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京、徐少春、雷军、丁亮、李儒雄等软件五雄(旧稿) - 网吧 - 独孤寻欢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0 次) 时间:2001-07-16 22:41:44 来源:独孤寻欢 (独孤寻欢) 原创-IT

软件中国面临资本抉择:香港还是大陆
(年初的旧稿)

网络股的全线崩盘,使经济学家们找到了新的话题:谁来取代互联网,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才是新经济?
有人预测,软件产业将成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全球范围内,软件已经成为第一大黄金产业,而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软件市场。根据CCID赛迪资讯顾问公司的调查,2000年的中国软件市场全年软件销售总额达到230亿元,而专家预计2001年中国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3亿元。
欲称雄软件市场,先炼狱资本市场。数字很枯燥,但数字中所透露出的财富却足以燃烧资本市场、海内外软件厂商们的欲望。对于国内多达10000家以上的软件企业而言,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迅速利用资本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及市场优势,发展国际化进程已成重中之重。
2001年是中国软件企业上市年。随着2月份金蝶软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敏感的媒体开始惊呼。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国产软件业的内联外引已经成了一种趋势。上市是为了引进资金,引进资金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对于中国的软件产业而言,已经过了求伯君、王志东、丁磊等程序员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WTO不仅仅带着“狼来了”的恐慌,更多的是意味着要与微软、甲骨文这样的国际大鳄的同场竞跑,按照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的说法是,中国软件业要走出去。
我们专门约访了用友、金蝶、创智、金山、金洪恩、连邦等六家中国软件企业的掌门巨头,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种抉择:选择香港创业板还是国内主板、创业板?为什么?读他们的创业故事,聆他们纵论业界风云,透过他们对于资本市场认知,点指中国软件产业的软肋,解读中国软件产业的命脉。
因为有了他们,中国软件产业及资本市场才富有激情、希望、未来……
王文京约会二板
王文京的身份是用友集团董事长。
有人猜测假如联想没有柳传志会怎样,也有人猜想用友没有王文京会怎样?暂时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始终是个假设,这种假设现在来看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毕竟王文京今年才36岁。而王文京似乎也没有意思退居幕后,让位给职业经理人。
美国《福布斯》去年给中国内地50名首富排名,王文京以600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名列第41位。排在他前边的是创维集团黄宏生,排在他后边的是新浪网的CEO王志东。尽管王文京没有对此次排名不作任何评论,但用友财务软件的销量已经连续10年名列中国市场第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王文京给用友订下的规划是:2010年,用友的目标是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达到100亿美元。
出走国务院
1988年12月6日,王文京和苏启强两个年轻人凑到一起,借了50000元人民币,双双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辞职,在中关村租了一间九平米的房子,投资了一台电脑,宣告”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宣告成立。
他们既是老板也是工仔。白天上门做推销,替用户做服务。晚上便回来写程序,编到深夜扛不住倒头便睡。第二天继续干。他们第一年的营业额是8万元。
1994年,王文京和拍档苏启强协议“离婚”,谈不上谁对谁错与是非功过,以一种非常友好而且理智的方式进行”分家”。用友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王文京回购苏启强的股份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件事被传为”中关村的一段佳话”。佳话的后续是,5年后王文京又要聘请苏启强为用友软件股份公司的独立董事。
用友的发展线索很清晰,走势一路上升,用王文京的话形容就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挫折”——1990年正式成立”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发展为”用友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并组建用友软件集团,1997年软件销售额突破亿元,1999年公司发展成”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并积极争取股票发行上市。
差一点走了弯路
王文京经常感叹,“我们这代年轻人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光。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赶上了自由创业。”
王文京没有说的是,他的成功不仅仅都是运气,他有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的双重知识背景。他还有常人所没有的割舍精神,19岁进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21岁即主动要求并成功负责实施了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会计电算化工作,24岁又动下海完全“民营化”,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勇气,对于远在江西上饶山区的父母和乡亲们来讲,在国务院工作和当个体户的王文京不是一个概念。
王文京的成功还因为选择了财务软件这一“白金产品”。用友是财务软件最重要的创导者之一:1988年率先推出商品化财务软件、1990年推出中国第一表(UFO)、1993年推出新会计制度版财务软件、1996年率先推出管理型财务软件、1997年首家推出WINDOWS95/NT版财务软件,1998年领先推出企业级财务软件,并于同年4月在国内研制推出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的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前不久又推出企业级财务软件V8.10(SQL版)……从1990年以来,他领导的用友公司一直稳坐财务软件行业的头把交椅,最新的统计数字,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其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份额也超过了所有国内同行。
创业的过程中,王文京也差一点走了弯路。1993年他差点投身房地产,甚至已亲自到了海南,考察并少量投资,要不是性格中天生的“稳重有余”,决策慢了一点,说不定就没有了今天的用友。
互联网机会
在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列为头号议案的主题词就是电子商务。提出电子商务议案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学者,另一个是企业家王文京。
王文京提出这份议案,并不仅是代表自己,代表用友,而是在代表中关村的一群网络精英说话。对于DOT COM,王文京有些心有余悸,去年初的网络狂潮使用友从高科技企业沦为传统企业,公司的软件工程师经常接到一些.ccom公司的“加盟请柬”。所幸的是NASDAQ风暴迅速结束了这一狂潮,一些曾经流出的人员又回到用友。
当时王文京做梦都想着与.com拉扯上关系。1999年11月,王文京去美国COMDEX,顿时被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概念所吸引。他最朴实的理解是:ASP的服务相当于自来水,管道是Internet,上面跑的包括财务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都是水。基于这种思路,王文京推出了用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战略,即软件产品转向Web-Base,并开发电子商务应用软件(网络财务、iERP、iCRM);在独立的低端市场尝试改变软件包方式,直接以ASP模式提供网上在线服务(伟库网);公司运作加快电子商务化(“e用友”)。
股市崩盘让互联网缩水,使王文京又有了新的认识,“前不久我去参观美国的COMDEX,最大的感受是去年到处都是.COM,今年似乎从狂热回到理智,从概念回到技术,从.COM回到了产品和软件,软件公司再度成为IT产业的焦点和投资者的中心。但互联网这个产业还在继续发展,有些问题我也没有看得特别清晰。IT业的确是这么三个浪潮:第一个是硬件制造,第二个是软件,第三个是互联网络的发展。”  
“但并不是说有了互联网,软件产业就没有了机会,实际上互联网里面也分很多层次,比方说互联网的设备制造业;互联网的软件平台,就是软件支撑这一块;互联网的增值服务;再就是互联网的内容。”
全线转型
3月29日,用友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新闻发布会,包括王文京在内的所有头脑聚会一堂,宣布推出用友成立以来的第五代产品NC(NEW CENTURY) 企业管理软件,并借此宣布用友全线转型为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目前市场上到处泛滥的电算化软件而言,如果不是市场惯性,用友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财务软件应该有一个理念上的突破,比如引入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也许是为了回应这种说法,王文京还非常清晰地捧出了用友今后的战略:通过定位于中、高端用户的NC企业管理软件,和定位于低端中小企业的伟库网提供的ASP服务方式,占领企业管理软件市场。
记者:用友这次重大转型是不是意味着财务软件市场的萎缩?
王文京:财务软件仍然在以2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我们转型并不是说用友不再涉足财务软件,事实上财务软件本身就是企业管理软件和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用友现在的策略,是否代表放弃低端产品,而用友在高端产品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是什么?
王文京:不能说用友已经放弃了低端产品,去年成立的伟库网实际上取代了用友在低端产品上的销售,所以应该说是用友已经先人一步将低端产品放到互联网上去了。至于高端产品,我们和国外产品的差距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不可否认,国外产品发展的时间要长一些,在体系化方面要做得好一些,但是国内产品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要更好一点。技术的差距已经不明显了。
记者:这次转型的意义是什么?
王文京:我先说一个例子,90年代初我们接到一个几千元的单子就会认为是个大单,而现在客户愿意投入上千万元来构筑企业管理软件的平台,转型最重要的原因是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个原因是,用友要树立自己在软件领域的龙头地位,必须拓宽自己的领域。
记者:你所说的龙头地位具体目标指向是什么?
王文京:争取在2005年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的提供商。
印度的启示
比尔.盖茨曾经说:“亚洲IT业未来的发展中心必将在印度”。王文京在心里算过这笔帐,他曾经去过美国和爱尔兰考察,看到在美国硅谷,印度的软件工程师进进出出,心里别有滋味。
记者:你觉得印度、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成功,给予你带来了何种启示?
