场和变化进行战略调整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在网络出版的产业发展道路上,博库已经过了基建这一块了。现在根据市场的大环境对于企业影响,做收缩调整是很正常的,因为一切都是以利润来说话,我认为博库的收缩做的太晚了。
但我们还在坚持我们创始时的初衷,就是使博库整合的资源能有产出,不仅仅是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做好长期抗争的准备。
另外,博库美国、台湾大量的业务在延续,海外还有很大一块。
记者:有人说网络出版不足以支撑一个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下,博库是怎么看待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这个产业的呢?
徐贝:美国人搞电子出版是在四、五年前开始,到现在也还打的很惨。事实上,市场对新生事物接受度还不够,特别是在中国,还有一个过程。美国曾经说过要准备打10年的战争,把间距渐渐拉平。我想,中国电子书和网络出版产业市场的成熟,至少需要5年。电子书虽然永远替代不了纸书,但电子书是绝好的知识传播手段,绝好的信息储存方式,只是市场还需要培育。
当年我们在中国开始做电子出版的时候,也想过风险,想过为什么不去跟风,等人家倒下了,我们可以有经验去取,不用交学费。但是,我们观望了一阵,发现中国的市场不成气候,必须有人来举这个“出版革命”的大旗。从博库率先在中国从事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这个实验,到现在也才1年的时间,我们知道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化而退缩,没有准备撤退。如果我们要撤退,去年就撤退了(当时兼并购买的可能性很大)。博库的平台、内容、方向还是坚持我们原来的,只是战术有些调整。降低成本,做好长期抗争的准备。只是中国特定的传输机制,网民对付款的接受度,还有很大的功课要我们去做。
记者:你们的收缩是中国博库部分的收缩还是整个博库的收缩?
徐贝:只是中国博库的收缩,博库美国和博库台湾的运作照旧。博库的主营业务不仅仅是电子书,中国博库只是我们的一个分支而已。
记者:你们的资本结构有没有变化?
徐贝:当然有变化,3年前,我们在美国启动这家公司,我们有美国的风险投资的支持。美国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他们只看见博库是一个品牌,有利用价值,有潜力,但当互联网整个大趋势下去以后,他们对金融操作上有自己的考虑,但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发言权是最大的,从这一点,我们从沟通,磨合,理解,到比较成熟的做事机制,不容易。我们的风险投资商希望我们能够撤离,但博库现在还有诱惑力,可以使一些投资商同意我们的理念,继续往前走。事物永远在改变,所以我们博库还在,如果没有钱,谈何容易。
记者:原来你们有上市的计划,现在有没有改变?
徐贝:美国公司有他们的考虑,他们还在做计划。上市现在不是唯一融资的手段了,一个产业自身的成熟性,不会像一两年前,做个梦就可以上市。先把企业变得更健康,头绪、思路、业务更清楚。在这些没做好之前,中国博库上市要往后推。博库从来没有提过为了上市而上市,要是为了上市而上市,博库就不做博库了,做其他的赚钱来的更快。但我们坚持这个阵地不放,因为中国把电子书做下来,就非常有价值了。

舔干伤口,继续出发
记者:有人说,博库遭遇困境,出现现在这种被动局面,主要是博库管理层本身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博库当年进军中文网络出版就是错误的选择。
徐贝:博库到今天的这个局面,确实有我们决策上的很多错误。但毫无疑问,中文网络出版陷入困境,主要还是大环境造成的。有人批评甚至否定我们现在这个模式,但我们仍然坚持,我认为现在来谈博库网络出版的成败还太早,还不到能看出一个产业的时候。美国说到2005年40%的采购将是电子采购,媒体承载物将会数码化,这是猜测。中国至少要3年5年,这是一个刚诞生的产业,他现在小,将来却将是一个强大的产业。对于网络公司的生存,就看你能否吸取教训。我们是痛定思痛,但绝不会把博库转变成另外一种模式。
记者:市场刚开始形成的时候,会有一些试验性的阶段,都是暂时的现象。
徐贝:对于我们,走弯路是我们必须要交的学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互联网上寒流这个很残酷的现实。互联网从启动、崛起、失望,到再次崛起,就是一个产业成熟必须要走的路。
记者:博库现在主要有什么打算?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徐贝:博库现在是舔干伤口,继续出发。我们现在主要精力暂时不是在网站建设上,而是对整个博库的产业结构、人事规模、资金分配和发展前景进行重新规划,这需要我们花一些时间,但对博库来说,这个时间比做一年内容更实在更有意义。
另外在内容方面,博库还是坚持做专业领域里的专业网站。我们再不会去到处做广告,不会做哗众取宠的事情。这些我们都做过,有很大的盲从因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8个月前花钱砸市场的做法当然会改变,我们是网络企业,不是投机商。
记者:你们在美国的业务情况怎么样?有很大一块在做数字加工业务吗?
