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 - 疯人院特供 - 黄 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7 次) 时间:2001-07-19 19:43:31 来源:黄  渊 (lucky_h) 转载

今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

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的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第一名。因而,当6月22日中国政府宣布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调机在现行关税的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关税的这一报复性措施时,日本舆论界都在呼吁,就中国现在的地位,对于日本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站在战略的角度来对待和尽快解决。

据2000年日本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中国的出口额从1996年的5兆亿日元已迅速增至21兆亿日元。是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了4.8754兆亿日元的中国产品。中国第一次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对日出口国。

日本世界生产大国的位子,已开始动摇,如果中国在IT等先进技术的制造上再上一层楼的话,日本媒体惊呼:中国将从日本人手中夺取这把交椅,21世纪将成为中国的世纪。

日本生产基地大举向中国转移

由于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持续经济负增长,难以拉动其国内的消费,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持续的经济不景气,使得许多公司努力寻求发展的机会。这时他们的眼光聚焦中国,关注这片有无限潜力的处女地。比如这次在日本政府紧急进口限制发布之前就曾给政府施过压的日本毛巾行业。这个行业在对中国市场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后,得出结论在中国生产毛巾,各方面都优于日本,特别是工作人员的工资只是日本的1/10,地价仅为1/50,水电费为1/2;与其对应的每年的劳动时间却是日本的3.3倍。

仅以日本爱媛县的今治市为例,这里有一条尽人皆知的日本第一的“毛巾一条街”,在这条街上的毛巾生产始于明治时期的1894年,以后逐渐形成规模,从纺纱、款式到染色、刺绣等企业全部涵括在内。日本全国共有毛巾企业450家,而这条街就聚集了215家。原来产量属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90年代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毛巾数量猛增,现已超过日本国内的产量。昔日繁华的“毛巾街”,现在已门可罗雀。与之对应的日本最大的毛巾厂家内野建在上海浦东的毛巾厂,是一家从纺纱至成品的加工厂。现在仅该厂一个工厂的产量,就已超出今治市全部毛巾厂的产量总和。尝到甜头的内野毛巾厂总经理内野信行就对媒体说,“虽然我是日本人,我也想守住国内这块阵地,然而日本这个全世界成本最高的国家,别无选择必须走出来,寻找发展的机会,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生存。”

再看家电市场。1999年,世界的彩电市场销售了11787万台,其中4成是中国生产的。彩电的大企业,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机四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师中国。而且它们生产的产品全是日本最新型的大画面平面显像管彩电。日本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索尼公司从1998年开始,将在日本市场销售不久的平面显像管彩电“织女”系列带到上海,在上海投入生产。在巨大的工厂里,可以看到25英寸以上的大画面高级彩电,从显像管生产到组装一气呵成的情景。这些产品中,有8成是要向日本出口的。索尼在短时间内,雇佣了2000名职工,创立了年产100万台规模的彩电工厂。索尼驻中国总代表正田断言:“因为是在中国,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了这么优秀的人才,这在其它国家是不可能的。”

除彩电以外,录像机主要是东芝的工厂在中国生产;CD、单放机等主要是三洋电机和夏普公司在中国的工厂生产;DVD主要是三洋电机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且据说在日本市场上很难看到DVD,若有也会很贵,故很多日本人从中国买了带回日本去,颇像80年代中国人出国回来带大件。还有微波炉,主要由松下电器、三洋电机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空调主要由夏普公司中国的工厂生产;复印机由夏普和美能达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手机主要由松下通信工业公司在中国的工厂生产。 除家用电器外,各种纺织面料,包括加工成服装、领带、袜子等。日本的一大面料公司与中国60多个服装加工厂有合约。不仅由于中国的人工费用仅为日本的1/20,成本低,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质量。日本公司为了确保一种商品的质量一致性,委托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委托一个工厂只加工一种商品,从而保证了“价廉物美”,这一点不在中国,也是做不到的。

再看看超级市场的食品、蔬菜等,也都在标签上标明中国制造。优质的大葱、大蒜、鲜蘑菇到日式烤鳗鱼全是从中国进口的。这些行业也向政府闹事,要求对中国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受益的那些日本主妇们,对此十分愤怒,说中国货“又好又便宜,为什么要限制?又没有钱,还不让人买便宜东西?!”“日本的蔬菜是大棚里机械化培养的,根本没有中国蔬菜人工种植的香味。”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办公室设备。特别是复印机和打字机,近年中国产量猛增。世界上的复印机,中国生产的大约占6成。

广东省有一个美能达石龙工厂。它生产的复印机、打字机占美能达全球生产量的4成,而且是美能达最重要的生产据点。大工厂里,有2600名工人在生产流水线上,逐个组装产品。2000年美能达计划年生产30万台复印机和年产35万台打字机。美能达之所以能在中国不断扩大生产,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地除廉价劳动力外,还能廉价调配大量的零部件,因而理光和夏普也已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复印机。不仅带动了日本的零部件厂家进军中国市场,当地人也投资,接连不断地开始生产零部件。现在美能达复印机9成以上的零部件全部产于当地,采购款的80%以上用于当地购买零部件。美能达石龙工厂的总经理近藤说:“这比在日本制造成本便宜2─3成。”

“MADE IN CHINA”狂潮滚滚而来,几乎涉及日本人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日本老百姓在得到质优价廉物品的同时,又潜伏着失业的危机。在得实惠和饭碗之间,孰轻孰重,也够日本人掂量着。

日本品牌中国制造利用外国的专利技术及经营管理,甚至关键部件还要用洋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出口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冠以洋品牌的。像“海尔”那样,用中国人自己的名字,能在美国市场占领一块阵地,甚至将日本名牌挤出市场者,微乎其微。因而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但遗憾的是工厂生产基本上全是别人的品牌。如何能使世界的工厂生产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牌,看样子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的技术开发底气不足。日本的优秀企业非常看重这一点。像索尼、丰田等公司,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盈利并不多的情况下,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以确保其产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东芝公司中国工厂的负责人说,我们和中国的彩电厂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竞争,所以我们有取胜的把握。

再就是在经营结构、管理方式上。这里就更要提到索尼公司。它的经营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公司,从它的名字“SONY”可以看出它更像一个“混血儿”。它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具有一批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它总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时代、市场的变化,它曾生产出多个世界第一台或日本第一台电子设备,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它又在打造一个适应宽带网时代的新型集团公司。

无疑还有很多很多是中国企业应当学习借鉴的。

中国的企业有日本厂家望尘莫及的价格竞争力和迅速提高的质量,还有从日美欧的优秀企业学来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新世纪的中国企业群,在不久的将来,定将成为日本企业强劲的竞争对手。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的沈才彬主任研究员预言:“摩托车、家用电器、造船行业5年之内;钢铁、重型电力、化学工业10年;其它工业制品20年后,中国将成为日本的强敌。”

日本舆论界也大声疾呼,决不能小视中国的崛起,因而“与中国为敌不如携手合作”。为敌,两败俱伤;携手,共同发展。对近日来的中日贸易战,从日本的报纸上看到日本想要尽快重开谈判,甚至要求提高谈判的规格。中国人民也希望尽早听到此战的休止符,重新构筑中日贸易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