王文京:印度和爱尔兰原来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这些年来,在政府积极政策的引导下,他们抓住国际市场对软件及服务的需求机会,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成为除美国之外软件出口第一和第二的国家。印度和爱尔兰的成功经验很值得中国软件企业学习借鉴,中国在软件产业的优势必须发挥出来。一旦发挥出来,前景不可估量。
记者:你认为中国的软件产业也能象印度一样成功吗?
王文京:印度、爱尔兰的成功,变相证明软件产业也能够在中国成功。软件产业不像其他一些产业,只能先在发达国家发展,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反可能在一些有人力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并向发达国家转移。这或许是近百年来现代经济在国家间的一个新轮回。
记者:那么在这场角逐中,中国的优势是什么?
王文京: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总量,而其中IT业人才的数量之多也是世界公认的;以前曾对软件业发展产生阻碍的国家政策问题,近些年来也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去年11月国务院的18号文件发布,对软件企业的税收政策有了很多优惠条件,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中国软件业“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所以,只要在发展产业的资源上有优势,政府扶持有力度,再在领域方向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与市场契合的切入点,就一定能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也许会对中国软件业目前发展领域过于集中而耿耿于怀,其实未必不是好事。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自己有优势的地方,做深做大,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是印度和爱尔兰给我的启示,也是用友十年发展的心得。
记者:未来的中国软件市场究竟有多大?
王文京:全球范围对软件和服务的需求太大了,我国软件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按照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状况,在3-5年内,将会有一个大改观。到时候,会有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的软件企业出现。
资本困惑
“南金蝶,北用友”。金蝶是用友最强大的敌手。年初金蝶在香港创业板顺利上市,给了王文京很大的刺激,尽管金蝶上市后股价一路下滑。
面对今天的资本市场,王文京颇有生不逢时的辛酸与无奈: 1997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上市,几经磨难,终于通过审批在国内主板上市。虽然用友对此事采取了低调态度,但风还是漏了出去。
王文京最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在一些大客户那里,同时和用友一起去下单的,往往就有SAP、CA等国际大公司。对王文京来说,一方面是高兴,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凭什么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软件业是现代科技,但是越发展,他就越感觉到,离开资本市场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这也是一条游戏规则。因此,他对现代经济作了规纳,“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的结合。”
技术,在王文京看来不是问题。“用友1997年就开始开发出基于互联网webbase模式的产品,开发工具完全是用的java,而且操作界面都是浏览器模式。当时在国外都是领先的,法国一个国际管理软件交流会上,国外公司非常惊讶这个产品,而当时国内已经有用户在用了。”
王文京发愁的是资金瓶径,因为在与国际大鳄比拚时,资本是关键。
记者:用友急于上市,是因为与金蝶的另一轮角逐吗?
王文京:上市能够给用友一个历史性的推动力,带给我们可以投入产业发展的足够资金,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所以上市,不管是对用友还是对金蝶来说,绝不是在竞争或者是攀比,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由之路。
记者:用友会在主板还是二板上市?
王文京:从97年筹划上市开始,我考虑过很多种方案,包括借壳上市、海外上市,至于是主板还是二板,各有各的好处。主板市场时间长,规模大,而创业板市场会相对集中一些新兴高科技公司,更有创新精神。在鱼和熊掌之间,我还在犹豫。但我已铁了心一定要在国内上。这不是什么打爱国主义牌的问题,而是在国内上市要好过在海外上。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王文京:首先,国内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的运作机制已经基本具备,资本的供给总量和储备条件也已经具备了,所以在国内上市的决心首先来自于我对国内资本市场的信心。我相信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非常好,在国际范围内都会很重要。其次,用友目前主要在国内发展,市场和客户主要还是在国内,所以相信在国内能筹到更多的资金。从全球的角度看,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一般都选择在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
记者:那么用友具体会在什么时间上市呢?
王文京:相信今年会有结果。
个人简历
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江西上饶人,现年36岁,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1983-1988年在国务院某直属机关工作。
1988年以5万元借款、9平米的工作室,与苏启强先生合伙创办用友软件公司。在王文京的领导下,用友公司从2个人的软件服务社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王文京曾荣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优秀民办科技实业家”称号,并担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商会副会长。
公司链接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亦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是中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及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将该体系全面推广和实施到全国分子公司的软件企业。用友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包括:财务软件、企业管理/ERP软件和电子商务/CRM软件三大类别,其中财务软件市场份额超过40%,连续10年居中国市场第一,企业管理软件居中国市场国产品牌第一。
用友公司建有国内最大的商用软件销售服务网络,现有地区分、子公司50家,代理商500家,客户服务中心100家及授权培训中心100家,全国从事用友软件营销服务的总人数超过3000人。公司共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公司本部专职开发人员300人。国内唯一一家软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应用软件博士后流动站设在用友公司。
成功秘诀
按照企业的规律去做,把事情做好。
新锐语录
去年到处都是.COM,今年似乎从狂热回到理智,从概念回到技术,从.COM回到了产品和软件,软件公司再度成为IT产业的焦点和投资者的中心。
资本抉择
国内主板或创业板。

徐少春的上市日记
4月4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总裁徐少春专程赴美国招募人才。在徐少春列出的招聘清单上,清晰地列着香港办事处总经理、高级ERP专家、系统分析师等重要职位。
刚刚经历了上市之喜及跌破发行价之忧的徐少春,已经将目光从资本市场的冲突中移开,逐步将金蝶引向国际化竞争的轨道。按照徐少春的说法,金蝶的目标是世界应用软件十强,迫切需要杰出的国际性软件开发和管理人才。
急着上路的徐少春明白,金蝶在与国际竞争对手同台比武压力越来越大,金蝶已不能在等。
赶上“下海”
徐少春出生在湖南沅江一个小村子里。1979年,当16岁的徐少春”鲤鱼跃农门”考取南京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时,他还不清楚未来的风将吹向那里,但四年的大学生涯却使徐少春奠定了创业的基础。
  1983年,他被分配到武汉的一家有800号人的工厂上班,他与另外8个学生是该厂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徐少春不满足于现状,但并没有将不满表现在牢骚上,而是利用考研来摆脱痛苦。
1985年,徐少春如愿意偿地考取了财政部科研所财会电算化的研究生,完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当时,他写了一篇题为《论我国会计软件的通用化、商品化和标准化》的论文,发表于1987年6月的《电子财会》上。这个时候的徐少春已经敏锐地看到计算机必将对企业的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软件的设计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科研所毕业之后,他又被分到山东省税务局工作。徐少春还是不能适应机关作风,选择了南下深圳。在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当电脑部经理。本来以为日子可以过得很平稳的时候,1993年,公司又陷入了人事关系的纠纷。
徐少春彻底失望了。他拿着360元的养老保险补偿金,加上从岳父处借来的5000元,买了一台286下海了。承包了一家电脑公司的软件开发部,为一些单位开发财务软件,后来拉了一位大学教授作投资人,于1992年1月注册了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而整个公司除了徐少春之外只有一名员工。
黑色十月
遇见美籍华人赵西燕,是徐少春规模化创业的起点。1993年8月,徐少春的爱普公司与赵西燕及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合资组成了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经济形式就像徐少春的跳槽史一样复杂:既有私营,又有外资,还有国营。
金蝶的发展速度很快。徐少春将精力用在市场开拓及产品创新上。作为一名管理者,他遗漏了公司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管理。
慢慢地徐少春发现有点不对劲。那里不对劲却还不是很清楚。直到1994年那个”黑色的10月”——公司的开发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和副总工程师相继辞职,无论他如何诚意挽留都无济于事。更令他痛心的是,时隔一两个月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另一种与金蝶公司一模一样的软件产品,并且号称是补了金蝶软件BUG。