徐贝:博库在美国有总公司,还有其他部门的业务,网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在美国有很大一块在做数据加工,同时我们也做网络出版,更多的是纸书销售业务,电子图书馆业务,做得非常大。美国的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夏威夷大学图书馆,都是我们的客户。不单是帮他们做数字化加工,他们也是我们中文电子图书的使用者。任何一家大学图书馆,只要有东亚经济,就需要中文资料。
记者:我们中文数字图书在海外的市场是怎样的?
徐贝:海外的中文电子书读者的绝对人数不能跟中国大陆比,但他们的消费能力是大陆的几十倍。我们对这些美国人做一下成分分析,就清楚了,从5岁到60岁,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要高于大陆,这些人对知识地需求,对阅读内容的要求都高于大陆。中国的传统中文图书在海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通的时间太长了。一本书从国内出版局,船运,卸包,分销,到书店,如果我不是在华人区的地方,我怎么看到这本书,存在很大的问题。电子图书,出版后一秒钟就可以看到,我们博库的中文电子图书,正好弥补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使得海外华文读者从我们网站得到的中文图书最新信息可以跟国内同步。
记者:能否对国内和美国的网络出版市场进行一下比较?
徐贝:国内网络出版市场还非常脆弱,需要我们像新生儿一样去培育,耐心,政府支持,环境,市场条件,方方面面都是要培育的。虽然有困难,但我们有信心走下去。我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我可以随时离开。我们选择在国内打下去的原因是我们仍然看好这块市场。
海外就比较成熟了,海外互联网的基础建设、架构、速率、付费机制比国内完善的多。海外的华人读书量并不比中国小。美国有400多万华人,其中300万是读华文书的,但从经济产值来讲,300万可能就是国内的3000万。所以美国的市场我们一直在做。特别是电子图书馆的推销业务,高科技的接受度比国内要强的多。我跟Libruary的模式是一样的,Libruary是英文电子图书馆;而在美国、台湾,中文电子图书馆就是博库,我们是做得最大的。西海岸、东海岸的留学生,都知道博库。可是我们对他们免费开放,不收钱,希望毕业以后他们买我们的书。如果买一本国内出版的书要45美金,这对于留学生是很大的负担。
我们的博库美国部分已经盈利了,但现在还有一部分是免费阅读,这是一种市场攻势,希望他们能尽快的采纳我们这种阅读方式。另外,我们也做传统纸书的销售,博库还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中文纸书代理商,去年卖了6、7万册中文图书书。
对国内来讲,概念、市场不一样,博库美国部分的业务已走向正轨,中国部分的业务需要培植。美国这一块是逐步完善,稳步发展的,中国这块需要方方面面的培育,耐心。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中国博库目前的经营状态和利润情况?
徐贝:销售利润,博库目前每一个月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加上广告,大约5万。有人说3万算什么,一个图书城一天就有十几万。要知道,博库卖的是没有印刷,没有油墨,无纸张的东西,所以跟纸质图书的销售是不能比的。我们有信心打下去的原因是,我们的注册会员大部分都是大学生,科研工作者,他们能在中国尚未完善的付款机制上,敢买这本书,本身就是对我们的鼓舞。我们卖的就是数字读物,没有印刷、运输,没有店面,没有销售人员,我们提供的价格仅仅是制作成本。我们买的东西是前无古人,我告诉我的员工,要看到这一点,就可以从3万变成30万、300万。
仍然是最捧的
记者:经过这一几次大的调整和压缩,作为当年中文网络出版的开路先锋和翘楚,博库现在在中文网络出版领域的优势是否仍在,地位有没有变化?
徐贝:俗话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博库虽然经过了这么大的整缩,但它在中文网络出版领域的地位仍然没有人能够替代,至少目前还没有。比如我们每月3万元的下载收入,就是其他网络出版企业无法做到的。再就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我们仍然是国内最大的中文数字版权拥有单位,暂时国内还没有人能超过我们。当然,我们必须加倍的努力,来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效益,维护我们的地位。
记者:我早就听说博库拥有庞大的数字版权资源,能具体谈谈你们的资源优势吗?
徐贝:首先是我们的签约作家。我们现在拥有2000多位签约作家,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延伸,如仅从年初到现在我们新添签约作家就有300多位。这些作家有的写7、8本,还有写20本书的作家,刚他们编著的书就超过几万了。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签约作家是一块,出版社是一块。中国有576家出版社,我们现在签约的有47家。还有很多出版社一直在跟我们合作,对博库非常支持。我们签约的47家出版社平均每家提供200—300种品种的书,加起来就有上万。还有很多书是博库没有版权的,这些书我们不用付钱,只用来做成电子书销售,最后跟出版社分成,这个数字还没有统计。
记者:大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你们博库的这些资源,是否适合大众的需要?
徐贝:电子书在中国还是一个概念,包括软件和硬件。电子阅读器(e-Book硬件)在中国两年前出现时还是太早,现在也还是培植阶段,还没到产出。目前,电子书的阅读主要是基于PC基,而能够读电子书的主要是大学生、技术人员,和大量的网民。
哪一些书卖得更好呢?博库最近做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实用类数据、医学、法规政策类和电脑技术类的电子书,最有实际需要。这些电子书的下载率远远走在文化类电子书的前边。我们每天都收到几千封读者来信,一半要求要电脑方面的书,这个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相辅相成的,用电脑的人,肯定对电脑干兴趣。但我们也有一本文化的书,《口红》,一天就达到52万次的点击率。当然,这本书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才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我不能每一本书都这样来做,所以后来有一些书就逐渐往下走了。我们现在推销的新书的点击率,一天至少在5万次。我们再看一些统计数据的时候,都会非常惊讶,经常在意料之外。有些被认为不火的书,像儿童类电子书籍,就非常火爆。这是因为家庭上网后,孩子们需要内容。
记者:我记得博库好象是以文化方面的中文电子书为特色起家,现在你们的内容、资源组织方面有什么调整?
徐贝:总的来说是兼收并蓄,人文、科技是我们今后关注的两大焦点,对于我们,一本文化的书和一本数据的书是同样的。文化是我们博库赖以起家的旗帜,有特定的读者群。最初,文化类图书在博库中文电子书中的比重占90%,现在占70%。这个数字比例还会往下走,科技的读物从现在的20%逐渐要上升到50%。这是我们得出的经验教训,两者我们都不放弃,但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调整。
记者:你们是从理念出发,再到市场,考虑到当今市场的环境,当然就会有一个深度的调整。但随着人们慢慢的接受电子阅读这种生活方式,你们预计将来情况会怎样?
徐贝:博库当年做网络出版,确实是从文化理念出发。现在从文化作为一个门户到逐渐走向市场定位,是我们逐渐完善调整的过程。以前我们签约的出版社大部分都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现在我们也有电脑的书。这些书籍在出版社纸媒体印刷的同时,也在博库出版电子版网络版。
不过,我们认为文化类的书籍今后还会有一个回升。随着宽带网的接入,等大型的电子信息成交商做完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除了财经消息,我们还需要内容。正象你们《中国电子出版》杂志第一期中提出的,宽带以后,网络出版真正会出现“内容为王”的局面。这么大的宽带,如果只用来跑新闻,那就是杀鸡用牛刀。
记者:有没有考虑到手持终端的阅读?
徐贝:手持终端我们一直在搞。博库在台湾一直在搞硬件研发的追踪。两年前博库已经准备推出硬件的读书器,后来考虑到市场不行。我们跟联想已经在谈合作。硬件厂商想跟我们合作,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错,但是我们比较谨慎,因为这个市场还没有起来,一旦我们投入精力做这方面,就要产生利润,现在还太早。
记者:现在国内有几十家企业在做硬件,博库自己做不做硬件的开发?你们怎么样看待e-Book这个市场?
徐贝:我们不做硬件,这不是我们的特长,我们是内容提供商,我们只做资源整合,开发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书阅读终端的发展跟互联网的成长是一样的,我认为硬件成本要降低,另外还需要大量的内容资源配合。电子书的内容非常重要,内容跟出版社走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需要跟客户走的,读者的口味是不一样的。E-Book离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走,博库现在可以观望一下,看看市场的走势。但我们不排斥合作,我们已经跟一些硬件单位合作,包括台湾的。
记者:在圈内对博库的议论,好象对你们技术方面的批评比较多。请问你们技术上的情况到底是什么状况?