三个得力助手的离去,现在回过头来想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提醒了徐少春,“管理好一个企业”比开发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更难。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金蝶在短短九年内实现创业、香港创业板上市,迈出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大跨越,其中固然有独特的历史机遇、市场因素、资本的力量等外因作用,但在企业内部有一个成熟的管理体制,却是功不可没。
徐少春由此而联想到的是,金蝶要生产怎样一种产品?财务软件开发的宗旨是什么?这番思考为金蝶日后的转型打了个伏笔。
金蝶弄潮
1996年4月,金蝶在中国第一个发布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财务软件,首创”无缝联结”技术,将中国的企业管理软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金蝶广泛开展同国际著名企业的合作,诸如微软、IBM等,使其应用技术保持在同行的领先地位,并首先突破三层式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技术难关,解决了海量数据存储、多用户并发冲突和应用系统的快速组装扩展等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9年,是金蝶发展的又一个高潮。3月,徐少春提出了企业”激情管理模式”和”三核理论”;4月,在中国首届会计信息化专家研讨会上,金蝶又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理论模型;5月,金蝶发布了以”数字化管理”思想为指导能够显著加强中国企业基础管理的K/3系企业管理软件;8月,金蝶宣布”全面向Internet进军”,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应用软件第一次展现在中国用户面前。
2000年初,互联网冲击着整个IT行业。金蝶也在变。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拓展,从原来的企业财务及管理软件供应商发展为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应用方案提供商;2000年4月,中国第一个企业理财网站–“看吧网上理财俱乐部”正式运行,同时以ASP为应用模式的K/3-e系列应用软件在此平台上投入使用;5月,金蝶新e代软件产品在国内亮相……
遇上IDG
金蝶的股东一直在变,徐少春的股份也一直在变。
金蝶资本蜕变的清单,是一份简单的清单,但却清晰地纪录着金蝶的资本演变过程。金蝶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民营企业的资本演练史,所有的变革几乎都与资本的渗入有关。
1991年,金蝶的前身公司以30万元的注册资本成立,徐少春拥有公司90%的股份,另外一位投资人是一位深圳大学的教授。到1993年,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徐少春不得不引进新的投资,最后深圳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投资48万元获得40%的股份,海外华人赵西燕(当时社保公司总经理赵勇之妹)投资3万美元获得25%的股份。这一次,徐少春的代价是让出了控股权,只持有35%的股份。
关于徐少春遇上IDG,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1997年7月,IDG下属的广东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一次在街上溜达,偶然瞥见了金蝶的路牌广告,便登门拜访,主动找上门来,令徐少春大喜过望。然后花好月圆。1998年5月,金蝶吸引IDG旗下IDG VC2000万元风险投资。
又说,IDG总裁麦戈文当年曾送给徐少春两件意味深长的礼物,一架单筒望远镜和一只水晶拍卖锤。从而使徐少春有了今日登高望远的眼光和果敢的行事作风。有了IDG的2000万现金。金蝶用这些钱铺就了覆盖全国的营销和服务支持网络,分支机构由原先的21家猛增到37家,代理商数目达到360多家。当然,金蝶相信,选择IDG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真正把金蝶这样一个本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推上国际化进程……
创业板之恋
以前徐少春强调的是“技术”与“市场”,但现在却不由自主地总是拿“资本”来说事。1999年的高速发展,使徐少春更加迫切地感受到资本的压力。
早在接受IDG的风险投资时,金蝶就预留了10%的股权给员工,也是作为日后上市的铺垫。转眼到了2000年,金蝶的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上市计划不能一拖再拖时,果断启动了上市计划。开春之后,徐少春就想上香港的创业板,既想赶在第一批,又想成为头一家,为了能赶上早班车,金蝶也像其他想在国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在遥远的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并对原先的股本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但天不如人,却因为裕兴带来证监会的下不为例,徐少春的“创业板之恋”一度成为单相思。
2000年7月13日,金蝶终于等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文,但此时的香港创业板上,由于集中了太多的.com公司,随着华尔街投资风向的改变,已经是跌声一片,3/4的公司都跌破了发行价。徐少春只有再等一等。
但等待不是遥遥无期。眼看2001年初的香港创业板并没有多大起色,关于国内创业板的推出时间更是众说纷纭,而竞争对手用友正摩拳擦掌,一种说法是用友当年曾经获得上市资格,但后来硬是主动放弃在国内主板的上市计划,为的是要做即将创立的国内二板市场的“龙头老大”。
徐少春决定逆流上市。登录香港创业板。
为什么是香港 
1月22日,徐少春接受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聆讯; 1月23日,印刷上市招股说明书; 1月29日,召开董事会,最后决议一系列重大事项……
2月5日至7日,徐少春在香港及海外(新加坡、伦敦)举行了金蝶上市推介会,金蝶在路演过程中所展示的颇有潜力业务、巨大的中国软件市场特点、和年轻的风格,吸引了香港、东南亚及欧洲的投资者们。如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Asset、 Jade Fleming Asset Mamagement及Martin Currie 等。
2月8日,徐少春坚持将金蝶的招股价格定在每股1.03港元,这意味着,按照发行价计算,金蝶一上市,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接近23倍!因为相信金蝶应该更值钱,而且徐少春的目标是金蝶要在2005年里跻身世界管理软件公司10强之列。2月13日,向香港公司注册署注册招股章程。2月14日金蝶股票配售情况在香港创业板网站(HKGEM)公布。
2月15日,金蝶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总股本43750万股,其中社会公众持有20%,IDG VC持有20%,徐少春持有19.11%,员工持有9.04%。徐少春当年从岳父那里借来的5000元人民币“种子资金”,在此次金蝶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上,岳父章文兴名下拥有13.3%的股份,如果按照每股0.69港元计算,这笔10年前为5000元人民币的投资已经增值为4000万港元。
金蝶挂牌首日开高3.1%至1.06港元,但其后该股从1.03港元的发行价迅速大跌,报收0.69港元,大幅下跌35%。挂牌前金蝶曾向机构投资者配售了8750万股新股,并获3.1倍超额认购。
徐少春对此的理解是,“国内流传一只股发行当天即跌破发行价就是垃圾股的论断,对于金蝶并不合适,国外投资者是相当看好金蝶的,这只是一时波动的市场行为。但也不排除发行价定得高的可能。金蝶原先定的价格在0.9港元至1.08港元之间。”
让徐少春有信心的是,“大股东这边很稳定,大家都是多年合作的老朋友,都表示要长期持有金蝶。”
  记者:为什么金蝶上市会选择香港创业板?
徐少春:金蝶当初一门心思要在国内A股上市。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主板市场的苛刻条件
对以软件为主营业务的金蝶来说,一时间还难以望其项背。
记者:为什么不去纳斯达克?
徐少春:金蝶的股东曾经提出过去纳斯达克上市,但是,金蝶有自己的想法。虽然金蝶是一家外资企业,但它的主要实体还在国内,香港恰恰是一个华人世界,与内地交流没有问题,我们只要有一点声音,马上就会反映给投资者,这有利于股票市场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同时香港作为自由港也属于全球开放市场的一部分,未来金蝶成熟了,要从这里去更大的市场上也不难。
培养100名百万富翁
  跌破发行价也好,迅速回升也好。徐少春并不是很在意,因为他还想将金蝶放到国内来上市。
据金蝶管理层透露,事实上,金蝶此次上市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融资,而最大的受惠者将是公司的员工。按照徐少春表示,通过上市,金蝶酝酿已久的员工认股权计划终于可以实现,可以说也了却了他的一桩心病。
目前金蝶有154名员工持有公司9.04%的股份,而随着将来金蝶在资本市场上的增资扩股,未来十年内,金蝶也将拿出总股本的30%作为员工的股票期权。按金蝶发行1亿股推算,9%股票在员工手上,即意味着将有近1000万股在员工手中,而这其中至少会出现十位百万富翁。徐少春还表示,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股票的上涨,未来在金蝶的员工中将出现100多位百万富翁,几位千万级的富翁。金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徐少春拥有8000多万股,去年新加盟的副总裁黄骁俭可认购的股权也达到100万股。
徐少春表示,这么高的员工持股比例不仅在国内资本市场所没有的规则,即使在香港创业板也不多见,此前获得了香港联交所的特许和豁免。金蝶的宣传口号是,即使微软也没有拿出那么高的比率给员工,而金蝶将投入亿元资金用以员工的激励和奖励,能为员工带来最大的利益也是金蝶选择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原因之一。
解决了资本难题,又顺便增强了员工的信心及向心力。徐少春做了回一箭双雕的好猎手。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金蝶对业务板块进行了重新配置调整,集中了三大块业务: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ASP运营平台和应用服务器,其中以K3命名的金蝶ERP软件又是其重中之重。尽管IDC关于2000年中国ERP市场的相关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金蝶已经称自己是国内最大的ERP及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即使把Oracle、SAP这样的国外厂商加进来,金蝶也已经进入前五位。随着今年传统企业纷纷开始应用ERP的热潮,K3可望为金蝶再夺半壁江山。
就象用友的王文京已经不愿意再谈金蝶,徐少春也不再愿意轻言用友。徐少春认为,2000年始,用友和金蝶这两家公司走的道路已经不一样。
记者:你们的国际化步伐已经走了多远?
徐少春:其实我们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后来又吸收了IDG的风险投资。所以从股东的利益来讲,国际化对他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另一方面,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整个国家来讲,国际化也是一种潮流。所以,我觉得我们提国际化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
记者:金蝶的下一步规划是什么?
徐少春:在国际化大目标下,我们有一个五年规划。首先在2000年到2001年,要让中国的企业信任金蝶;第二,在2002到2003年,让国际上接受金蝶。2004到2005年,让国外的同行信服金蝶。到了2005年,金蝶就会跻身于世界管理软件十强之列。
个人简历
徐少春,金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湖南沅江人,1963年生。
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后从师于著名会计理论学家杨纪琬教授,1988年取得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硕士学位;1991年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1993年与外商合资创立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现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市民间企业家商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公司链接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由金蝶创始人徐少春先生,美籍华人赵西燕、国际数据集团(IDG)等股东共同投资设立。开发及销售的软件产品包括针对中国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为企业构筑电子商务平台的中间件软件,同时向顾客提供与软件相关的管理咨询与技术服务。金蝶拥有9年经营历史,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之一,是中国软件产业的领导厂商。公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以每年200%~300%的速度增长,1998年被 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价为中国成长性最好的软件公司。”帮助顾客成功”是金蝶公司永远不变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基本原则。
销售金蝶企业管理软件及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全国分销网络包括遍布中国的23家直属分支机构、13家合资分公司、5个代表办事处及338个指定销售代理商,覆盖中国横跨22个省份,4个中央直辖市及4个自治区的221个城市,目前员工1000多人。此外,金蝶得到若干策略伙伴的支持。国际数据集团透过IDG VC拥有本集团25%权益。
2001年2月15日,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成功秘诀
金蝶不是某个人的金蝶,九年来的快速发展让它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我们每一个员工有责任让它成为更亮的亮点。
精彩语录
最欣赏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句话:”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这团火迸射出来。”
资本抉择
香港创业板。有机会再选择在国内上市。

雷军拒绝香港创业板
第一次给雷军发电子邮件,因为要用他的一篇文章,等了十多天也没有回音,就在我决心断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他的回复来了:OK!两个英文字母搞掂了我十多天的牵肠挂肚。
第二次给雷军发电子邮件,问他什么时候有时间做个访问。这一次在24小时内收到了他的回复:*********,一串数字,原来是个手机号码。
第一次给雷军打电话,是中午两点多,他在外地陪人吃饭。约了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再打,他又在陪人吃饭……抓起话筒,雷军张口就是真忙,真忙,最近真的是很忙。快放下话筒时,他忽然冒出一句,我看过你不少文章,在斗牛士上。
雷军就是这样。忙里有闲,闲里有忙,一切与工作有关,与软件有关,与金山有关。
写软件赚了50元
在武汉大学读书时,雷军希望自己将来能成名,希望在学校就能证明自己很优秀。
因此他读书读得很刻苦。后来上课,老师碰到无人能够回答的问题,就让雷军站起来回答。雷军大一时写的PASCAL程序,上大二时这些作业被编进了大一教材。
为了不退步,雷军两年修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计算机这个科目与其它的课程不一样,重实践,轻理论。
雷军写软件赚的第一笔钱是50元。他与王全国做了个加密软件BITLOK。雷军第二个比较商业化的软件是冯志宏合作的免疫90,免疫90后来上市售价260元一套,卖得还很火。
读大四的时候,雷军卖了一台计算机赚了几千元,便和王全国等人办起了三色公司。后来因为觉得没劲就停了。
遇见求伯君
1991年大学毕业后。雷军先遇见了写《自然码》的周志农。后来又认识了当时还在用友当副总裁的苏启强,替用友写了个加密软件。
由于有过三色公司的体验。雷军对联想、四通、方正这样的大公司都不感兴趣。想去的是外企。可是隐约中又觉得去外企好象与编程没太大关系。便迟疑着。 
后来。1991年11月,在一个计算机展览会上,雷军见到了以WPS扬名的国产软件英雄求伯君。那时候求伯君是香港金山公司的副总裁。
再后来,求伯君在北大南门的全聚德请雷军吃了一顿烤鸭,顺便劝雷军去金山。雷军当时没答应,后来想明白了一个理,求伯君在金山写程序成功,我也能。便跟着求伯君去了珠海。
加盟金山
从此便与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8月,雷军牵头在北京成立了金山开发部,与一帮程序高手写了三年《盘古》,尽管因为当时对 Windows的判断失误,没有干出风风火火的大事,但他还是很怀念那段日子——程序员的生活。
雷军这一役败在自负的《盘古》上。没有延用WPS的商标,尽管卖得还算凑合,但离理想却有一大段距离。后来又想走系统集成的路,但仍然没有走通。他的理想仍然是让自己的软件能够奔腾在每一台电脑上。
1996年,雷军连续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游戏软件《中关村启示录》及《金山影霸》,《金山影霸》在连邦的排行榜上待了两年之久。他曾经迷惑的信心慢慢开始恢复。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之后,雷军终于可以思考如何吃得更有营养。
联想注资
这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慢慢启动。尽管还不是很清楚,但雷军已经在隐隐约约地思考着风险资金的问题。甚至想到了上市。  
但雷军对继续做WPS97还是没有信心,在微软的压力下,他看不清这个品牌的未来。还是求伯君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给他临门一脚鼓了劲。
WPS97终于成功了,被评为双十佳。让许多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软件的希望。同时传来的还有连邦等融资成功的利好消息。银行主动来找雷军。但雷军在想要钱的时候,还想要一个大的市场,与硬件厂商共同发展OEM产品。
事实证明,雷军当时的想法很明智,今天的《金山词霸》等软件装在无数台电脑里,但除了OEM版,基本都是盗版。
1998年,金山实施重组,由联想注资,在求伯君的提名下,董事会通过雷军做总经理。别人有了钱是财大气粗的感觉,而雷军却有了更大的心事,如何用好这笔钱却是个难题。
红色正版风暴
雷军提起盗版就心痛。早在1996年,雷军就想如何在盗版十块钱,正版几百块、上千块块这样一个巨大的价格差面前让客户去买正版。
1999年10月,金山启动席卷全国的”红色正版风暴”,以28元的价格推出《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在100天内,销量突破100万套,创造了中国正版软件销售的吉尼斯纪录。雷军事后对此的评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00年4月15日 “红色正版风暴”风云再起,《金山打字通》、《金山书信通》、《金山单词通》再次以28元价格推出,首批订货量超过20万套,再次证明价格是普及正版的核心因素。
雷军利用低价策略在通用软件领域找到了对付盗版的杀手锏:你不变,我则变;盗版不变,正版则变。
记者:28元的价格算不算有倾销的嫌疑?
雷军:28元,合理不合理,其实我们不知道。要去试。试过以后,虽然赚了钱,但我们觉得利润还是太薄,这个价格不足以支持金山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的价格定位趋向于38元;2001年金山软件产品基本上是38元。
记者:你觉得中国软件业发展的软肋是什么?
雷军:目前最大的毛病仍然是盗版。因为大家都用盗版。小池塘里养不了大鱼。中国软件使用的正版率是5%,美国是70%;金山词霸在中国售价38元人民币,在美国是50美元。金山系列软件的盗版率高达95%,金山词霸、WPS等正版软件装在无数台电脑里,但除了OEM版之外,基本上是盗版。
高春辉·卓越
2000年互联网大热大冷。雷军对于互联网的感受不仅仅是“爱、恨、情、仇”四个字所能描绘的。
雷军很早就接触了互联网。1998年曾经想买广州张小龙的FoxMail。说好价格是15万元。后来阴差阳错没有买成。后来他又看上了丁磊,看上了网易。在珠海求伯君的办公室里,雷军提出收购网易,出价是1000万元。看丁磊没有反应,提案只得作罢。现在想起来,雷军很后悔,当年一门心思开发《盘古》,研究WPS,却没有抓住互联网。
1998年联想注资金山之后,中国的Internet的发展已经有了雏形。雷军很急。觉得自己又慢了一步。后来与玩个人主页的高手高春辉合作,成立一个事业部做卓越。合作后才发现。高春辉玩的是个人理想。而雷军要的是商业前途。到了1999年底时,金山已经向卓越投资了一二百万元。而卓越在CNNIC排名第33位,成绩还不错。
雷军这时候想转型,将卓越做成有商业模式、赢利前途的商务网站,而高春辉仍然强调做内容。于是高春辉选择离开,一时间被媒体炒作为.com个人英雄主义时代的破灭。
新网民E社区
2000年5月11日,金山和联想共同注资卓越网,使其从原来的IT内容提供网站变为一家”大型综合商务网站”。这次卓越提出的新概念是”新网民e社区”,新网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登陆互联网的缺乏网络知识的非网虫,而e社区则是一个俱乐部的概念,新网民们以类似会员制的方式接受卓越提供的服务。
此刻的互联网已经触手可热,说雷军想趁机抓住互联网钱途也好,说雷军想利用网站来配合软件销售也好,金山在卓越身上投了2000万元之后,又注资1000万元开通了旅游方面的逍遥网。  
金山再次提出的新口号是:互联网推动世界,软件推动互联网。雷军的策略还包括利用软件来包装互联网,雷军希望调整金山的软件策略,尽量往网络上面靠,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上网解决方案,例如iWPS,例如在线游戏,反病毒及网络安全系统。
记者:你现在是一个软件公司两家.com网站的老总,你花在那方面的精力更多一些?