徐贝:博库是一个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是ICP。从技术上,我们保证的是内容传输下载的安全性,收费的完善性。外界和消费者对我们颇有微词的是我们速度太慢,但这主要不是我们博库造成的,因为我们同样的平台在美国要比在中国快几倍,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在技术提供上,我们是免费阅读的,而且是整本书的内容,不是单篇文章,或者一条新闻,一条资讯,所以我们的速度当然也就没有其他资讯网站快。中国互联网还没到卫星、宽带、无线上网三者并举的时候,所以要求彻底改变网速太慢的局面,而要有一些时日。我们和网民一样在用中国电信的带宽,读者希望块,我们也希望。但让博库去承担电信的角色,这是不可能的。宽带是水涨船高,现在普通老百姓ISDN还没有普及,上新浪,用猫看新闻还行,看书就不一样了。在技术层面上,有一点你可以调查,这就是博库数据库有没有被侵入过,这是我们在技术上的骄傲,也是我们一直在花大力气的做的。当然,速度问题一直是挂在博库技术部门头上的一把刀,他们每天在做思考做改进,但这单靠博库一家是不会成气候的。另外,我们在技术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今后会不遗余力地来解决这些问题,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服务。
记者:外界流传一种说法,说是你们当初做博库,是源于当初想找一本叫《肉蒲团》的中国古典小说而不得。你能不能谈谈你们做博库最初的冲动?
徐贝:博库最初的冲动,就是想把大量中文图书介绍给全世界的华文读者。我在海外,每次回国,再出去时都要带满箱的书。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中国人对书的渴求远远强于外国人对书的渴求,书对中国人来说不单单是消遣,同时是益智的工具,做书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就是凭着一腔激情投入到这个风险极大的中文网络出版行业。现在回头来看,我们有余悸。不过我们在回国之前早就知道了在中国做网络出版的困难,现实的情况比我想象中的坏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们还没有倒,还一点一点地在向前走,虽然很艰难。
记者:你们现在的团队怎么样了管理层有没有动摇?听说黄集伟已经走了,你怎么解释?
徐贝:博库在两个月前发生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在一个半月前,做完了一个人员结构调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这些主要伙伴跟我一样,没有倒下,这个意义很大。博库做到今天,政府的支持,行业的理解,出版社,团队坚持是密不可分的。唐文辉负责美国,埃里斯负责中国。(唐文辉原来负责中国的营运,后来去美国负责电子图书馆的业务。)黄集伟现在仍是我们的首席顾问,在博库的内容建设方面,他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居功甚伟。到现在,还有一些内容是他在亲自谈。
记者: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中国网络出版的开路先锋,你对中国网络出版最大体会是什么?
徐贝:中国的网络出版离不开政府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网络出版在中国不同于在国外,博库在宣传推广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出版的革命,博库从开始做到现在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从新闻出版总署,到文化部、中宣部。特别是广大作家的支持,一直到今天,我们有了千位作家的签约作品,不管市面怎么恶劣,他们还有一叠叠的作品寄过来。包括出版社,一直跟我们在合作,非常支持。有的出版社老总跟我说,出版是既有产业,既有形态,你们是明天的一块,你们跟我不冲突,是相辅相成,在这个市场上有我80%就有你20%。回到问题的症结上来,三个问题三个方面,政府,出版社,作家,都给博库一足够的支持。政府到现在一直给我们大量的支持,包括我们最后一次搞的BRBF,有大量的政府领导到现场,给了我们很大的鞭策。博库在这方面面对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另外博库在反盗版,防盗版,建设合理化的市场机制,对流通上的技术创新手段,我们一直按照政府的要求在做。最近一次我们去了广州,被新闻出版署推举为够内唯一的两家企业,代表中国在世界组织产权组织会议上发言,我谈的就是电子书,很多国外记者不理解,中国也有电子书?我说不要把东西概念化,美国没做的我们就不能做吗?美国的长处弱处我们都了解,中国人爱书是古以有之,还将延续,只不过我们做了沉睡者。国内有了这两点,政府的支持和我们足够的耐心,再难再累再苦对我们都不是问题。
至于我自己,我认为该我做的,我尽我自己的能力。我还是比较理性的,但结果和理想是一回事,结果要是不好,是我的工作没做好,我会尽力要把结果带要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