雷军:90%的精力还是放在金山软件这一块。
记者:是不是因为你觉得纳斯达克大幅缩水,已经对互联网失去耐心?
雷军:不是。互联网不管是泡沫也好,互联网不值钱也好,但并不妨碍它的未来前景。金山是个长期务实的公司,不会靠吹牛来吸引注意力,卓越电子商务网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很多客户都说,怎么不知不觉鬼子就进村了,卓越网就变成NO.1。我想这是对金山长期做事情非常务实的一种表现的结果。
攻到海外去
记者:对中国的软件开发商而言,出路何在?
雷军:第一是软件出口。去年我们有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是来自于海外收入,我们希望能够在2、3年里这个收入变成5000万。其次我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带头用正版。以美国政府为例,政府用正版软件的需求量占1/3。走到海外去捞正版市场,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所以金山在未来三年里,它的发展机会一是海外出口。其二是进入企业级市场。
记者:金山到海外闯市场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雷军:我们拓展海外市场的工作从1999年就开始运作,2000年开始实施,一年的尝试还不错,通过对海外开发的版本,《剑侠情缘二》在台湾、香港、日本销售,词霸在日本、美国销售,WPS2000繁体版在香港、台湾销售。另外,我们还帮 ThirdVoice.com 等公司开发互联网软件。
记者:中国软件公司闯海外市场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雷军:国内市场,尤其是通用软件这部分市场是很有限的。金山现在是400人的规模,如果要保持年均70%以上的发展速度,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海外广阔的市场是真正的”金山”,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向更大规模发展所必须的。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软件业将会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留在国内打防御战,只能是被动挨打。中国软件必须攻出去,在国际竞争中走向成熟。
中国软件缺什么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更好地挑战国际市场,2001年初雷军开始了他的海外考察之行。
雷军会码字,又熟悉编程。自已制作了个人主页,据说是以最简单的方法写成的,有多简单不得而知。但从这个主页上,可以看到关于雷军的故事,金山的故事。而最新的内容是他的考察印度体会。他的体会写得很生动:
“我们最缺的是有十年背景的工程师。在印度,包括在美国,我见到的项目经理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在国内的情况是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都是工作两三年的人,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年轻,但我们年轻到我们缺乏太多的经验,这会大大影响我们国家的软件行业发展速度。如何改善这一点,我觉得只有时间和高强度的培训。”
记者:此次考察的目标是什么?
雷军:美国是世界IT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中心。硅谷在企业运营、研发管理乃至市场方向的选择上有太多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这次我带着金山的几位同事到硅谷去,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世界IT业的发展形势,软件业的最新动态,寻找国内软件产业的突破口和机遇,帮助我们规划金山未来三五年的发展,为进军海外市场做准备。
记者:印度软件业为什么会比中国软件业发达?
雷军:国内软件产值达到了230亿人民币,表面上和印度差距不大,但我们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太多的系统集成的硬件销售量。这样,实际差距就比较大。什么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万人的大型专业软件企业,中国软件行业就真真有了规模。印度政府1991年开始大力支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赋。我国政府去年才颁布同样的支持文件,但晚了十年,支持力度也不如印度。而且印度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他们非常容易进入欧美市场。最重要的是,印度软件公司非常重视管理,通过 ISO 和 CMM 认证的公司数量巨大,国内公司还比较少。达到印度的管理水平,估计需要五到十年的努力。
记者:金山未来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雷军:金山希望能够有机会成为中国软件工业的领跑者,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我们是这样规划我们发展未来的,因为今天金山和新的影响力主要是在消费类产品,比如金山词霸,比如WPS,还有我们做的游戏、毒霸等产品,我们保持着这个领域里的前三名优势。
记者:在IT行业里浸淫这么久,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雷军:学习。在IT行业里很容易落伍。去年先是B2C,后来是B2B,现在是P2P。你不去看报,不去学习,你很容易让人家觉得你是外行,这对于行业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许多人每天看报学习,可能没有一个人想在这个行业里呆长的人不是刻苦学习型的人才。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里面最大的压力在于学习。
等待创业板
雷军在采访中强调,令中国软件产业难有长足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难以在国际市场搏杀。
记者:金山什么时候能够上市?
雷军:我觉得金山在等待之中,不是等待时机,而是等待开创业板。张朝阳把搜狐拿到美国上市,跌到七八毛钱,很可能被摘牌。中国的本地市场不能为本地企业打开的话,中国的软件企业就没有希望。上市是做大的前提,中国企业凡是条件成熟的,还是应该力争上市。我们争取年底进入创业版,
记者:为什么不选择香港创业板?
雷军:两年前我们选择的是香港创业板,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将目标投放到国内,因为纵览香港股市,只有3、4支股票的IPO在发行价以上,说明这个市场有问题。
个人简历
雷军,金山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任卓越网董事长、逍遥网副董事长,1969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市。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98年受聘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92年7月正式加入金山,并于8月15日组建金山北京开发部。1994年7月成立北京金山软件公司,出任总经理。1998年8月12日,金山重组、联想入资,出任整个金山的总经理。曾获得了1999、2000年度中国IT业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
合作著有《深入DOS编程》、《深入Windows编程》等书。
公司链接
1988年5月, 金山公司深圳开发部成立,求伯君加入金山,金山软件揭开第一页,开始了中文字处理系统WPS的开发金山公司。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不断贡献顶尖的软件研发技术以及创造力,在桌面办公、电子词典与互动翻译、电脑游戏等众多领域,开创了中国自主软件的先河。在软件研发与市场拓展方面卓有建树,诞生过包括WPS系列办公软件、金山词霸、金山快译等工具软件,剑侠情缘游戏系列等著名软件产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金山将肩负软件助燃互联网的历史使命,互联网的普及为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与机遇。金山公司今后将面向互联网研制与开发软件,树立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战略目标。
成功秘诀
以人为本,共同成就企业和个人。
新锐语录
小时候,我向往阳光灿烂的舞台,渴望见到明星,渴望自己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长大以后,看见明星和舞台,依然有心动的感觉,金山成就了求伯君这样的优秀的软件大师,WPS、金山词霸、剑侠情缘这些优秀的产品……你想过吗,加盟金山?加盟金山就是与一群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起创业……
资本抉择
国内创业板。

丁亮“借壳”之痛
创智科技董事长丁亮很忙。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香港、深圳、北京、长沙五地不停奔波。记者与他相约的采访时间不断被推迟。一直到今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记者与丁亮大清早八点便坐到了北京希尔顿酒店的吧间里。虽然创智的总部已经迁到北京,但下午丁亮还要飞回长沙的研发基地开会。
那天,正逢北京刮沙尘暴,空气中的能见度相当低。而当丁亮回忆起当年的创业时,情绪明显低落下来。
尽管“创智科技”现在的市值已经接近40亿,拥有18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3家与著名大学合建的研发机构、2家海外机构(美、日)。但对于丁亮而言,最值得记忆的不是创智如何发展国际化,如何在商场战争中所向披靡,而是创智借壳“五一文”上市这一痛苦而艰难的涅磐。
创智昔日的借壳上市之路是他心头永远不能抹去的痛。其实这也是所有中国民营企业在上市之路中可能曾经遭遇的痛。
简单履历
丁亮的简历非常简单。
1983年7月,21岁的丁亮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1984年丁亮又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攻读计算机仿真专业。1988年,丁亮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加盟湖南某国营电脑工程公司,出作市场部经理。
在这段工作过程中,他发现了公司一个致命弱点,没有软件配套,单纯的硬件销售赚不了什么大钱。
1991年,丁亮与曲毅、黄家建等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长沙挂起了“新兴电脑公司”的招牌,当时压根没想到这间小门脸会延伸出一家上市公司。他们一步一步从最初的原始积累开始,全部节假日都被用来扛机器走访用户,全部利润都被用来滚企业规模这个大雪球。
1993年他们为电信部门做了一套号线系统,后来这套号线系统被推广到全国16个城市。此役让丁亮尝到了甜头,1994年他们将电脑公司分离,专门成立了“创智科技园”。将目光瞄准数据网络,大力进军网络产品领域,成立了广东创智网络系统有限公司,在国内网络产品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当时的一个插曲是,工商局就是不给批“创智科技园”这个名称,说你叫创智软件公司多好,干吗非要加个“园”字,最后还是长沙市副市长拍板才定了下来。在工商局人不明白的时候,丁亮已经有了一个渐成雏形的梦想,要把创智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软件开发基地。
借壳“五一文”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实现超常规发展的一大桎梏是融资渠道。上市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从1997年开始,丁亮就琢磨着让创智走上上市之道,但以前民营企业没有上市指标。他当时主要的目标是寻找上市的机会,唯一的办法是借壳或者跟其它企业合并一起上市,但考虑到人家拿大股他又不乐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4月15日,丁亮与湖南五一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静态的“结婚”手续,“五一文”最大的股东原长沙五一文化用品商场集体资产管理协会发布公告:协会与创智软件园共同设立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协会和创智分别占“创智科技”股份的49%和51%。
创智的上市之路由此开始启程。但丁亮尚未品尝到创智上市的乐趣,一些未知的事情便接踪而来,许多困难超出了丁亮的预计,准确地说,应该是丁亮当初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大喜大悲
“借壳开始的三年中我经历了三个5月,使我饱尝了大喜大悲的心境。”回忆当年,丁亮颇有不堪回首之态。
“1998年5月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上市迂回战役。1999年5月,我们与原来的股东在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裂缝,在董事间发生了一次次争吵——虽然创智是第一大股东,但还有6名董事要说话,因此第一大并不能改变创智陷入困境的命运。”
事实上这是丁亮上市之初所未能洞察的后遗症。“高科技企业借壳传统商业公司的资源注定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投资方向的分歧、传统商业对高科技理念的无法理解、无形资产的投资、传统商业资产的处理。归根结底,我们在剥离商业资产时陷入了僵境,剥不动了。”
借壳的结果是买壳,这或许是一个不成文的定律,科利华收购阿城钢铁、北大青鸟收购天桥最终都走上了这条路,而创智当时也别无选择。丁亮掏出了自己近乎所有的资产——7000多万元全部收购商业资产,请那些商业背景的董事会成员全部退出。
但事情并未完全结束。尽管创智全盘收购了商业资产,但资产的改造任务却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大难题。2000年5月,五一文化用品商场由于长沙的市政改造处于被拆之列,这对丁亮来说是一件好事,正好借机将传统的商城改建成电子商务公司。但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创智必须要承担解决数百名失去经营场所的五一文员工的工作问题。
几十号人开始陆续堵在软件园门前,创智员工被挡在门外。创智作为一家企业,这时候却承担起了社会的责任,当时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包括公安。最后还是丁亮果断掏出1700多万元对这些员工进行了最高额度的补偿,才将事情了结。
上市教训
3个月后另一家被剥离出上市公司仍留在集团的北斗星商厦的职工也如法炮制,要求创智按照五一文的标准将其买断,实际上北斗星是一家有利润的企业。
丁亮当时积累已久的怒火都在那一瞬间爆发,根本不能也不想再在长沙呆一分钟。甚至想夺路而逃——毕竟创智是间企业,而不是社会福利所,最后他给长沙市市长求援,依靠政府出面将此事了结。
曲折的上市之路给丁亮的的教训是:借壳买壳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产物,如果有第二次选择,我会坚决不赞成借壳上市。
“但反过来说,上市又是创智高速发展的必然途径,并非全无益处。两年间创智借壳买壳花了上亿元,但“五一文”具有配股的能力,创智融资达到了3亿元。更重要的是,上市磨难解决了创智本身所存在的机制问题,也使创智的品牌、知名度、管理机制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创智在几年间跻身国内一流软件公司之林其功不可没。对于管理者而言,我们可以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
可是上市过程中的两年内耗,正是创智高速发展的紧要关头。内耗让丁亮损失了多少赢得财富的机会,多少击败战争对手的机缘,这是一个无法估算的命题。
1000人是道坎
上市风波逐步平定之后。创智解决了资本瓶颈,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这时候丁亮再度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软件公司做到1000人是一道坎儿。
2000年10月,在创智刚刚被信息产业部评为高科技公司盈利企业百强之一后不久。丁亮去了一趟美国。在美国,一个现象让他感受颇深——许多小软件公司的成长速度令他震惊,一个在两年前不足100人的公司,两年时间就有了上千人的规模,而反观国内企业,公司做了六七年还不足1000人。
这次出访,让丁亮再次验证了“人才就是发展”的硬道理,在资本垫脚的成熟平台上,企业高速增长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崭新的管理机制。而其中的关键又表现在人才的因素。
此前的7月,丁亮刚刚挖来了一名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姚子庆。姚子庆从1995年起,先后在AT&T、英国石油、SUN等跨国公司担纲人事经理。丁亮希望借姚子庆之势来解决创智高速发展中的人才危机。
“姚子庆为创智带来了新的人才策略。”丁亮说。“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有时候比外企还要严格,不会因为你曾经在某个著名的跨国公司工作过就对你放松考查。我们在挑选人才时的标准甚至比有些外企还要高。当然,我们的技术研发人员的薪水也平均高于印度软件技术人员的水准”。
挖来李启煊
“我们真的比印度要差很远”。象所有的中国软件人一样,丁亮也喜欢拿印度来作比较说事,毕竟同在亚洲天空下。“归根结底还是国际化的问题,如果将国内的软件企业比喻成游兵散勇式的手工作坊,那么印度则是流水作业的正规军,因为这种原因,同样的一单软件工程,我们的能拿到的价格比印度要低到30%以上”。
丁亮一门心思要将创智往国际化大道上引——中国软件产业奢谈国际化,不能不提CMM软件工程标准认证。就象是ISO 9000系列标准一样,这是中国软件企业迈入国际化门槛的必经之路。CMM全称“软件能力成熟模型”,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院用来评估软件生产质量保证的模式。CMM共分五级,每一级都定义了达到该级标准所需每个关键过程应该达到的水平,并针对每一关键过程作出推荐性的具体方法。
目前中国唯有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顺利通过了CMM五级论证,而率领300多个高级员工、负责这个项目的摩托罗拉亚太区研发中心主任李启煊却接受了丁亮的邀请,空降成创智的执行副总裁兼CTO及创智电信的总裁。
李启煊在业界是个名人,在AT&T工作了15年,又在摩托罗拉身居高位5年之久,无论是领导一个团队进行技术研发,还是管理一个部门进行市场营销,李启煊都称得上是专家。有人将他比喻成来中国的又一个李开复。而丁亮要将创智软件打入美国主流软件市场,首先要寻找双语背景的CMM专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启煊是一个“垄断性”的资源。
说到底,李启煊是使创智迅速完成资本增值的利器。
传说中吴士宏在TCL的年薪是300万元,谭智到8848的年薪是400万元,“李启煊到创智的年薪肯定要高于他们。但钱对李启煊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吸引他的是创智的活力”。
用李启煊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这里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使我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充分发挥自己,在经营管理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另外,我也欣赏创智的核心管理团队,创智的董事长丁亮和他的合作伙伴都是非常敬业非常有魄力的年轻人,我与他们一起也感到充满活力,而且关键是大家志同道合,想一起开创一个更成功的国际化的事业”。
记者:谭智与王峻涛在8848闹出了矛盾,而创维的黄宏生与陆强华痛苦分手,聘请职业经理人会不会与自己的管理理念出现分歧?有了分歧怎么办?
丁亮:分歧肯定有。例如,刚开始我们有点不习惯李总的做法,他会将发给我的伊妹儿抄送给所有的管理层,发给别人的伊妹儿也会抄送给我。李总的信念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搞悄悄话。这是一个好习惯,符合我们互相信任的原则。只要大家一心为了创智的发展,而不是谋取私利,那么再大的分歧都不怕。有了分歧,我们会将事情摆到桌面上,大家一起来讨论,看那一方更有利于创智发展。
国际化
从民营企业到股份制公司,从长沙到北京,又想从北京到国外。
对于创智而言,丁亮通过“借壳上市”使企业步入了规模化发展轨道,而下一步便是解决国际化的难题。总部迁居中国的信息之都北京,只是其国际化策略中的一小步。企业的国际化首先是人才的国际化,李启煊的到来,使创智的国际化进程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记者:WTO会给中国软件业带来什么影响?
丁亮:与海外对手相比,国内软件企业以低成本、低价格来赢得市场的空间将越来越小。WTO以后,一旦海外厂商摧枯拉朽般大规模进入,我们将变成束手无策的待宰羔羊,所谓的本地化优势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将成为一纸空言,创智投入研发的经费在国内算高的,大约在4000万元左右,而微软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高达二十多亿,这就是差距。
记者:那么你觉得国外厂商留给我们还有几年的发展空间?
丁亮:最多3-4年。
记者:在这几年中,中国软件业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什么?
丁亮:国际化。中国软件市场虽然有200多亿元的发展空间,但全球软件市场是个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创智只有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才能有更大的市场。所以我们现在的一系列动作,包括产品开发、管理队伍、技术结合都将走这条道路。
记者:创智在软件产品开发层面的定位是什么?
丁亮:立足软件,打造铂金品牌。创智最早的成功来自于应用层面。以软件和服务为核心,提供电信和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通用及个人软件、软件出口、网络产品和嵌入式软件。迄今为止,创智已经开发了40余种拥有自主版权的企业级产品,目前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150多个用户提代计费、网管、数据仓库建设等解决方案。在目前较火的宽频接入、智能小区、无线网络等领域创智也有深入的研究。
……
创智的国际化步伐已经走了很远。丁亮投资数亿元将开发基地设在长沙,并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建立了多点协同的高级研发机构——创智研究院,吸引了不少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业界的影响不亚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等外企的大研究院。对于丁亮而言,“做中国的Oracle不是目标,但2003年肯定要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软件公司。”
个人简历
创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创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亮。1983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获自动控制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先后在湖南大学和湖南省电脑工程公司工作。
1995年被评为“青年湖南科技创业十杰”;1997年被聘为湖南大学兼职教授;2000年被评为“湖南十大杰出IT经理人”。
公司链接
1994年5月,丁亮等人自筹资金80万元成立了创智软件园有限公司。1997年,创智软件园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四大软件生产基地。1998年4月15日,创智在深交所上市的“五一文”资产重组案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大股东,从而实现借壳上市进入证券市场。1999年11月17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将“五一文”正式更名为“创智科技”。
创智是一家专门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目前创智已形成五大产业模块。一是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为全国三十多个地区和部门及企业提供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和技术支持等服务。二是通用及个人软件,主要包括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个人教育软件等。三是网络产品和嵌入式软件,主要是无线局域网络接入产品等。四是电子商务和其他信息服务,主要由B2B网站www.china43.com等组成。五是软件出口业务。
1999年,创智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企业联席会议首批成员单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0年6月,创智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企业50强;2000年10月,创智被信息产业部评为高科技企业盈利100强之一。
成功秘诀
无论是过去还是在未来,创智的成功取决于两大因素:创智的技术能力和文化价值。
新锐语录
我们需要管理和技术科学家。
资本抉择
借壳上市国内主板。

李儒雄钟情香港二板
约访李儒雄的时候,连邦软件公关部的毛毛一再表示,连邦软件销售组织不是纯粹的软件企业。事实上,与SUN、思科为互联网提供路由器等接入设备类似,连邦是软件市场的“卖水者”,中国正版软件的最大分销商。早在1994年,大家都在玩盗版软件的时候,连邦已经开始不遗余力地叫卖正版概念。这种开路先锋式的销售行为多少有点壮烈,没有多少人看好这种销售模式,甚至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行为。
现在回过头来看连邦,虽然历经了风风雨雨,但它的连锁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零售市场的经典之作,不但为成就了诸多国产软件,也成就了my8848董事长王峻涛这样的网络英雄。1994年,王峻涛花钱从连邦手里买了一块牌子,将自己旗下的软件业务挂上了连邦的牌子,从此,他的命运也开始与连邦挂在了一起。
1994年,还有一个人的命运开始与连邦联系到一起。
他是李儒雄。
推销WPS
李儒雄读的是武汉测绘大学,毕业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从事的却是科技成果推广工作。1992年,李儒雄25岁,开始担任开发区”火炬成果展销中心”经理。
“但当时的武汉还不是发展科技产业的温床。这时候我遇到了求伯君。”1992年,李儒雄只身来到北京,加盟求伯君的金山公司。负责金山在北京地区的市场开发与管理工作。
李儒雄喜欢思考,当时WPS字处理软件尽管已经红遍中国,但普及程度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WPS,热爱WPS,李儒雄操刀撰写了《WPS轻松学习》和《WPS经典教程》等通俗易懂的相关教材。当时仅《WPS轻松学习》一书的销量就达到了10多万册。相辅相成的是,WPS使用方法的普及大大带动了金山软件的市场销售。
因此,称李儒雄是金山曾经的功臣亦不为过。
创业连邦
在金山的日子里,李儒雄明白了一个道理,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软件也需要有一个畅通而成熟的销售渠道。
1993年下半年,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个烧烤店,李儒雄与连邦公司董事长苏启强(当时连邦公司尚未成立)等一帮搞软件的朋友吃了一顿饭,在苏启强的怂恿下,李儒雄决定参与创办连邦软件销售连锁组织。
1994年6月,苏启强、李儒雄等五位股东在北京创建了连邦,连锁经营模式终于在中国本土上迈出了试验性的步伐。李儒雄决定先打回老家去——投入自己全部积蓄,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核心地段的一个三层楼创立了软件专卖店。这个店是连邦最早的三家专卖店之一,至年底结算时已经略有盈余,成为连邦内部最先开始赢利的专卖店。
“当时,正版软件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而我们的创业资金缺少,更没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可以参照,所能面对的只是弱小的民族软件产业和市场上猖獗的盗版行为。”创业难,难于上青天。今天的连邦已经成为一种图腾,中国连锁经营模式的典范。但在当时却是典型的土里刨食,李儒雄所要考虑的首先是连邦如何生存下去,其次才是发展。
1995年,李儒雄重返北京担任副总裁。全面负责软件连锁店的市场发展工作,当年连锁店数量增长了3倍。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的连锁经营需要5年的发展时间才能够保持收支平衡,但连邦在跨入第3个年头就已经开始赢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儒雄在北京的市场做得棒,仅仅中关村一地,就开了9个专卖店,北京市场的迅速赢利,使得整个连邦连锁体系走出困境,开始扭亏为赢。
2000年1月,李儒雄出任公司总裁。
反盗版联盟
按照李儒雄的说法,以95%的盗版率计算,中国软件企业每年在盗版上的损失就达200亿元以上。与软件厂商一样,连邦最大的敌人是盗版,连邦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要向盗版开战。但连邦始终只是一个民间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上没有话语权。
李儒雄曾经利用民间模式燃起中国反盗版市场的第一把火——历时半年、遍及全国60多个城市的”百万人签名支持使用正版软件”活动、连邦出资印刷数百万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手册》在全国免费发放、连邦首倡发起了中国软件保护联盟(CSA),各地专卖店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中国软件保护联盟的观察站……
音乐台喜欢替歌曲打榜,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树立自己在娱圈的权威。早在1997年,李儒雄便独创了”连邦软件销售排行榜”,顿时成为参考中国软件市场的”晴雨表”;而他策划举办的”连邦软件排行榜十佳国产软件评选”活动,第一次采用用户投票的方法,被誉为中国软件界的”百花奖”;作秀造势的同时,连邦还推出了既优惠消费者、又促进市场发展的连邦套装软件,将套装软件的销售价格压到原来的30%,讨好了消费者,又启动了正版市场。
连邦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商角色。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软件开发商。李儒雄不断调整与软件开发商的合作方式上,启动了连邦”战略合作伙伴”和”共同成长计划”,每年评出10个最佳战略合作伙伴。而且与软件开发商携手操作大规模的软件发行活动,”微软授权零售店计划”、WINDOWS98中文版”午夜疯狂”发布活动及WINDOWS2000中文版的首发式等与开发商联合举办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连邦的营业额也因此逐年攀升,1999年达到4.5亿元人民币,占软件流通领域市场份额的30%以上;而专卖店的数量至今已发展到全国170多座城市的300多家。
儒商写书
“我只是以一个连邦经营者的身份,力求站在产业发的高度,全方位阐述连邦连锁经营的理念和实践,以及未来的发战略。”——李儒雄为《赢在连锁–连邦崛起的秘密》一书撰写的前言。
广州有家企业叫IT30,是一家以经销电脑配件为主的公司,在创业之初,老板发给每个员工一本《赢在连锁》,要大家阅读。后来,这家公司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南方地区一下子就扩展了30余家连锁店。
很多记者称李儒雄为儒商。并不是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儒字。这几年随着连邦的成功,来连邦取经的人越来越多。李儒雄因此动了心思,利用业余时间写了《抢占制高点》、《赢在连锁-连邦崛起的秘密》两本书,1998、1999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
两本书创造了两个纪录。《抢占制高点》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软件市场的专著,《赢在连锁》是国内第一部介绍国内连锁组织建设的专著,全方位地分析了整个连邦软件连锁组织从成立到超速发展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和战略思想等。书中有大量真实、经典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不仅给IT业内人士提供实战经验,而且还为中国的MBA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全面研究国内IT成功企业如何运用适合于国内企业环境的管理方式运作市场的真实案例。
“在重研轻商的时代,商人是奸猾的代名词,但现在不应该是了。”李儒雄经商讲究诚信,也就是最近家电业所炒作的“商业良心”。虽然有的规模很小的厂商由于产品质量问题,使连邦遭受一定损失,但连邦还是和这些厂商结算,让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作为成功的经理人,李儒雄相信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对比。“现在过得比过去好就是幸福,当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时,也会感到幸福。”
MBA战略
2001年,团中央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首届”软件十大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李儒雄在4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李儒雄不仅希望自己是人才,更希望自己麾下的兵将们都是货真价实的人才。于是,在李儒雄的倡导下,3月18日,连邦全面启动MBA人才培训战略——北京连邦软件公司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培训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简短而隆重的开学典礼。
记者:为什么连邦会如此大规模地实施MBA人才培训战略?
李儒雄:连邦公司争取年内在香港二板挂牌,要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公司。目前最紧要的是过管理关和人才关,但核心仍是人才。而国内有许多象连邦这样的企业,随着市场的高速增长,管理上出现力不从心,或者固步自封,遇到大的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堪一击。办MBA培训班是为了练好内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去学习磨合。另一个原因是通过培训更新中高层的观念与意识。此次MBA培训班会使连邦的整体管理团队的水平得到又一次较大的提升。我们还要逐步加大MBA班培训范围,将来要开展全国专卖店总经理班,每学期集中2-3次在北京脱产培训。
点指中国软件
三年前有连邦有600家固定的合作单位,而现在有2/3的合作单位转向或倒闭了,包括以前很出名的前导、腾图等。问了李儒雄一个问题,连邦既然有如此成熟的销售渠道,会不会自己投资开发软件,象苏宁投资生产飞歌空调一般,实现多元化策略。
李儒雄回答得很肯定。“尽管连邦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但不会涉足软开发,最多是参股,这是因为专业分工的不同。我们将集中在流通与服务上,因为我们的优势是流通与服务。”
记者:连邦是国内正版软件最大的分销商,你觉得目前那几种软件产品最受市场青睐?
李儒雄:我们的主要销售方式是店铺销售,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因此从连邦的角度而言,面向消费者的操作平台、OEM产品、计算机集成产品、解决方案这四类软件产品比较受欢迎。
记者: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的弊端是什么?
李儒雄:简单地说,第一市场环境不好,铺天盖地的盗版软件扼杀了正版市场。第二,中国的软件产业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够,现在不要谈国际化,只能说走向国际吧,我们的软件人才不比印度少,但发展势头却远远不如印度。我们应该抓住开发优势,加强国际间合作,代加工软件产品。
记者:从一个软件业内资深人士的角度来看,你对发展中国软件产业有什么建议?
李儒雄:建议讲多了没用。我觉得第一,政府及有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要带好头,倡导使用正版软件。现在光将目光集中在打击盗版上并不现实,单纯将目光盯在天桥上抱小孩的流动盗版小贩也不是办法,如果国家政府部门能增加3%的预算来购买正版软件,启动政府消费,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其二,中国软件要增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无论是代加工还是合作开发都可以,这对软件产业发展有帮助。其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我们一直在观察,印度的软件技术工人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而中国的本科生、大专生工作两年后薪水便涨到5000元以上,从而使我们的成本增高,在国际市场失去了竞争力。我们应该培养使用职高生,既然称之为产业,必须有很多人在从事软件行业。其实,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软件大军。
连锁帝国
伴随着软件市场的逐步成熟,连邦的分销模式开始受到围猎。成立刚半年的方正软件公司最近挺进应用软件的分销市场,抢得了冠群金辰和方正数码系列安全产品的独家分销权——对于连邦而言,威胁还谈不上,但却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软件产业的前景虽然令人乐观,但连邦包打天下的模式必然会衰退,按照李儒雄的说法, “方正软件的分销方式不会给我们压力,我们面对的是普通消费者,而且有着巨大而稳固的店面优势,但试图从软件销售这块把连邦做得再大些已经有点吃力了”。
“连锁这种商业模式早已是被验证过的有效商业资本扩张途径。统一的品牌,可以很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统一的市场进货则可以增强跟厂家的谈判实力,连邦从软件厂家的进货就比一般小的销售商低5-10%,更重要的是在统一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节省了更多的运营成本。”因此,李儒雄想的是利用”连锁”这个法宝来开辟新的战场。
“互联网时代的软件连锁组织要进行战略转型”,李儒雄的策略是,建立“网上连邦”,开始全面调整连邦的经营战略,将连邦成功地过渡到B2B、B2C模式的商务。并在全国首家以连锁方式推行电脑教育的培训组织,创建连邦特色的电脑教育体系,又在北京最大的住宅小区-方庄小区推出了”小区电脑技术服务中心”,而这种模式的连锁不久将被连邦开到上海、广州等城市。 迄今为止,这两项连锁模式并没有给连邦带来明显的利润,但李儒雄却相信,“软件有盗版,服务不能盗版。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作为连邦今后的经营战略,‘服务’很快将成为连邦”连锁帝国”的利润支撑点。”
记者:现在连邦是公认的软件流通业的老大,但当初国内软件产业并不发达,而你们还专卖正版,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创业的信念?
李儒雄:我们当时分析中国软件业一定会大有前途,于是进军软件业;又考虑到软件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市场和渠道,于是决定进军软件流通业。当时连邦只有500万元的资金,又必须尽快创出有影响的自有品牌,再三考虑选择了连锁经营模式。选择连锁其实也不单纯是冒险,在美国有80%的软件是由专业软件销售商和连锁店销售的,著名的软件公司如Microsoft、Novell、Lotus等都没有自己的直销机构,而美国著名的连锁店CompUSA、EGGHEAD等在销售软件上都有良好业绩。
记者:连邦的连锁模式与传统的连锁模式相比,有什么独到的特点?
李儒雄:由于资金问题,连邦的连锁模式自有一套。采取正规连锁和加盟连锁并行的方式进行扩展。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直接投资建连锁店,而在合肥、长沙等地授权加盟,不投入资金,只灌输管理,并要求加盟店严格服从管理制度。

个人简历
连邦公司总裁李儒雄,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
1985年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同等学历。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聘为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参加863计划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及评审工作。1992年负责香港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北京金山软件公司前身)的市场和管理工作。
1994年,参与创办连邦软件销售连锁组织,是公司五位创业股东之一,前期担任公司副总裁。2000年1月出任公司总裁至今,全面调整连邦的经营战略,积极推动建立“网上连邦”网站和总代理产品业务,同时加快连邦上市工作。现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软件行业协会执委。
公司链接
北京连邦软件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北京联邦软件产业发展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四年一月,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正版软件产品销售与服务的流通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正版软件流通与服务企业,被誉为中国软件流通主渠道。从九九年开始,连邦在巩固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在互联网、电脑教育和电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息产品流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成功秘诀
连邦的成功,首先在于渠道创新,即把连锁经营这种商业形式引入到软件产品的销售中。
新锐语录
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数字游戏,重要的还是经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财富的增值。
资本抉择
香港二板。